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尔巴尼亚的记忆碎片

体娱   2024-06-17 17:40   上海  

余生也晚,听很多前辈讲起“阿尔巴尼亚”这个词,个个眉飞色舞的样子,什么“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什么“欧洲的一盏明灯”,什么霍查和谢胡,还有据说抽起来有股子青草味道的阿尔巴尼亚香烟……这些故事发生时,我还没懂事,但隐约感觉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缘份匪浅。家里有本连环画:《第八个是铜像》,说的好像是游击队护送烈士铜像回故乡的事。多年以后,市面上流行一种叫“压缩VCD”的东西,一张碟可以刻录几部甚至几十部影视剧,我买了一张怀旧阿尔巴尼亚电影碟,花时间欣赏了前辈们津津乐道的《海岸惊雷》《宁死不屈》等,当然,还有那部《第八个是铜像》。因为和我小时候看过的众多中国电影很相似,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没感觉有什么“莫名其妙”。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剧照
表演方式似曾相识
《第八个是铜像》小人书
笔者童年的记忆


不过对我们这代人而言,“阿尔巴尼亚”这个词在现实语境中有些新的意义。在上海话中,“巴”绝对不是个好词,“巴子”一词不知从何而起,搜身叫“抄巴子”,也写作“抄靶子”,是民国时代就有的老切口,鲁迅先生的《准风月谈》中有一篇就叫“抄靶子”。八十年代上海街上还很少看到说普通话的,偶尔电影里有北方军人爆粗口:“妈了个巴子”,敌人说,我们的人有时也说。“妈了个”好理解,“巴子”什么意思?这个……好了就此打住。后来“巴子”成了台湾同胞专属的代名词,据说是揶揄他们抠门又喜欢充大佬。我们那个年代,“阿尔巴尼亚”这个名词已经淡出主流语言环境,偶尔有人说一句“戆巴尼亚”,有上年纪的人会联想到那个同志加兄弟的年代,又滔滔不绝第说起那些尘封的往事,海岸惊雷、抽起来口感像青草的钻石牌香烟……


特定年代的宣传画


今天想起说阿尔巴尼亚,缘于这支“地中海的明灯”、276万人口的小国,他们的足球队又一次出现在欧洲足球锦标赛的赛场上,而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面对强大的意大利队,竟然二十几秒就进了球,创造了欧锦赛历史最快进球纪录。虽然最后1比2失利,但球队的技战术水平和精气神都达到欧洲二流球队水平。作为他们曾经的“金主爸爸”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同志加兄弟,我们的水平……要知道,人家总人口不过和我们浦东新区差不多,在欧洲穷得叮当响。即便如此,阿尔巴尼亚队两次杀入过欧洲足球锦标赛的决赛阶段,上一次是2016年。


阿尔巴尼亚人对足球的热爱
从香烟牌子上就能看出来
抽过这一款的朋友说说
口味如何?

2016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在法国举行,我在现场采访。有一次正是采访阿尔巴尼亚队比赛,于是购买了一件他们的球衣。球员比赛的球衣正好卖完了,只有带拉链的卫衣,稍微贵一点,好在队徽和“ALBANIA”几个字都有。这也算我球衣收藏中比较独特的一款。

有一次穿阿尔巴尼亚球衣参加会议
被同事偷拍了


这次欧洲足球锦标赛在德国举行,记得上一次德国举办国际大赛,是2006年世界杯,当时我也去采访了。我们住的公寓有位清洁工小伙子,是阿尔巴尼亚过来的。当时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在公寓里的时间极少。有一天正好没比赛,总算有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在公寓里看书休息。阿尔巴尼亚小伙敲门进来打扫,我说“房间很干净,不用打扫了”,这时阿尔巴尼亚小伙认真地用极其蹩脚的英语说:“不不,先生,必须打扫,这时我的工作”。打扫完毕,他认真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打了一个勾,微笑着推着车去往下一间房间。


特殊年代的宣传画

这一幕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这是我的工作”,他珍惜这份工作,流程如此,他必须完成。那种坚持的眼神,让我记忆犹新。

最近我还写了

一大代表的夜点心和租界巡捕的下午茶

初夏的一碗苏式炒肉面

网红两年半后,江阴街回归“无名”

六一儿童节:复兴公园电马的奇幻记忆

来威海路追忆上海人的童年

电影《战上海》中的上海街头景象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老周望野眼
没什么正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