戆大戆大,小满正好

体娱   2024-05-20 11:04   上海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真是有点讲头的。你就说“大”和“小”好了,暑有大暑小暑,寒有大寒小寒,雪有大雪小雪,唯有“满”,只有小满,没有大满。今天正好小满,一早很多朋友感叹:哎呀,人生哪得大自在,不如日日小满足。朋友圈发好,又是不得不“卷”起来的一天。

今日小满

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大雪小雪,都是自然现象,人控制不了,只能适应。而“满”就不同,人的心境可以调节。与其大,不若小。在江南吴语的语境中,“大”经常不是什么好词。大,意味着肥胖臃肿不灵活,有什么状况,转向慢,一不留神,容易“硬着陆”。上海人喜欢的是精致、精明、小而美,与其大富大贵,何如小富即安。与其大鱼大肉,何如清粥小菜。与其大酒店“掼浪头”,何如小酒馆“小乐惠”。与其呼朋唤友喝场大酒,何如三五知己来次小酌。与其大吃大喝成了大块头,何如细声细气做个小不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大鹏展翅九万里,小桥流水我自知,鸡犬之声相闻做个小国寡民,又有什么不好。与其志大才疏地抱怨大材小用,何如小心翼翼做好每件小事。上海很多有特色的餐厅,如“小绍兴”、“小金陵”、“小乐惠”,都很有味道。如果小换成大,“大绍兴”、“大金陵”、“大乐惠”,就变味了。

如果小绍兴改成大绍兴……

小中可见大,小屈为了大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呢。有人说上海人小气,上海人说:小事都做不好,怎么指望做大事?侬想搞搞大?上海话预备好了一个词:戆大。有朋友把戆大写成“港都”,“戆杜”等等,其实戆大戆大,很好理解,在上海人看来,大而无当的东西,就有点戆。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中国新闻界前辈祖师爷邹韬奋先生写过一本《萍踪寄语》,其中对“戆大”有这么一段解释:“上海话有所谓‘戆大’,大的东西看去确有些戆气!”

大的东西看去确有些戆气

——邹韬奋


关于“戆大”一词的来源,有人认为来自英语gander,公鹅的意思,指某人像鹅那样傻里傻气。这个解释恐怕不怎么对。gander在英语中并非常用词,英语中用来说人“戆”的单词很多:fool,foolish,idiot,stupid,silly,blockhead,daft……那么多词,随便挑几个出来,足够那些在远东生活的大英帝国公民使用了,何必非要翻字典找出gander这么个僻词来给中国人当外来语呢?难道英国佬需要向上海人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吗?好像用不着的。当年在上海的外国佬,冒险家居多,在租界这个“乐园”里,他们可以自说自话,和他们做生意吃饭的中国人自己钻研出一套“洋泾浜英语”,是专门用来应付他们的。所以,简洁明了最重要。把“戆大”一词解释成gander,应该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戆大就是戆和大,纯正的中文,江南的吴语。

赵孟頫书“汉汲黯传”

“甚矣汲黯之戆也”


《说文·心部》:“戆,愚也。从心,赣声”,本意为憨厚而刚直。戆和憨厚的憨原是同一个字,《荀子》中有“狂惑戆陋之人”的说法,底下一行注:戆亦作憨。喜欢写书法的朋友,很多人临写过赵孟頫的小楷字帖《汲黯传》。汲黯是个“奇葩”,崇尚黄老之术,做官任事,讲究“无为而治”。东越人相互攻杀,皇帝让他去看看,事情发生在现在的浙江,他跑到现在的江苏,不走了!转回去回复天子:打来打去是东越人的习俗,皇帝的使者去管那些破事?没必要,让他们自己打去吧!还有一次,一个地方失了火,上千家人家房子烧了,汲黯受命去调查,回来报告说:因为房子连在一起,所以都烧着了,轻轻松松一句“不足忧也”,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如果放到现在,汲黯的行为属于标准的懒政,“不作为”。即使在汉朝,也很特立独行。但汲黯懒政归懒政,人品不差,骨头很硬,所谓“大节不亏”,甚至耿直得有点过头。有一次汉武帝和他吹牛皮,说了一大堆宏图伟略,一般人肯定一通马屁上去,不料汲黯不吃这套,回怼汉武帝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但行仁义却只是表面功夫,效法唐虞之治怎么可能呢?”(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汉武帝当时脸色一变,文武百官都为汲黯捏把汗。故事发展到这里,汉武帝说了那句流芳千古的话:“甚矣,汲黯之戆也!”——过分了,汲黯侬是戆大吧!


汲黯


可见,“戆”这个字春秋战国时代已有,汉朝时已是皇帝都用的常用词。明代方孝孺写过一篇《戆窝记》:“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輒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这里的张子布,就是《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对耍嘴皮子的吴国名臣张昭。可见,在古代,戆并不是傻、痴呆的意思,而是自负、孤傲的代名词。见了皇帝也张口就来,这就是戆。和皇帝较劲,汉唐时代还能博得个忠直耿介的美名,但明清以后,皇帝威权无上,谁要还是像汲黯那样戆,那就真有点“戆”了。方孝孺写《戆窝记》,显然对汲黯、张昭的“戆”十分向往。可惜靖难时他遇到的可不是汉武帝或孙权,而是明成祖朱棣,方孝孺为他的戆,付出了十族被灭的代价。从汉唐到明清,“戆”字的意思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千百年来发展出“戆兮兮”,“戆哒哒”,“戆噱噱”等词组,甚至和它同根的“憨”字组成“戆憨憨”这样的叠词。鲁迅 《南腔北调集》中有一篇《真假堂吉诃德》,开宗明义这样写道:“西洋武士道的没落,产生了堂吉诃德那样的戆大。他其实是个十分老实的书呆子。看他在黑夜里仗着宝剑和风车开仗,的确傻相可掬,觉得可笑可怜”——戆,成了迂腐的同义词。


堂吉诃德:外国戆大


自打方孝孺写了《戆窝记》,堂吉诃德撞上了大风车,从此世上的戆大越来越少,小而精是生活美学,更是处世之道,甚至成为人生哲学。小满正正好,是智慧,也是一条小鱼小蟹小虾米撞上大江大河大波浪时的一种求生本能吧。

最近我还写了

老艺人陈卫伯离世,荒唐年代曾在粮油商店拷酱油

1928年5月:美国副领事“跳黄浦”

也谈“扳错头”

文庙、格致、向明、蓬莱路二小……刻在青春记忆中的字迹

三林塘馄饨:再吃一碗,就此别过!

鲜得来、老半斋、光明邨……舌尖上的书法展《三毛流浪记》的龙套演员写出“我要她来不来她”

杨浦公园:没有鲜花的墓碑等等

70后张国荣粉丝魔神的“一片痴”:Dreaming

北外滩的工地和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故事现场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老周望野眼
没什么正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