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做干臣,不做清流

文摘   2025-01-30 07:27   河南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少有的清官之一。


嘉靖二十八年,35岁的海瑞中举,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先后担任福建南平的教渝、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等职务。在任期间,他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次平反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被打入死牢。后,世宗驾崩,海瑞获释。明穆宗继位,年号隆庆,担任内阁首辅的徐阶不仅给海瑞平反,还给他官升两级,由六品主事一跃而为众官垂涎的四品苏州知府。


隆庆三年,海瑞遭到弹劾,给事中戴凤翔弹改任南京粮储。此时的内阁被高拱把控,海瑞不受待见,遂于次年以病告退,回到琼山老家。


三年后,穆宗皇帝驾崩,朱翊钧即位,是为神宗显皇帝,改明年为万历元年,张居正主持国政。由于海瑞名声很大,启用海瑞可以起到笼络民心、稳定朝政的作用,很多人建议张居正继续使用甚至提任海瑞。但是,经过再三考虑,张居正最终拒绝使用海瑞。


在熊召政的所著小说《张居正》一书中,熊召政借张居正与吏部尚书杨博的一次对话,记录了张居正不重用海瑞的理由。


“海大人到任后,升衙断案,完全是意气用事。民间官司到他手上,不问是非曲直青红皂白,总是有钱人败诉吃亏。催交赋税也是一样,穷苦小民交不起一律免除,其欠额分摊到富户头上,因此弄得地方乡绅怨气沸腾。不到两年时间,富室商家纷纷举家迁他乡以避祸。苏州膏之地,在他手上,竟然经济萧条,赋税骤减。


“论人品,海大人清正廉明无懈可击;论做官,他却不懂变通之道,更不懂水至清则无鱼这一浅白之理。做官与做人不同,做人讲操守气节,做官首先是如何报效朝廷,造福于民。野有饿殍,你纵然餐餐喝菜汤,也算不得一个好官;如果你顿顿珍满席,民间丰衣足食,笙歌不绝于耳,你依然是一个万民拥戴的青天大老爷。”


张居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向来注重结果导向。“宁为循吏,不做清流”既是张居正自己的处世之道,也是他的的用人之道。


张居正把做官的人分了三类:第一类为无能的贪官污吏,这些人是地地道道的官场寄生虫;第二类是清流,他们行为端正,忠君爱民,却也往往沽名钧誉,做事不肯变通,到头来自己留个清官的美誉却做不成几件实事;第三类则是循吏,他们做事不拘形势不拘小节,力求把事情做成。


撇开第一类不谈,清流重在做人,循吏重在做事。做人与做事倘若能够统一,当然很好。但这往往只存在理想当中,现实里二者很难兼得。此时,就只能把做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大理想”,成就“大事业”,是可以委屈自己,牺牲人品上的“小理想”的。而海瑞这类清流却恰恰相反,过于恪守自己道德的追求,不适应社会,反而难以成“大道”。


在与大太监冯保合作上,就体现了张居正这种处世风格。冯保笑里藏刀,个人又贪婪,算不上“好人”。但是,冯保深受太后和皇帝器重,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和冯保合作,得到冯保的信任。所以,在如何处理章大郎打死户部官员王崧、冯保推荐贪吏胡自皋出任两淮盐运使这两件事上,张居正都选择变通,通过与冯保合作,换取冯保的信任与支持,继而最终实现自己推进改革、富国强民的政治理想。


为政者当然应该追求名节。但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比起个人名节更重要的应该是国民福祉大道,比起一个人的得失,更重要的是一个整体的得失。真正干实事干大事的人,都是懂得大权衡之人,只要能够成就“大理想”,他们才不会为个人名节所累。所谓“宁做干臣,不做清流”,是也。

晓民之声
法治·修行·终身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