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刚登基不久,就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公务员变相降薪事件。
朱翊钧当上皇帝时只有十岁,时任内阁次辅张居正联合大太监冯保,在两宫太后的支持下,扳倒了内阁首辅高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
但是,一上任,张居正就发现一个让他头疼的大问题——国库里没钱了,连在京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起了。
那怎么办?拖欠?挪借?都行不得。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上台没给同僚谋福利不说,先搞得大家都没饭吃,这让首辅和大明朝的面子往哪里搁?何况,张居正之所以能够上位,靠的正是两宫太后对他能力的信任,如果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恐怕自己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
想来想去,张居正的亲信户部尚书王国光出了一个主意,所有在京公职人员的月俸,一律以太仓里堆积如山的名贵中药材胡椒和苏木来折抵。
这在张居正看来,这完全是个一石三鸟的事情。首先,胡椒、苏木历来由官方设立的榷场专营,不允许民间买卖,市场上价格较高,官员可以抵现,这就解决了朝廷没钱发工资的问题。其次,胡椒、苏木国库里储藏颇多,供应充足,而且这玩意儿长时间了也容易坏,折抵薪俸也可以消化国库内存,减少国库损失。第三,实物折俸,之前大明朝也有先例,既有先例便不违规,即使官员不满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当然,可能还有最后一个好处,可以借此攻击前任首辅高拱——财政亏空都是高拱不力,以物折俸完全事不由己没有办法呀!
本来,胡椒、苏木作为老挝、越南等附属番国朝觐的珍贵物品,一直都是非常珍贵紧俏的,很多有钱人想买都买不来。但是朝廷一下子折抵出了数万斤胡椒、苏木,供给远大于需求,价格压下来不说,根本就卖不出去。有权有势的官员还好,商人借机行贿,不仅卖得出,而且还远高市场价格。但这毕竟是少数,作为大多数的中低级官员,怎么可能卖得出去。
而且,大明朝从立国之日起,就奉行低薪政策,很多官员平时日子过得其实也蛮紧张。变不了现,只能到处赊借,日子就会更加困难。如果还拉不下脸,也就只有挨饥挨饿了。礼部主事童立本是一名清贫的官员,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领了胡椒、苏木回来卖不出去,无法面对饿得奄奄一息的家人,加上其他不顺心的事,就找根布条悬梁自尽了。
与此同时,国丈李伟收人贿赂,跑到当了皇太后的女儿那里一通哭诉,皇亲国戚的薪俸又全部改回了真金白银。所以,童立本上吊自尽后,那些本来就对张居正不满的高拱死党,便借机大做文章,企图以政策失误为由向朝廷施压,扳倒张居正。但是,葬礼上大太监冯保秘密指使下人放的一把火却改变了张居正的不利局面。大火不仅导致童家家人全部丧命,还烧毁民房百间,烧死烧伤无辜百姓数十人。于是,朝廷以非法聚会、引发火灾为名,将肇事者——高拱的亲信、张居正的政敌一网打尽,从此张居正首辅路上再无障碍。而胡椒、苏木折俸事件,也随着张居正让京城富商以市场价格收购得到平息,胡椒苏木折俸政策名存实亡。
表面看,张居正推行的胡椒苏木折俸政策,是事不由己的一石三鸟之策。但背后,则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斗争,双方都围绕着扳倒对方目的做文章。斗争的最后,虽然以张居正一方的胜利而告终,但斗争过程中,真正利益受到损失的却是最基层的公职人员,寒了大多数基层人员的心。看似度过了财政亏空的危机,却也为张居正后来推行改革中出现的执行不力埋下了伏笔。特别是,也为张居正死后得到清算提供了“群众基础”,并最终导致大明朝在张居正死后迅速没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