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逛书店?我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或许只是种惯性。几十年了,生活改变了我和我生活的城市。流年偷换,总指望抓住一点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事情,到书店走走大概就是这个缘故。曾几何时,老西门文庙一带书店林立,中华路蓬莱路口又名小西门,严格说起来已经不属于“老西门”范围,中华路本就是老城厢的城墙,从小西门向北,直走到大境阁对面的寿宁路,也就是原来的小北门,路两边各种大大小小的书店,位于中华路文庙路口、一幢五层老公房底楼的上海旧书店并不起眼,有时走着,就走过了。九十年代,文庙还没有恢复供奉孔子的功能,大成殿都拿出来给旧书市场派用场,棂星门前的文庙路摆满地摊,书报杂志、文物珍玩、照片碑帖……真是应有尽有。相比之下,国营的旧书店路子太正规、经营太严谨,缺那么点“野趣”,走过路过也不一定非看不可。直到新千年以后,实体书店不是式微而是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忽然发现这家小店已经是老西门文庙一带硕果仅存的一家,而它,也要面临闭店装修了。今天2024年2月26日,是老店最后一天营业的日子。
2024年2月26日
中华路上海旧书店闭店装修前
最后一天营业
前两天“上观新闻”报道上海旧书店的新闻,凑巧我和同事去选书,接受采访说了几句。那天的相逢纯属偶然,我的同事迷鲁迅,家里收藏的鲁迅著作很有规模。利用午休时间我们随心到那里走走,同事就找到了1961年初版的线装《鲁迅诗稿》。一问价钱,同事有点犹豫,老板娘过来翻了翻,报了个数字。扫码付款,同事高高兴兴把书捧回家,到二手书网站上一搜,乐了。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这样的场景隔三岔五就会发生,再熟悉不过。然而过了今天,书店和我都要换种活法。
同事在这里找到了心仪的书
图片来自@上观新闻
董天晔摄
这家书店是夫妻老婆店,到店里来大多数时候是老板娘姚引娟坐镇,而我更熟悉的,是老板景懋。我虽然喜欢读书买书,但我没有和书店老板交朋友的习惯。我相信人和书、人与人,相知相交无非是个“缘”字,版本、印数、品相……很多爱书人孜孜以求的东西,我并不太在乎,我更看重书的内容。满架子的书,总有一本两本是可以看看的,看到,买到,读到,蛮好。没看到,没买到,没读到,也没关系,好好享受看得到的。一个人的一生,值得珍惜的人和事太多,错过的更多。不认识只能说明无缘,不妨珍惜认识的。景懋,就是这样一位值得珍惜的朋友。
景懋(右)和姚引娟
图片来自@上观新闻
董天晔摄
景懋在书店账台上坐了几十年,相信我在他手里买过不少书。但和他真正认识,却是在老同学小刚家的酒桌上。景懋是小刚在商业系统的老兄弟。一开始并没有彼此问名字和职业,三五好友一杯酒,闲坐聊天。聊着聊着,发现这位大哥腹笥极丰,天南海北全知道。一问,原来是旧书店的老板,再问名字,说叫“景懋”,我还以为外号叫“金毛”,后来才知道,原来姓景名懋。三杯酒下肚,景懋开始谈天说地,书的故事、书店的来历、书店职工和书友的掌故,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景懋在旧书行业浸淫了一辈子,名人后代整柜出售长辈珍爱一生的藏书,每说到这里,他总是一声叹息:哪能办呢?景懋有商人的精明,随便挑本书给他看,他上下一翻手一抖,说出它的收购价和市场价,八九不离十。但更多时候,他是坦率而爽直的:知道你喜欢,我给你留了几本书,这本不要钱送给你,这本?低头想一想,说出一个数字,毫无例外,是低于市场价的。
最后一个营业日
店里已没有多少书
说到自己的书店,景懋总是不厌其烦地诉说它的历史,还有曾经带过他、让他终身感念的前辈。前几天景懋还在微信群里晒出书店老前辈孟通如先生写的文章《回忆西门书店》。景懋执拗地认定自己的书店起源于“1920年创办的西门书店,是上海最早设置咖啡座的书店”。其实真要细究起来,上海旧书店中华路店的前身是群众书店,那是毫无疑问的。但群众书店是否是西门书店的延续,不一定。至少从地理位置来说,西门书店旧址在现在书店的斜对面,地址不一致。而西门书店的创办日期,根据周楞伽先生发表在《申报》上的文章,应该在1929年,二楼办咖啡座则是在1930年。为什么在景懋这里,日期成了1920年?原来他笃信孟通如的一篇文章,那里确实写的是“1920年”。但他或许忽略了,孟通如在这篇1980年发表的文章中还提到“五十年过去了”,1980年的“五十年前”,应该是1930年才是。至于那个1920年,我猜测是笔误或印错。
孟通如先生的文章
中华路上海旧书店的前身
群众书店
秦兴培先生1994年拍摄
图片来自@食砚无田 公众号
然而和景懋讨论这些问题是无效的,在他的眼里,周全平、谢旦如、孟通如、徐耘阡等名字,是不容置疑也没有讨论余地的。一家书店如何经营?书的版本怎么看?价格怎么估?什么样的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书?景懋严格地按照老先生们传承的“金科玉律”来办。旧书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有些书,称斤头收进来。有些书,会有奇货可居的卖家。买和卖,怎么看,怎么算,全凭经营者一双火眼金睛。人退了,书店的魂就散了,未来的上海书店旧书店还会经营,可能装修更好、书更多,没准还会延续三十年代“第一家设置咖啡座的书店”的前缘,找来网红设计师画图纸,“书找不到?那是你不懂”……希望后来的经营者还能像景懋、姚引娟那样,珍视这家小店,珍视书店的传统,珍视周全平、谢旦如、孟通如、徐耘阡……这些名字。
但愿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