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身份的流动与教育的未来:从个人经历到AI时代的思考

时事   2024-09-14 18:21   英国  

PGCE不仅是理论学习,更是充满实际教学体验的过程



在AI时代,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未来的导师或许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被这个问题牵引着,我开始萌生了流动的念头。或许,我们应该在更开放的视野中,重新探寻“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场域。



文 | 彭晓芸

今年的教师节对我而言有点特别。八月,我告别了在上海的大学讲坛,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旅程,开始我的跨文化教育社会学研究和教育交流实践。这不仅是一次职业转型,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全新探索。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在大学里教授了将近十门不同的课程,享受着与学生之间即时互动的畅快感。教学带来的满足感让我一度沉迷。然而,在这些教学经历中,我也慢慢意识到,大学的事务性工作有时让人喘不过气。这种束缚感,与教书育人的快乐时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教学体验。

今年教师节,不仅对我特别,对我的先生大黑老师来说,同样是全新的旅程。这个八月,拥有多年教学经验、曾在上海双语学校开创儿童哲学课程的大黑老师,也毅然决然地决定踏上了前往英国的PGCE(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之旅,成为一名高龄留学生。

此刻,我和大黑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走进了教育的新领域,意外地发现我们都开始思考一个相似的问题——教师的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在未来还会如何变化。

成为一名教师——这样一个小目标,我俩的实践历程看起来颇为曲折和漫长。先是我从工作多年的媒体转身脱产读博,耗时长达七年,终于读完了博士,顺便生了个老二,在孩子略微能脱手的时候,我进入大学任教。如今,是大黑老师当起了高龄学生。

我隐约能预见,也许未来的人类生活就是这样,学习—工作—学习—工作······甚至间隔年,几进几出,不再是一条单行线。某种程度上,回到校园学习也不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换一种活法,为了增强人的流动性。


01
YiCunJiaoYu
从媒体到课堂
我的教学历程


从媒体到大学,彭老师始终保持对教育议题的深度兴趣

在大学讲台上的这些年,我总会被学生们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从媒体行业转到教学的?”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陌生,毕竟,从编辑部的码字人变成课堂上的授课者,似乎是一场不小的转变。

我从事媒体工作多年,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习惯于文字输出和书面表达,思维也更偏向批判性和逻辑性。然而,教学是另外一回事。过去三年里,我教授了从学术写作到社会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再到实践性极强的新媒体运营课程,甚至还有一门全校公选课,据学生们说需要抢课的“爱情哲学”。这些课程的跨度之大,可以说是将我逼入了“魔鬼训练营”——我从一个专注码字的“手艺人”,硬生生被磨砺成了“全能型上课匠人”。

既然视为手艺,便按照手艺精进的规律来认识。教学这门手艺,也得日日打磨,永无止境。

学生们的需求、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内容的灵活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打磨,犹如一个手拙的木匠。每节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甚至将预想的互动场景一遍遍在脑海里过筛。教学是双向的,不仅要“传授”,更要引导学生的思考。


02
YiCunJiaoYu
大学是僵尸课堂?
大学教师的未来是什么

媒体对如今的大学生态多有报道和批判

在课堂上,最让我兴奋的从来不是“知识传授”这种看似高大上的任务,而是与学生的互动,那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火花的碰撞,比起等待读者的反馈更直接、更酣畅。你可以想象,一篇文章发布出去,可能要过几天才能收到几条读者的反馈;但在课堂上,一句话抛出去,学生们的思考和反应便立刻能捕捉到。这种即时的反馈让我感到无比满足,甚至有时会有些“上瘾”。

在这过程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本质其实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教学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引导式教学让我意识到,教师并非只是简单的“讲解员”,而是一个充满策略性的“思维引导者”。学生们在互动中逐渐领悟知识的本质,而我则在这种互动中找到了属于教师身份的快乐。

每一门课的第一节,我都会跟学生们简单自我介绍,告诉他们为什么我从媒体转到了大学。这是因为,我常自诩是一个终身学习爱好者。在我看来,终身学习是个人自由的出口。为了获得这种相对的自由,我必须保持终身学习,而“教是最好的学”,当老师,那是保持终身学习的最佳路径了。

不过,近年来,大学课堂常被批评为“僵尸课堂”,媒体也多次报道这种现象,形容学生对教学毫无反应,课堂如同形式化的摆设。但根据我这几年的观察,情况并不如外界所说的那样一片沉寂,然而,疫情后入学的学生状态确实出现了明显的滑坡。这一变化,既有疫情的影响,也与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息息相关。事实上,面对如此庞大的课堂规模,想要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这种矛盾让我陷入了反思:作为教师,我们的身份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教师的本质角色是否也在不断变化?


