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英国二手校服文化|大摇大摆去买二手!没人说你穷,还会带来意外的社交收获

时事   2024-09-22 08:33   英国  

   家长把带领孩子们买卖二手校服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和教育活动                                                                  

      

与几乎全新的校服相比,书包显然使用得比较频繁。许多书包都有磨损,有的拉链附近甚至有些破损,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它们的使用功能。我挑了一个有点旧的书包给女儿看,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完全不在意这些小瑕疵。在上海时,她就已经习惯穿朋友们送来的二手衣服,从来没有排斥过。


文 | 彭晓芸

英国的孩子每天上学都需要穿校服,且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款式,包含正装、运动服,甚至是游泳课用的标准泳衣。当然,对于要不要每天穿校服,正如大黑老师在哲学课上和同学们讨论过的,孩子们是持有不同看法的。

且不说“该不该”的问题,我们的现实就是得先入乡随俗。刚到英国时,我们错过了暑假阶段的二手校服采购潮,上英国学制一年级的女儿,只能在开学第一周穿着自己的衣服上学。

01
YiCunJiaoYu
多元选择的校服市场

直到开学后的那个周四,我们才真正踏上了“二手校服之旅”,而这次购买的时间非常紧迫——只有短短一个小时。

那天,我送孩子上学,大黑老师肩负重任,赶去另一个校区买校服。校服摆摊时间有限,他必须在这有限时间里买好校服,然后再赶公车去自己的学校上课。他拎着一大袋校服赶去上课,还是迟到了半个小时。

据说他们的学校考勤十分严格,为此他还得给大学写信解释迟到的原因,字里行间似乎充满了“二手校服无辜躺枪”的无奈。

那天,购买校服的大黑老师,秉承不轻易开口麻烦人的原则,在校门口转悠了半天,找不到校服售卖的地方。无奈之下,只好还是去问了门口的教职员工。员工十分友善,马上给他指引。原来,二手校服并不是放在什么二手商店,而是放在陈列在学校的展览室里,现场也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整个活动都仰仗家长志愿者的组织与家长们的自助。

                                                      

校服整齐有序地按学部、年龄、尺码分类摆放,即便如此,作为新生家长的大黑老师,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衣物,还是有些晕头转向了。

幸好有“家长义工”们,负责引导和协助购买。大黑一说自己是“新来的家长”,立刻受到了热情接待。接待他的原本是一位男孩的妈妈,然而她对女孩的校服需求不太熟悉,于是她又特别地找来了一位有女学生的家长帮忙。

校服的品类实在繁多,每天的穿着要求也不一样,有秋冬装、运动服、正装等,连打底衣都有,挑下来竟然有二十几件。到了结账时,负责协助的家长义工笑着对他说:“这可是一大笔啊!”

事后,查了下校服官网,大黑才发现这些二手校服的价格不过是原价的20%左右,而一半的衣物几乎是全新的,不仅划算,还非常环保。
02
YiCunJiaoYu
二手校服背后的教育公共政策

英国二手校服文化的广泛普及,背后有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作为有力支撑。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多个关于校服的规定,旨在降低校服对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无障碍地获得适合的教育装备。前教育大臣Nadhim Zahawi曾明确指出,校服不应成为家庭的经济压力,更不应成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障碍。为此,政府强调学校不能强制要求家长购买特定品牌或在指定商店购置校服,确保家长可以自由选择性价比高的购买渠道。

根据2021年颁布的《校服指南》(School Uniform Guidance),英国学校在选定校服时必须考虑成本问题,建议尽量减少昂贵且特定的校服要求,并鼓励通过多种途径满足校服需求,如二手市场和校内交换活动。学校不得强迫学生和家长在校服品牌上做出特定选择,而是允许更多自由购买渠道,以此保障家庭经济的灵活性。

  

这种政策导向不仅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还增强了学校社区的凝聚力。通过二手校服市场,家长们可以为彼此提供资源支持,不仅是买家,也是资源的提供者。在学校组织的二手校服活动中,家长们通过分享和交换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互动,这种互助精神也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后来,我又去添购了两次,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分享精神。这种文化并不强制,也没有使人觉得是因为经济原因才不得不选择二手校服,更多的是对资源合理利用和环保意识的共同支持。二手校服市场既满足了实际需求,也体现了英国社会在节约与环保方面的共识。
03
YiCunJiaoYu
文化适应与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可能,对一部分中国家长来说,刚接触这种二手文化时,难免会有些不适应。担心卫生问题、孩子的自尊心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对这种文化背后的意义存疑。实际上,这些顾虑完全可能在参与过程中被打消。华人的“面子”问题,在这里完全不会成为顾虑的因素。

与校服相比,书包显然使用得比较频繁。许多书包都有磨损,有的拉链附近甚至有些破损,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它们的使用功能。我挑了一个有点旧的书包给女儿看,她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完全不在意这些小瑕疵。

其实,在上海时,她就已经习惯穿朋友们送来的二手衣服,从来没有排斥过。

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家长认知的反映。只要家长不以嫌弃的心态看待二手物品,孩子也不会有特别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漂亮的衣物并不会因为“二手”这个标签失去魅力。她们看中的更多是物品的实用性和外观,而不是其新旧。

所有的二手校服都会经过专业清洗和消毒,符合卫生标准,很多衣物甚至看起来跟新的一样。英国家长们根本不在意校服是否崭新,他们更注重的是实用和舒适,在英国,成年人也经常去慈善店购买二手服装。我也注意到,孩子们之间也没有因为谁的校服新旧而相互评判。

购置和使用校服的过程,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了如何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也开始自然地关注环保问题。这些东西不是刻意教出来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习惯。家长也不再单纯以物品的新旧来评估它们的价值,而是更多考虑在使用它们时所承担的责任和教育意涵。
04
YiCunJiaoYu
作为社区文化的体现

                          “校服银行”慈善店的经营者和志愿者们


二手校服的摆摊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购买过程,它承载了更深的社区意义。通过参与这个二手活动,我与其他家长不仅共享资源,也共同实践了节约和环保的理念。这种方式既帮助我们以经济实惠的方式解决日常需求,也彰显了社区互助的精神。特别是对于刚到英国的家庭,二手校服市场成为了一种轻松进入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桥梁,帮助我们迅速适应环境、融入社区。

这种文化体验是温和而自然的。二手校服不仅仅是省钱的选择,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尊重——尊重资源、尊重环境、也尊重社区共存的价值。参与其中的每位家长都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在经济与环境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重要的是,这种选择为家庭提供了更多灵活性与选择空间。

如果你未来有机会带着孩子来到英国生活,我的建议是:带着开放的心态来体验二手校服文化。你不需要一开始就全盘接受,但它确实为你提供了一种融入社区、节约资源的独特途径。随着时间推移,你会逐渐体会到这种选择的便利,感受到它背后所承载的社区温暖和彼此责任的连结。


作者:彭晓芸,哲学博士,曾在广州北京多家媒体担任评论部主编,在上海当了三年大学老师,现旅居伦敦,致力于中外教育的社会学观察和创新实践。

本文来源:公众号“一寸教育”(ID:oneinchedu)



好生活的哲学课
为终身学习者提供精神和思想资源,提倡理性审慎的公共言说,力求说理,节制煽情。 创办人简介:彭晓芸,哲学博士,游历过纸媒、网络、电视多种形态的媒体,担任过多家媒体评论部主编,因对教育的兴趣日深,返校园深造,毕业后在大学任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