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一本改变美国历史的书

文摘   2025-01-27 14:30   河南  

一本改变美国历史的书

 

在美国建国史上,有三个人功不可没。

 

一个是杰佛逊,他是《独立宣言》的作者,也是美国独立的理论创始人。

 

一个是华盛顿,他是领导美国独立的军事统帅,也是美国第一位总统。

 

还有一个,虽然在中国不那么广为人知,但在美国却和杰佛逊、华盛顿一样,是家喻户晓名人功臣。

 

他叫托马斯·潘恩,他在1776年出版的《常识》,直接吹响了美国独立的号角。没有他,美国会独立,但却不会在1776年就宣布独立。

 

当时的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十三个州,大部分人是英国移民,本身缺乏独立意识。再加上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少人对美国独立持有观望、悲观态度,主张与英国和解。

 

但《常识》一出,观望、悲观、反对美国独立的声音几乎全部沉寂,美国人开始团结在一起,更加坚定地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要求走向独立、走向共和。

 

所以,这是一本很牛逼的书。那么,它牛逼在哪里呢?

首先,当然是它的内容。它从天赋权利、历史事实等角度,详细而又富有逻辑地论证了美国人民不应接受英国国王的统治,以及当时是美国独立的最佳时机。

 

潘恩直言,政府是必要的恶。英国的君主制、世袭制是违反《圣经》、违反自然规则的,它们本身并不高尚,而且也根本形不成和平的权力交接,美国人民拥有建立独立政府的权利,接受英国的统治既不天然正当的,也对美国毫无益处。

 

更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现状分析,美国完全有实力也有能力与英国对抗。美国独立是迟早的事情,越往后面拖,越对美国不利。

 

正是这种理性分析,坚定了美国人民团结起来反抗英国统治的信心。

 

但是,仅有内容,还不足以鼓舞民众。好的作品,发挥其作用,还得要有影响力。

 

《常识》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全书语言完全口语化,分析论证全然站在普通民众自身的立场上,有《圣经》的引述,也有现在不为对自身对后代的隐患,直击要害,酣畅淋漓,让人读后觉得“不这样做还真不行”。

 

据说当时英国有家报纸说过一段大意是这样的话:昨天还在反对美国独立的人,看了《常识》之后,今天就拿起了反对英国的枪支。

 

《常识》出版后短短三个月,即卖出10万余册。而美国当时的人口也才只有300万左右,扣除掉幼儿和文盲,可以说是人手一册。

 

《常识》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后来,杰佛逊写《独立宣言》,直接参考《常识》的体系,先说天赋人权,然后直斥英国统治,最后指出独立是必然选择。

 

所以,后世学者和人们才把《常识》视为一本改变美国、改变世界历史的一本书,而托马斯·潘恩本人也被当做美国建国三功臣之一。

 

当然,这本形成于200多年前的书,不少内容在出版之后早已成为“常识”。特别是很多针对美国是否应当独立所写的,伴随美国的独立,也早已经没有了意义。

 

不过,即便如此,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的美国,甚至全球,可能仍有意义,仍是需要普及的“常识”。比如下面这些:


——社会因我们的需要产生,政府则由我们的罪恶出现;前者通过汇聚我们的情感来从正面提升我们的幸福,后者则通过限制我们的罪恶来从反面提升我们的幸福。

 

一个鼓励交流,另一个制造差别。前者扮演守护者的角色,后者则处在惩罚者的位置。

 

社会在任何状态下都是人民的福祉,然而政府,即使在其最好的状态,也不过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恶魔,在其最坏的状态时,则令人无法忍受。

 

——政府管理模式的诞生是因伦理道德已无力统治世界,而且这也是政府的设计和目的,即自由和安全。

 

——当继续受到一些主要的偏袒影响时,我们便永远都不能处在公平的立场上对待别人。当继续受制于顽固的偏见时,我们永远也不能公正地对待自己。就像一个迷恋嫖娼的男人无法正确选择或者评价自己的妻子一样,任何偏爱政府腐朽体制先入为主的思想都不能让我们发现一个优良的体制。

 

——一个人如果极力宣扬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

 

——常识会告诉我们,一个试图征服我们的势力是最不适合来保护我们的。征服可能是打着友谊的幌子进行。

 

——在所有的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因此在所有的自由国度,成为国王的则应该是法律,不能是任何别的事物。

 

……


最后,介绍一下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

1737年出生于英格兰;1774年在富兰克林的帮助下到达北美大陆,积极投身于北美的独立事业;1792年,入选法国国民公会;1802年在杰斐逊总统的邀请下,返回美国;1809年去世。

 

潘恩一生坚持理性与思考独立,先后发表有《常识》《人权论》《土地正义论》《理性时代》等作品,对当时的政治传统、社会传统、经济传统和宗教传统提出批评,最终因《理性时代》中强硬的反宗教立场,不幸受尽攻击,于180968日在纽约默默去世。


写于2020年4月5日

晓民之声
法治·修行·终身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