03
YiCunJiaoYu
黑老师的教育再探索
从资深教师到PGCE高龄学生

正在上学的大黑老师

相比我从媒体跨界到教学的经历,大黑老师的教学生涯显得更加专注。他博士毕业后,选择投身基础教育,在广州上海的中小学里,他花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从无到有,打造出一套独特的儿童哲学课程,成为国内该领域的先锋教师和师资培训导师。

尽管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这个八月,他依然选择了重新成为学生,加入了英国的PGCE项目。

很多人不解:“你已经是博士了,还是多年的资深教师,为什么还要去学习怎么当老师?”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现象——学历并不等于教学能力,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实际操作,更需要扎实的职业技能。

大黑老师也深知这一点。尽管拥有资深的教学背景,但他仍决定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清零”,重新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在英国的教育体系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PGCE项目的“魔鬼训练”,不仅要求掌握教育理论,还要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对教学本质的深度考察。

通过PGCE的学习,大黑老师得以亲身体验英国一线教育的细节。从课堂管理到教学方法的调整,再到学生心理的理解,他在每一个环节中重新学习,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段学习之旅将使他得以深入了解了英国的教育生态,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他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与未来。


04
YiCunJiaoYu

AI时代的教师身份转变

AI时代,教师的角色正在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尤其是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正逐渐让位于“思维引导者”和“学习教练”的新角色。

如今,学生可以轻松通过各种智能设备获取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知识获取的唯一途径。曾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某些技能。然而,随着AI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的核心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变化在我的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学生们更需要的是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能够有效筛选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我越来越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质疑,如何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大黑老师在英国的PGCE项目中,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在英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独立性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引导式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


05
YiCunJiaoYu
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

学历与实践的平衡


PGCE通过严格的职业培训,让教师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在大黑进入PGCE项目之前,我们常常讨论一个问题:学历与教学能力的关系。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进入基础教育领域,许多人误以为,高学历意味着高教学水平。然而,现实情况远非如此。

PGCE项目的严格职业培训正好揭示了一个事实——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远不只是拥有高学历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还必须拥有优秀的课堂管理能力、敏锐的学生心理感知力,以及有效的沟通技巧。这些职业能力,是通过长期实践和系统培训获得的,而非仅靠学历积累而成。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清华、北大等高材生进入中小学任教,但不少人因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而选择离开。这并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思考,又要能够管理好课堂纪律,还要懂得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情感联系,这些都是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逐步积累的。

有句话叫做:只有经过“脱层皮”的职业培训,历经魔鬼训练,你才能接近孩子,这,才是成为教师的门槛。

大黑的PGCE学习正是对这种职业能力的再训练和再打磨。通过这种严格的职业培训,他不仅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更能够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过程,不仅是对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也为他未来的教育实践开拓了新的视野。


结语
YiCunJiaoYu
教师身份的未来
与教育的流动性

AI时代,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未来的导师或许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被这个问题牵引着,我开始萌生了流动的念头。或许,我们应该在更开放的视野中,重新探寻“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场域。

开启这段跨文化的教学探索,使得我越来越相信,教师的身份不应被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角色中。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开放和灵活,教师的身份也将更加流动。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的核心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生活的教练,甚至是长期的学习伙伴。

无论是在英国的课堂,还是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我和大黑老师都感受到,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发生在课堂内,更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于我而言,离开大学并不代表我告别了教师这个身份,恰恰相反,我感觉自己只是换了一间更广阔的“教室”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流动的,尤其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它随时在变化。无论是站在讲台上,还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依然在教,也依然在学。


注:在英国,PGCE(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往往包含教师资格认证QTS)被视为进入基础教育行业的“金钥匙”。它不仅是一种理论学习,更是充满实际教学体验的培训过程。候选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教育理论,还必须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段培训过程通常被形容为“脱一层皮”,因为它不仅是对知识的提升,更是对教师职业能力的磨练与塑造,是迈向合格教师的重要阶段。

而衡量教师是否具备这种职业能力的标准是 QTS(Qualified Teacher Status)。拥有 QTS 的教师才能担任主班老师的职务,主导一整间教室的教学工作;如果没有获得 QTS,即使工作多年,也只能担任助教职位,不能越级为全职教师。取得 QTS 之后,教师的职业灵活性大大增强,不仅能胜任小学教学,还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背景,转任中学或高中的相关科目执教。因此,QTS 是教师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标志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正式认可与外显。

欢迎加入“一寸计划”终身学习俱乐部

请扫码添加小哲
暗号“爱学习”


好生活的哲学课
为终身学习者提供精神和思想资源,提倡理性审慎的公共言说,力求说理,节制煽情。 创办人简介:彭晓芸,哲学博士,游历过纸媒、网络、电视多种形态的媒体,担任过多家媒体评论部主编,因对教育的兴趣日深,返校园深造,毕业后在大学任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