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据说是自1949年以来最猛烈的台风“贝碧嘉”过境上海,申城严防死守,航班取消、轮渡停运、交通调整等等,自不必说。不知什么时候起,有了“魔都结界”的说法,据说是大风大雨来到上海,总会拐个弯,有惊无险。其实像我这样年龄的上海人,从小到大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雨,涨大水、屋头顶瓦爿飞掉,甚至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底下用面盆脚盆接着,那都是亲眼见过的。所谓的“魔都结界”,不过是近几年很多朋友住进了高楼,居住条件改善了,且台风路径相对友善一点,仅此而已。“八月秋高风怒号”仍是上海的常态,如不做好防范工作,“卷我屋上三重茅”绝非危言耸听。到下午云开雾散,台风已经离开上海,但据说又有新的台风正在沿着这次的路径赶来,依然是大意不得。
说到上海这个季节的天气,大风大雨本就是家常便饭。单说在整整一百年前,1924年的9月,上海就曾经经历了当时认为“罕见”的大暴雨。那一年的中国处于北洋政府统治之下,上海的最高行政长官是皖系军阀卢永祥。8月份,江苏督军、直系的齐燮元开始部署军队,想一举赶走卢大帅。江浙两省共投入军队17万,在嘉定、黄渡、太仓、浏河、南翔等地展开激战,死伤自不必说,上海的市面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当口,9月9日,一场大暴雨不期而至。
当年上海“发大水”是寻常事
当时是下午4点半光景,上海忽然降起倾盆大雨,历时数小时。据当时报纸的报道,“电闪不止,雷声隆隆,至晚未止”,马路低洼之处,积水成河,成为一片汪洋。马路水深盈尺,弄堂则成了沟渠。路边的店铺大多进了水,上海人有一项传统技术:“拷浜”,从那个年代传承到笔者这一代,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朋友见过的很少了。
三十年代福州路江西路“水漫金山”
外滩就在江边,水势上涨,那里的情况也不乐观。路上行人跑到洋行避雨,电车淌水经过,到车站竟无人上下。黄浦江上船只全部靠码头停泊。至于说损失,也是不小。南市关桥码头廊房被吹塌,杨家渡招商局后墙遭遇雷击,倒了一大片。平安街有一所民房被雷集中屋顶,房屋中祖孙二人不幸触电,不省人事。
当年的“南关码头”是水果批发市场
南关码头旧址今貌
今黄浦区白渡路外马路口
感谢当年的新闻记者,写下了当时的情况,让一百年后的读者依然可以知道那一天发生了什么。报上没有说租界工部局和华界的市政府有没有“全力部署”,也不见有人“检查督导”,那个年代,可能就是这样吧。
杨家渡轮渡站旧貌
杨家渡轮渡站今貌
当年报纸上提到的几处地方,外滩还是外滩,只是防汛墙一再加高,如今已不会发大水了。今天看到一则视频,黄浦江的水位差不多要满出来,配上上海滩“浪奔浪流”的音乐,倒也很适合。南市关桥码头和杨家渡招商局遥遥相望,都已旧貌换新颜。至于位于油车码头街和陆家浜路之间的一条“平安街”,清代还叫过“平安大街”,想必是繁华地方。后来慢慢冷清下来,九十年代建造南浦大桥时已经消失了……
平安街
曾经的南市平安大街
南浦大桥浦西引桥正在施工
平安街大概就在圆盘底下的位置
最近我还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