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哲学一定要念个博士吗?来做个思想实验试试|一寸计划

时事   2024-05-28 15:11   上海  


“一寸计划”已经开启近半年了,参与计划的,不仅有来自哲学系毕业的学生,也有在学校工作的教师,还有不少家长朋友。这让我看到哲学在这个时代依然焕发着活力,未曾过时。


道不远人,哲学,不只解答个人的切身困惑,也回应我们对时代的反思。无论你年龄几何,从事什么职业,哲学似乎都在召唤,并给予每个思考者力量。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哲学既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哲学的困惑在我们的日常,却让许多想进入哲学却不得其门的人渐行渐远,往往还被贴上了“民哲”的标签。


因此,在这一期中,我们选择了《做哲学》作为共读书目,并邀请了该书的译者柴伟佳博士来作为领读人。伟佳是我博士时期的同学,我也见证了这个译本诞生的全过程。翻译本身不易,好的翻译更是难能可贵。 

希望大家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不再被各种高深莫测的哲学理论搞得云里雾里。万变不离其宗,哲学的基本方法掌握了,做哲学自然不会是“极限脑力运动”,而是能够融入日常操作的思考与对话。(一寸计划课程导师颜志豪)


思想实验的力量,我为何要翻译《做哲学》

文/柴伟佳

由Theodore Schick与Lewis Vaughn两位哲学家所著的Doing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Through Thought Experiments(中译名《做哲学——88个思想实验中的哲学导论》)是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的一本哲学普及类著作,被国内外很多大学选作哲学专业的教材。我自己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也是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的研究生课程上(那时还只有英文版)。读完这本书后,我立即就有了一种惊艳的感觉,很希望把它翻译成中文,能够让更多的中国读者接触到这本优秀的著作。


虽然当时我已经读过了十几本各种各样的哲学史或哲学导论,而且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例如罗伯特·所罗门所著的《大问题》),但是总是让我觉得不够有“哲学味”。这些传统类型的哲学入门书籍有的只是在讲历史,即按照时间顺序把从古至今的哲学家的思想描述一遍,但是你往往并不清楚为什么当时的那些哲学家要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也不清楚他们是如何产生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的。也有一些书籍不是讲历史而是真正在讲哲学,按照不同的哲学领域把古今中外那些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概括总结(例如《大问题》),但是往往只是让读者了解了各个哲学领域的理论,却不能让读者了解到研究哲学的具体方法,也无法让读者直接体会到研究哲学的乐趣。



而《做哲学》一书与以往的哲学导论书籍最大的不同恰如其书名Doing Philosophy所示,它非常重视让读者了解做哲学的方法或者进行哲学思考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告诉你有哪些哲学家提出过哪些哲学观点或理论。它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成为一个做哲学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学哲学的人,即不仅授人以鱼同时也授人以渔。本书中主要提到的做哲学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且在哲学领域应用广泛的研究方法——思想实验法。这是一种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方法相似的方法,只不过这种实验不是在现实中进行的,而只是在头脑中或者思想中进行的。是不是很神奇?在自然科学中我们是通过真实的实验来找到某事件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原因),而在思想实验中我们通过虚拟的实验来找到某概念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定义),这种方法其实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此外,该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很好地展现了哲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书中给出了许多与哲学有关的著名小说、电影和新闻事件等,让人觉得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当然,哲学著作的写作本身就是很艰难的,能够做到解释清楚那些艰涩的哲学家的思想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而且不同的哲学著作是面向不同的读者群,有着不同的定位,不可能面面俱到。例如《做哲学》一书虽然有分析比较深入、授人以鱼同时也授人以渔等优点,但是也存在覆盖的哲学家与哲学理论不够全面、思维难度较大、篇幅过长等问题,所以它当然也不一定适合每个读者。


2013年11月后浪出版公司在获得了《做哲学》的中文版版权后开始在国内寻找合适的译者,最终经过详细考察,决定邀请我和我的同门龚浩博士来共同来翻译这本书。由于当时我们两人都在读博,有着繁重的课程与研究任务,而《做哲学》又是一本长达600多页的巨著,最终经过艰辛的努力,一直到2018年8月该书的翻译和编辑出版工作才真正完成,并与广大的读者见面。


不过好在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该书中文版出版后立即在读者群中获得了广泛的欢迎,成为了哲学类书籍中常年畅销不衰的作品,而且在豆瓣网得到了9.3分的高分评价。


还有一些读者给我发邮件感谢我们的翻译工作,同时也有热心读者帮我们指出翻译中的一些疑似的错误或者咨询不太明白的地方。虽然翻译是个收入极其微薄的工作,但是读者们的满意和对我们的反馈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收获,也衷心地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受益。


一寸哲思


申请加入“一寸计划”青年俱乐部
面向青年的哲学读书会
以哲学智慧撬动职业成长

第三期 6月14日-7月12日 

逢周五19:00-21:00

共读书籍:《做哲学》

领读人:《做哲学》译者/柴伟佳 博士

第四期 7月15日-8月14日 

逢周五19:00-21:00

共读书籍:《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领读人:颜志豪 博士


正在招募中
👇直接报名👇

请扫码咨询



 课程导师 


颜志豪,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博士毕业后投身基础教育,专注于儿童哲学的研发与实施。上海市知名双语学校儿童哲学明星教师、研究室主任。2019年起,他开始介入儿童哲学的师资培养,先后被厦门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聘为儿童哲学项目导师。




柴伟佳,中山大学哲学博士,高校教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曾翻译《做哲学-88个思想实验中的哲学导论》等广受欢迎的哲学普及读物,主要研究方向是伦理学、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助教团队



鼎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在读,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本科,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交换半年。拥有4年儿童哲学教学经验,曾担任上海知名双语学校儿童哲学课程实习教师,中大附中哲学百花奖堂主讲教师。



狄翼麟,一寸教育助教。户外伦理LNT—级教练,拥有2年儿童哲学一线教学经验,组织青少年哲学读书会,担任一寸哲思、一寸哲行项目助教,目前的学术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应用伦理,深受自然教育影响。

往期回顾:ChatGPT时代的教育何为:给青年教师的哲学素养成长营


一寸教育


一寸教育是一个以哲学为驱动并进行跨学科整合的终身学习平台。为全球流动的华人家庭的教育需求而设计,旨在提供跨文化学习与生活的深度支持。我们致力于增强儿童及成人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学习力、思辨力和适应力。


线上哲学与论辩俱乐部会员招募中,详情请点击👇


线上哲学俱乐部招募|学会跟不同观点相处,是人生的必修课

未来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你还在为孩子寻求标准答案吗?

暑期哲学线上论辩营招募|这也是一种留学准备

好生活的哲学课
为终身学习者提供精神和思想资源,提倡理性审慎的公共言说,力求说理,节制煽情。 创办人简介:彭晓芸,哲学博士,游历过纸媒、网络、电视多种形态的媒体,担任过多家媒体评论部主编,因对教育的兴趣日深,返校园深造,毕业后在大学任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