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得来、老半斋、光明邨……舌尖上的书法展

体娱   2024-04-15 14:12   上海  

我对街上的各种字迹是特别留意的,无论商家的招牌,还是里弄的门头,抑或是街角的界碑,但凡是有年头的建筑,多少会有些历史的印迹。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这些印迹绝大多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可惜的。今天要说一说的,是沪上部分老字号餐饮的招牌。曾几何时,绝大多数店家的招牌都是专门请人书写的,后来出现了美术字,也很有设计感。再后来,电脑普及,几乎所有的店招都脱不开计算机系统里设置好的几样字体,用起来当然是方便,但千店千面的文字之美,终是大打折扣,甚至说单调乏味,也是贴切的。前两天有点事情路过云南南路,当年名噪一时的美食街,如今正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只有部分老字号还坚持开着。我从金陵东路走到延安东路,生意最好的莫过于“鲜得来”排骨年糕,排了很长的队。这一波热潮产生,要感谢电视剧《繁花》的热播。在“鲜得来”门口排队的红男绿女固然多,但绝大多数人未必会抬头看一眼店招,也不会有兴趣知道“鲜得来”三字系由何人所写。我看了一眼落款,却原来是钱君匋先生的手笔呢。

云南南路的网红店“鲜得来”
招牌系钱君匋先生所题

因为“鲜得来”的关系,我注意了部分老字号的店招,稍作归纳,倒也颇有意思。从阅读建筑的角度而言,建筑本体作为硬件固然重要,文字、图样、花纹,甚至桌椅摆设作为建筑的软件,同样值得人们关注。就说题写“鲜得来”三字的钱君匋先生,同样是黄浦区的著名餐饮老字号“沧浪亭”三字,也是他写的。

当年沧浪亭打浦路店内挂的招牌
“沧浪亭”和钱君匋先生的落款
沧浪亭最早由吴湖帆先生题字
可惜特殊年代消失
现在的招牌是钱君匋先生补写的

钱君匋
1907-1998

云南南路所有饮食店中,“小绍兴”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来体量大,占了一整幢大楼。二来历史悠久故事也多,九十年代吕凉、宋忆宁主演的电视剧《小绍兴传奇》风靡沪上,编剧之一的著名作家沈嘉禄先生本身就曾在云南南路的饮食店工作过。“小绍兴”三个大字,出自程十发先生之手。

“小绍兴”三字由程十发先生书写

程十发
1921-2007


“小绍兴”对面的京帮菜馆“燕云楼”
店名由郭沫若先生所写

郭沫若
1892-1978

”燕云楼“斜对面的”小金陵“盐水鸭
题字的是上海本地书法家吴建贤先生


吴建贤
1945-2007

云南南路另一家老字号“五芳斋”
店名由陈莲涛先生书写

民国时代的“五芳斋”


陈莲涛
1901-1994
因擅画猫而被称为“江南猫王”
曾任上海文史馆馆长

浙江五芳斋
和云南南路五芳斋并非一家
其招牌系上海书法家任政先生所写
和陈莲涛先生的字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任政
1916-1999

由云南南路北行到福州路,也是老字号美食云集的地方。去年著名的淮扬酒楼“老半斋”因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单,引来媒体关注。“老半斋”三字由何人所写?问了不少朋友,暂时未有明确的答案。不过“老半斋”的菜单中,有上海市老市长汪道涵先生的题字“大味若淡”,也是很有意思了。

“老半斋”三字何人所写
初时难以判断
后经好友妙春先生解疑
系沪上名家王个簃先生所写


王个簃
1897-1988

九十年代开在汉口路的老半斋
上下共有两块招牌

老半斋菜单中的题字
“大味若淡”

在“老半斋”品尝刀鱼
偶尔能看到“岳阳楼”的盆子
“岳阳楼”原开在西藏南路“大世界”对面
“岳阳楼”三字系胡问遂先生所写

胡问遂
1918-1999

“沈大成”三字亦由胡问遂所写

“老半斋”对面的“王宝和”
面对福州路的招牌也是由胡问遂先生所写

面向浙江中路的“王宝和酒家”几个字
由谢稚柳先生所写

九十年代的王宝和酒家旧照

谢稚柳
1910-1997

老正兴菜馆题字:陈从周先生


陈从周
1918-2000

历史上“老正兴”用过多块招牌
何人所写已无从查考

“本帮菜”鼻祖上海德兴馆
系由上海市老领导魏文伯先生题字


当年开在新开河的德兴馆

魏文伯
1905-1987

写了这么多老字号,不免有读者朋友要问:说到上海滩上排长队的网红餐饮,国际饭店蝴蝶酥和光明邨的鲜肉月饼是不遑多让的。那么问题来了:“国际饭店”和“光明邨”的招牌各自又是由谁题写的呢?关于国际饭店,我之前在文章中写到过,是三十年代时由复旦大学教授林同济先生所写。

在国际饭店排队买蝴蝶酥的朋友
是否晓得“国际饭店”四个字是谁写的?

“国际饭店”四字书写者
林同济教授
1906-1980

上海另一家“排队王”
淮海中路上的“光明邨”
这几个字又是谁写的呢?


“光明邨”招牌题写者
张德宁先生

老周望野眼
没什么正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