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与哲学教育相融合,这将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

时事   2023-12-09 00:39   上海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娱乐选择无限丰富的当下,适合孩子天性的生活方式,却在不断地萎缩。太多的孩子,受困于钢筋水泥,埋头于作业题海,身体、心灵和精神世界渐渐失去了儿童应有的活力与热情。在《让孩子去野》一书中,儿科治疗专家安吉拉·J.汉斯科姆(Angela J.Hanscom)指出,现今社会中,有太多孩子错过了教室和家庭之外丰富的感官体验。构建身心平衡的童年,需要户外的自由玩耍。为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儿童友好的环境,释放儿童的天性,舒展儿童的身体,我们开启了“行走的苏格拉底”项目——试图将自然教育与哲学教育相融合,这将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


我们将这一项目命名为一寸虫哲行家”,意即“不求速达,但求寸进,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希望,通过周末的行走游学,将同龄段孩子们聚在一起,由兼具教育理想热忱和哲学思辨能力的优秀老师,担任成长导师,在行走和对话中,陪孩子们度过高质量的周末,经由对近处生活的触碰和思考,重燃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和好奇。


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儿童哲学教育倡导者、先行者,人称“大黑”老师的颜志豪,就是这样不可多得的成长导师。他热爱教育、热爱孩子,也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且每个孩子的思维品质,都应该在童年被得到呵护和培养。


或许,你会好奇,一群儿童,真的能跟大哲学博士对话吗?他们具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吗?或许,你会疑惑,户外行走途中,为什么要开展哲学对话?它的意义在哪里?上个周末,大黑老师和孩子们刚刚结束的“行走的苏格拉底”之雕塑公园之旅,或许可以解答。


   “会动的招财猫

   是一个玩具,还是一个雕塑” 


12月2日,行走的小苏格拉底们走进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行走队伍中的最小队员——四岁的睦睦,提出了一个关于雕塑本质的问题。不仅睦睦,其他孩子们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

雕塑本身是否具有实用功能?

雕塑艺术品能否是动态的?

艺术品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猪肉脯的塑料包装,不能被视为艺术品?



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细品之后,是不是还颇具思考价值?其实,孩子们是天生的哲学家,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如果得不到鼓励和对话引导,长此以往,他们的好奇心容易就此打住,停止生长。


而在行走过程中,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身心放松,感官自动打开,好奇由此被激发。大大小小的问题不断涌现,大黑老师则在旁暗中观察,不动神色地引导孩子们聚焦在冲突强而有深度的思考议题上。



    成长,

        需要互相感染的场域


在观看《空间进化》艺术展览时,大黑老师还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创意哲思课——雕塑写生,不单是简单描绘线条,更是对作品本质的深入观察。

有意思的是,就在孩子们一个个拿出纸笔,临摹雕塑时,在现场维持秩序、原本面无表情的保安大叔,也按耐不住,想小试牛刀。他向孩子们借来纸笔,蹲在孩子们身边,认真地在旁描摹起来了。



保安大叔描摹的“帆船”,还真是有模有样的,引来孩子们啧啧称赞,也让孩子们真切体验了一回什么叫“高手在民间”。


孩子们的高度参与构建了一种研学氛围,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场域。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它就可以润物无声地感染在场每一个人,哪怕是已许久不沾笔墨的保安大叔。



当大黑老师召集大家前往下一个雕塑点时,队员小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坐在地上不愿离去。


这也是我们发起行走项目的意义,真正的学习和成长,不仅在于成人的有意指导,更在孩子们自由探索和互动之中,后者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教育力量。


    好的问题

        在真实的世界里产生    



行走途中的讨论,也非常重要。

“行走的小苏格拉底”们回溯观察雕塑时的感受,将其转化成一系列朴素而充满哲学味道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富有启发性的哲学圈谈。

讨论暂告一段落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小小哲行家们被眼前的雕像所吸引,雕像旁还摆放着三辆施工用的小推车,仿佛与雕塑浑然一体。


大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个什么样的雕像?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三位休息中的工人。


大黑老师灵机一动,跃上工地,找到工人,请求工人拿走了推车工具。瞬间,这座雕像的艺术内涵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同样,一座名为“世界桥”的雕塑与在旁的小树构成了一幅共生景象——桥影响着小树的成长方向,而小树变成“雕塑”景观的一部分。桥与小树相互交融,仿佛低声诉说着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微妙联系。


这就引发大家产生新的问题:艺术作品的边界到底在哪?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没想到,一次简单的雕塑公园行走,能让孩子们接触到艺术的多面性,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通过不同的视角理解与欣赏周围的世界。


     在游戏中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圆桌讨论结束后,孩子们在雕塑园的一片空地上开始了一场捉迷藏游戏。


孩子们根据地形,自发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游戏规则,并在游戏过程中根据体验和周围环境不断调整规则。


每次活动,我们都为孩子们留出了自由玩耍的时间。这是一项相当奢侈的决定,却是整个活动最为不可或缺的环节。关于自由玩耍之于孩子们的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行走中不断验证。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自由探索,也是培养孩子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相比于遵循成人设定的规则,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在自主探索中发挥想象力,成为游戏的真正创造者。




袖手旁观多时,大黑老师终于“出手”了,他加入了孩子们的游戏。


在“雕塑”游戏中,大黑老师要求参与者不得发声,仅通过眼神和身体语言相互配合,通过肢体表达和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雕塑”作品。它不仅是娱乐和游戏,更是对孩子们想象力和协作能力的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沉默中沟通,如何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达成共识、实现共同目标。


真正的学习,不该局限于教室和书本,还需要投身于更广阔的天地,与自然、与他人建立起链接。

而观察、思考和对话,则是这一链接的纽带。


雕塑游戏进行中

“行走的苏格拉底”项目,或能让更多孩子的周末时光不再单调和贫瘠。哪怕只有半天时间,从机械的知识训练中抽身出来,走出去,呼吸真实世界的空气,释放被禁锢的思想和好奇心,也是有意义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不一定是大部头,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也不一定是长假里才能盼来的远方“万里路”。


一寸虫哲行家,践行周末行走,嵌于日常,寓思于行。不必远行,在我们的周边Citywalk,也能打开想象,恢复童年该有的模样。


申请加入“一寸虫哲行家”俱乐部

请扫码联系阿囧

好生活的哲学课
为终身学习者提供精神和思想资源,提倡理性审慎的公共言说,力求说理,节制煽情。 创办人简介:彭晓芸,哲学博士,游历过纸媒、网络、电视多种形态的媒体,担任过多家媒体评论部主编,因对教育的兴趣日深,返校园深造,毕业后在大学任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