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奥运会落幕,人们为冠军们的辉煌成就而欢呼,仰望这些站在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的运动员们,设想他们是如何从普通人一步步走到世界的巅峰。天赋、金钱和勤奋,这三者通常被视为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因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本文将通过具体的奥运案例,尤其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故事,结合《基因彩票》《教养的迷思》和《不平等的童年》等书籍的研究成果,探讨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合理利用天赋、金钱和勤奋,发挥自己的潜能。
文|彭晓芸
看奥运,究竟看什么?专业人士可能看竞技水平,看专业团队背后的技术突破。而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很多是通过赛场上的拼搏看教育,说得更直白一点,看自己家娃还能卷多远。
你看,人家那冠军,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你看,人家的爸爸,不也是别人家的爸爸?!
很多人在看奥运的时候,会产生某种激情错觉,觉得很励志,摩拳擦掌,想要在自己家娃的“赛道”(我很不喜欢赛道这个词,但在这里,似乎只有这个词是准确的)上小试牛刀。无论是文化学习的,还是音体的,在一个普遍很卷的环境,认知与目标的错配是常见的事。
如何理性地评估天赋、财力和勤奋三者的效度,就成了摆在中产父母面前最大的一道难题。
为什么说是“中产”这个夹心层的典型难题,这是因为,底层只能看天吃饭,家庭能做的其实不多,富豪阶层当然也可以砸钱,唯独中间阶层,既不能躺平放弃,又要量力而行,于是,也是最纠结的一个群体。
全红婵拥有非凡的跳水天赋
天赋在成功的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美国游泳名将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为例,他的非凡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卓越的身体条件:长臂、短腿和惊人的肺活量。菲尔普斯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勤奋训练,虽然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其身体上的独特优势使得他能够在游泳比赛中占据巨大优势。这种天赋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和认知能力。例如,在高水平的体育竞技中,运动员需要具备极高的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这些往往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在《体育基因》(《The Sports Gene: Inside the Science of Extraordinary Athletic Performance》)一书中,作者大卫·爱泼斯坦通过对运动员的基因研究,解释了天赋如何在体育表现中发挥重要作用。爱泼斯坦通过多年的研究和采访,揭示了许多顶级运动员之所以能够在各自领域中脱颖而出,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拥有某些独特的基因。例如,书中提到的ACTN3基因,也被称为“速度基因”,与快速肌肉纤维的发育相关,因此在短跑运动员中更为常见。爱泼斯坦通过分析诸如尤塞恩·博尔特(Usain Bolt)这样的顶级短跑运动员的基因,证明了这些基因在他们非凡的速度表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许多运动员的表现再次验证了基因在体育成功中的作用。例如,中国游泳选手潘展乐打破世界纪录,在男子100米自由泳项目中获得金牌,展现了他在速度和爆发力方面的非凡天赋。尽管潘展乐的成功离不开严格的训练和国家队的支持,但他的基因背景可能为他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基础。正如《The Sports Gene》所讨论的,类似潘展乐这样的顶级游泳选手往往拥有独特的身体比例、肌肉纤维类型以及更强的肺活量,这些都受到基因的影响。再比如,跳水运动员全红婵不仅拥有出色的身体协调性和爆发力,她在高压下表现出的冷静和专注力也令人惊叹。这些心理和生理特质可能与她的基因密切相关。正如《The Sports Gene》中提到的,心理韧性和反应能力等特质在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中同样重要,而这些特质的基础往往也与基因高度相关。听起来,基因是起点上的不平等和绝对的不公平。凯瑟琳·佩奇·哈登的《基因彩票》(《The Genetic Lottery: Why DNA Matters for Social Equality》)一书,就探讨了基因如何影响社会平等。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是基因在教育和社会机会中的作用,哈登也讨论了基因多样性如何塑造个体的能力和潜力。她认为,基因不是决定一切的单一因素,但确实为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起点。基因的影响与环境、文化和个人努力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成就。本届奥运会中,郑钦文是一个亮点。她的网球生涯不仅得益于她的天赋(如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还依赖于她家庭的支持和长期的训练规划。哈登的观点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两个同样具有天赋的运动员可能会走上截然不同的职业道路。一个拥有优越基因背景的运动员,如果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或个人努力,可能无法达到其潜力的顶峰。
环境、训练、规划和个人努力同样在决定运动员成就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这些复杂因素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发展自己的潜力,追求各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
