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碗苏式炒肉面

体娱   2024-06-09 10:12   上海  

海流行吃苏式面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吃碗苏式面,讲究还不少。首当其冲是“不时不食”,虾仁虾脑虾籽一起炒的三虾面必得是阴历五月吃才好,到小暑时节就该换黄鳝登场。及至六月,面汤里放了酒酿的枫镇大面正当其时。而秋风不起,吃蟹粉总还差点火候,寒冬腊月就轮到羊肉唱主角。相比之下,有一款苏州的平民面食炒肉面,很普通、很寻常,却是苏州夏天的特色食物。赤日炎炎之下,来碗汤清面顺、滋味浓郁的炒肉面,实是最好不过。然而在上海,这款面似乎追捧者不多。

苏式面受到上海人的追捧

近年来苏式面在全国名声鹊起,追捧者甚众。熬汤要用鸡肉猪肉黄鳝骨,笊篱里抖面要有“观音头”,面撩在碗里要像“鲫鱼背”,很多人说得头头是道。苏州有名气的面馆里,处处听得到犟头倔脑的全国各地方言。蜂拥而来的游客带高了苏州面馆的定价,眼看着面价日涨夜大,老苏州无可奈何地感叹:倷么哪亨弄法……

炒肉面似乎尚未“走出苏州”

亏得游客到苏州吃面,总归逃不脱游客的心态。趁汤下面,喊起浇头来也狠。反倒是苏州特色的炒肉面,光顾者不多。价格虽也水涨船高,但总还算价廉物美,于是成了“做人家”的苏州人专属于自身的享受。

上海人吃面气势很足

说起来,炒肉面的名字多少有点名不副实,“肉”只是一丁点儿碎末,似有若无。面的主角是素菜,香菇木耳金针之外,最抢眼的是扁尖。春季过后,鲜笋已不可得,扁尖无论和冬瓜一道煮汤,还是和肉丝同炒,风味均是极佳。炒肉面成为夏天的食物,我猜是扁尖的缘故。

苏州的小面馆往往更有风味

炒肉面貌不惊人,来头不小,各家苏州面馆都有供应,却以玄妙观隔壁的黄天源糕团店最为出名。苏州老字号面馆的历史大多超不过百年,陆长兴、东吴,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开起来的,朱鸿兴创办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办于1865年的观振兴算很老了。但在黄天源跟前,所有的面馆都要叫声“老阿哥”,它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就有了。

九十年代的苏州观前街夜市

黄天源在苏州属于“外来户”,创办人黄启庭是浙江慈溪人,一百多年经营的都是糕团,供应馄饨汤面,还是1949年以后,当时的经营者顾念椿到无锡王兴记馄饨店参观学习,引进了炒肉面和虾肉大馄饨。如此说来,苏州这一碗“市民炒肉面”,来源是隔壁的无锡。宁波来的糕团,无锡来的汤面馄饨,黄天源这家老字号颇有上海人“海纳百川”的气派呢。

黄天源旧影

小小一碗炒肉面,却是衡量苏州面馆品味的一大标记。无他,正因为炒肉面的“名不副实”,里头的肉只有“一垛垛”,不过是搭“一滴滴”鲜头而已,卖不出价钱。出手豪阔的外来客,怎会朝六块七块八块钱一碗的面多看一眼,他们看得上眼的,多是价格昂贵的爆鳝爆鱼虾仁蟹粉。只有实实惠惠的苏州本地人,才懂得炒肉面的奥妙。有炒肉面供应,说明有本地人光顾,靠谱。全国各地也开了不少苏州面馆、苏州汤包馆,供应各种苏式美食,但炒肉面这一味,很少看到。

价廉物美的炒肉面

偶然在上海的面馆看到一款“八鲜面”,也是香菇木耳金针菜等配料炒肉米,味道和苏州的炒肉面颇为相似。不料没多久换了东家,肉米换成肉片,香菇木耳也由丁改片,不知为何混入了胡萝卜洋葱,那就“海派”得有点过头。尝了一口,和苏式风味已是大相径庭矣。

牛角浜观振兴面馆
门前贴副对联
出了门就是同道中人
进了门就是帮中兄弟
不知是啥路道

利用端午假期,昨日和朋友同游苏州。担心堵车且当日火车票难买,前天趁着高峰期未到,坐午夜快车悄悄来到姑苏。订的酒店离火车站不远,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吹吹初夏的夜风。一觉睡醒,楼下正好有家观振兴面馆的分店,六点钟刚过,店里只有一位顾客,“头汤面”没抢到,第二名。好在吃面不是体育比赛,拿了冠军也没有奖牌奖金好拿。店里收银的朋友北方口音,抢了我冠军头衔的是两位带着行李箱穿马面裙的游客小姑娘,听口音也是北方人。坐下,扫码点一碗炒肉面加荷包蛋。须臾,面条端上来,一尝之下,不是感觉中的味道。是下面的师傅热身不够还是我味蕾未开?又或许没听到期待中的吴侬软语?那就不得而知了。

此文原刊登于《东方航空》杂志2024年6月号
坐飞机的朋友可以翻翻白相相
公众号发布时增补了部分内容

最近我还写了

网红两年半后,江阴街回归“无名”

六一儿童节:复兴公园电马的奇幻记忆

来威海路追忆上海人的童年

电影《战上海》中的上海街头景象

戆大戆大,小满正好

老艺人陈卫伯离世,荒唐年代曾在粮油商店拷酱油

1928年5月:美国副领事“跳黄浦”

也谈“扳错头”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老周望野眼
没什么正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