解读乡土中国的一把钥匙

文摘   2025-01-31 06:53   河南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其名著《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费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熟人社会又可以称之为“关系社会”、“背景社会”。它既是乡土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解读乡土中国的一把钥匙。

熟人社会在乡土中国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子女入学入托到大学生求职就业;从职工分配住房,到医院寻医问诊;从银行排队取钱,到创业行政审批,可以说“熟人社会”的影子在乡土中国简直是无孔不入,其所表征的“熟人好办事”足以对乡土中国的一切似怪不怪现象作出准确地诠释!

在乡土中国,作为“熟人社会”其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群众对关系严重信赖,似乎没有关系就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待遇与处置。

比如,认真慎重本是医生的一种最基本的职责,但是病人的亲属在问诊时还是习惯去找熟人,似乎不认识医生,医生就会怠诊一样;再比如,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的第一反应本是“报警”,但是实践中当事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打电话找熟人解决;还比如,许多人打官司,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在法院有何关系?”,似乎没有关系,法官就不会做出公正的处置!此种心理其实就是对法律制度、管理制度的不信任!

第二、公事私办,公权私用。

即使是办一件“大公无私”的、理由正当的事情,也要发动私人关系,否则如果按正常渠道办理,往往难以如意,即使如意,搭上的时间成本、费用成本也可以折抵本该得到的利益。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关系活络、人见人熟,为什么?因为果没有那么多熟人,企业就无法发展起来。比如说,如果不结交政府官员,营业执照这一关就不好过;不结交工商干部,企业就会接二连三地受到骚扰;不结交税务干部,就会有交不完的税。总之,要不把方方面面握有权力的机关和人物(熟人)打点好,企业就别想平安地办下去。

第三、“潜规则”盛行。

熟人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当官有当官的潜规则,办事有办事的潜规则,不懂潜规则,不按潜规则办事,就很难当下去官,就很难办下去事。在熟人社会里,那些熟人少,遵规守则的老实人被视为无能和不通世故,因为事事讲关系,事事讲疏近,规则和法律只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

因此,很多人都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走关系”、“跑路子”之上!比如,很多当官的都患有“脂肪肝”,可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关系网络,却又不得不整日忙于酒桌应酬。

所以,要解决乡土中国的一切见怪不怪的现象,就必须打破“熟人社会”,重新构建一种新的社会。而要重构一种新的社会,对于“熟人社会” 就必须对症下药!

熟人社会之所以大行其道,症结就在于规则虚置化,就在于“熟人好办事”。所以,打破“熟人社会”就必须使规则得到落实,就必须做到“有无熟人都一样办事”。

费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

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发展到“生人社会”时,熟人社会才会被打破。但是,仅靠社会的自身发展,“生人社会”的形成将会变得漫长而不可期待。由此,似乎有必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推动“生人社会”的形成。

晓民之声
法治·修行·终身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