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历史烟尘中的民国“上海通”徐蔚南先生

体娱   2024-10-18 15:03   上海  

不久前,我的好友、近代出版史和上海地方史研究学者、也是上海著名的藏书家樊东伟先生送我一本书:他和在吴江从事南社研究的吴跃进先生合著的《徐蔚南年谱》。书不厚,三百页不到,十八万字,但字字句句,凝结了东伟兄的心血。虽然热衷于研究“上海文化”的朋友不少,但要问到徐蔚南究竟何许人也?到底做过什么事?可能知道的人不多,研究他事迹的人就更少了。如果他的人生能说出点故事,或许关注的人会多一点。还有选择学术性这么强的“年谱”入手,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在民国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里,一个默默无闻地在书斋里记录上海的学者,他的研究方向涵盖了上海地方史研究、新文学创作、翻译欧美日本作家文学作品、中国工艺美术研究、民间文学、文艺评论、教科书……等等。他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他的作品发表在各种研究资料和报刊杂志中,他编辑创作的书籍,一代又一代上海人读过、研究过,吸收过其中的滋养,而“徐蔚南”这个名字,终究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这本书,可算是初试啼声,却是为挖掘更多徐蔚南这样“上海通”吹响号角。

徐蔚南年谱
主编:上海通志馆
编著:樊东伟 吴跃进
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徐蔚南(1900—1952),原名毓麟,笔名半梅。不知是否因为系江苏吴江盛泽人,所以还有个笔名叫“泽人”。他先后毕业于上海震旦学院和日本庆应大学,1924年由柳亚子推荐加入新南社。这样一位日本留学的“海归”,自1928年起加入世界书局,毕生精力投入编辑事业。虽然他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他对上海文化的研究和贡献有目共睹。在世界书局,他主编出版“ABC丛书”一百五十余种。1932年,上海通志馆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成立,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开展地方史志文化研究的机构之一,柳亚子任首任馆长。徐蔚南和柳亚子是同乡故交(柳亚子为吴江黎里人),柳亚子便邀请徐蔚南担任编辑主任,主持民国《上海市通志》的编纂工作,后又主持成立通志馆内部民间学术团体“上海通社”,在《大晚报》《申报》等主流报刊上普及上海历史人文与风土掌故。

民国《上海市通志》手稿和《上海市年鉴》

抗战期间,徐蔚南先生闭门不出,拒不出任伪职。虽然他曾和日本东亚同文书院有过很多业务上的合作,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气节。钱不够用,典卖衣物。用来刻章写字的书桌,只剩三条腿勉强支撑着,就这样坚持到胜利,徐蔚南回上海主持《民国日报》复刊,任《大晚报•上海通》主编,以及上海市通志馆副馆长,兼任大东书局编纂主任。1947年任上海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文化局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蔚南
1900-1952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刚过知天命之年的徐蔚南的肺病却越来越严重。1月20日,身为上海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处副处长的他连续开会八小时,顾颉刚日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渠一归即病,一病即死,盖不堪劳累也……”

《上海研究资料》《上海掌故丛书》


转眼七十多个年头,徐蔚南参与创建的上海通志馆没有忘记他,上海的历史文化学者更时时牵挂着他。作为近现代文学、新闻出版学、上海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徐蔚南年谱》首次将其生平和其在文学、出版、教育、文化交游、地方史研究等方面的经历进行系统梳理。这本书的出版,既是对上海文化史的深度挖掘,也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上海通志馆保护性开发利用江南文化资源的一次探索实践。

本书编著者:樊东伟

本书编著者樊东伟先生是我的好友。他是学者,也是收藏家。和其他学者一样,东伟先生下的是一字一句考证的苦功、硬功。但他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很多研究材料来自自己的收藏。他也跑图书馆、档案馆,但更多时候,他是在自己的书斋里,从自己的藏品中搜索素材。他和学术材料之间的关系,用上海话说“更贴肉”。所以,《徐蔚南年谱》是一本学术作品,也是一本凝聚了心血汗水和情感的著作。

非常荣幸,笔者受邀,明天上午十点在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4楼上海通志馆多功能厅,和樊东伟先生一起聊聊徐蔚南这位“上海通”、聊聊上海的历史文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

老周望野眼
没什么正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