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人生不是一地鸡毛?

文摘   2025-01-28 06:49   河南  
朋友们,请把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


这个世界会好吗?

土房换成了砖房,砖房又换成了楼房,就像洗衣粉换成了洗头膏,洗头膏又换成了洗发水。

40年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谁能想到1978年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中国人,40年后无论是人均囯蔬消费量还是蛋白质消费量都已跃居世界首位。

有一组数据可能不符合我们这个年代人对数字的认识和习惯。

今天,中国人每年人均消费水果109公斤,吃掉了全球60%的西瓜、49%的苹果、73%的梨;消费蔬菜399公斤,吃掉了全世界52%的蔬菜,世界第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消费肉类103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和美国有差距,但差距不大主要差在牛肉上。但在水产消费上,中国是美国的近2倍。

而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则是:中国地大物博,任何数字的总量都是巨大的,但是一人均就落后,离发达国家,甚至是离世界平均水平,都有差距。

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人际环境是否一如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一直在变好呢?

这几天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虽然写的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但读来却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没有一点隔代感。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内容涵盖农村、学校、部队、机关等各个地方的各阶层人的生活。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虽然今天的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对照书中的人物,每天甚至每刻也仍然在为教育、为医疗、为住房、为职场晋升而鸡零狗碎地活着。

普通人的生活,无论再怎么过,也终究脱离不了油盐酱醋。就像缺了一张图卡的拼图,在乱七八糟中摸索着如何把它拼得完整。

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捧散沙,就算你再小心呵护,还是会从指头缝里流下。没有加持的工作,无论听起来多么体面,最后的结局依然可能是端屎端尿的杂活儿

时代在变,头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暮然回首,大家发现,一切还不过原来的样子。有时候,换还不如不换,折腾还不如不折腾。

说什么诗与远方,搔首弄姿混扯淡。有个性是美好的,却也是需要承受代价的。当活生生的人生,变成了一地鸡毛,死的便已经死了,而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

一地鸡毛弹起,落下它还是一地鸡毛。成熟,不过是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想什么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才最舒服。

这大概就是生活。谁的人生不是一地鸡毛?但那有怎样?爱情会流走,承载的希望却一直都在。可以为一块馊了的豆腐吵架,也可以为半只鸡开心。

所谓人生,很多时候看起来更像是在满地碎了的玻璃渣中寻找粒粒小糖。睡过一觉,太阳照样升起。面包会有的,房子会大的,孩子也会找到学校的,心态最终也是会变平的。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

只不过,不是直直的,而是柔柔的那种。


晓民之声
法治·修行·终身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