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发来一条微信,问我看没看王星被骗缅甸那个事。末了,还留下一句话:这个世界真可怕。
我虽然没有详细了解,但多少也有所关注。王星作为一名演员,虽然未必著(知)名,但好歹也可以算作是精英。这从他被解救出来接受采访时一段流利的英语就能感受出来。普通人,真没几个有他那么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的。
然而,就这样一名精英人士,仍沦为东南亚电信诈骗的被害人,说明东南亚电信诈骗团伙已经猖獗到无法无天、无孔不入的地步,怎能不让人感到害怕和恐怖?特别是,媒体陆续披露出来的,电诈团伙作案中实施的有组织绑架、人口倒卖、强迫劳动等非人行为,已经和恐怖主义没有什么区别了。
不要以为这只是个例。看到一组数据,每年大约有7万东亚人(主要是华籍)被通过各种渠道,或诱骗或绑架卖往缅甸,成为电诈团伙员工。
7万人,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西部省份不少县城的人口数量。所以,就算是普通人,也不能再对电诈掉以轻心了。
这两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办了不低于10起涉电诈案件。就在前两天。我还收到一单京东快递,里面有一包湿巾,然后是印有二维码的广告单。刚好,前两天我们受理一起快递面单诈骗案件,知道这肯定也是诈骗犯罪,就把广告单给销毁了。
只是我比较奇怪,我的住址、电话号码这些信息是怎么到了骗子的手里了呢?购物网站就没有技术或者管理上的漏洞吗?不止是购物网站,可能还有企业单位、国家机关。前两年,刚在一小区买套房子,接下来就有装修公司、中介公司、小贷公司等打来电话,他们手里的我们个人电话号码、房产信息是哪里来的么?
还有电信、金融管理方面。我们的手机账户、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账户都是实名制,但国外电话怎么就可以用个马甲把电话打过来呢?办理的几起电信网络犯罪案件,都是使用U币交易。而U币里的钱是怎么充值进去呢?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没有第三方支付工具,国内这些钱就转不出去。对此,电信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是不是存在技术和管理上的漏洞呢?
是的,我们中国人对隐私安全确实不是很重视。我们很习惯地接受了实名制,却忘了如果监管不到位实名制很容易变成个人信息裸奔。有种说法,隐私让渡安全。还有种说法,隐私安全换技术进步。这些是不是也都有必要适当改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