金钱:助推器与双刃剑
《不平等的童年》社会阶层和经济资源如何影响儿童发展
金钱在运动员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但它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国家究竟该不该花那么多钱培养奥运冠军,这可能有争议。但如果没有举国体制,很多贫寒家庭似乎也就不可能走上体育竞技这条路。对于全红婵来说,她的成功尽管源自她的天赋和努力,也得益于国家举国体制的支持,特别是在资金、资源方面的投入。全红婵来自广东湛江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境并不宽裕。然而,由于国家跳水项目的系统支持,她得以接受高水平的训练和教育。她的成功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天赋和勤奋,也证明了资金投入在体育成才中的重要性。郑钦文则是体制外路径的一个代表。郑钦文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表现出色,成为中国网球的新一代代表人物。她的成功背后同样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家庭在她早年网球生涯中投入了大量资金,覆盖高规格训练以及参与国际比赛所需的费用。郑钦文的父母为了支持她的网球梦想,甚至卖掉了家里的房产。这种巨大的经济投入为她赢得了与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的机会,并最终使她有机会在世界网坛崭露头角。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安妮特·拉鲁深入探讨了社会阶层和经济资源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她发现,中产阶级家庭通过“精心培养”的方式,在孩子的教育和活动中投入大量资源。这种资源的投入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还包括父母的时间、精力以及社会网络的支持。郑钦文的例子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点:她的家庭背景使她能够接受优质的训练,参加高水平的比赛,从而为她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金钱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即便拥有再多的资源,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强烈的内在动力,也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就。除了资金投入,个人的努力和正确的方向同样至关重要。郑钦文的父母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她支持,还在精神上鼓励她保持对网球的热爱,并培养她的竞争意识和职业精神。就像很多音二代的发展得天独厚,郑钦文的父亲是曾经的运动员,某种程度上,他更具备从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运动生涯和职业发展规律的认知。很多场合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以多数人努力的程度,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后来又流行另一句:“最可怕的是,那些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这两句话的指向很明确,都在告诉普通人,先别谈什么天赋、金钱,看看你够不够努力再说吧!也可以说,这是对普通人最大的安慰剂,也是对勤奋期许的最大奖赏。
的确,勤奋是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天赋还是资源,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全红婵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尽管她在跳水上有着出众的天赋,但她每天的训练量和强度都远超常人,年纪轻轻就要承受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压力。她每天重复相同的动作,数百次的跳水练习,只为在正式比赛中做到最完美的表现。全红婵、潘展乐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天赋和训练条件,更重要的是她们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训练中展现出的自律和专注,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刻意练习》成为很多人的一万小时“圣经”
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各行各业、各专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手:运动明星、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教授专家、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把这种途径和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在他看来,任何行业或领域中每个希望提升自己的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最强大的自我养成方法。
“刻意练习”成为很多人眼里的一万小时定律和勤奋圣经。拿来要求自己挺有效,但是,如果用于高压管制孩子,一万小时定律也有不灵的时候。
对于普通人而言,试错的成本很高,唯独时间成本不被视为稀缺资源。因此,在一个对教育回报还有强烈期待的社会,所谓的“卷”,是很多家庭不惜代价地要求孩子投入时间应试,反复练习。即便应试过载导致孩子丢失很多生活趣味,家长也并不以为意。但底层家庭管不了那么多,他们能拼的,也就是时间和体力。运动员退役后的状态,才能看出他们是否练伤了。一个比较乐观的情况是,00后运动员越来越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看起来,他们的拼,还是以内驱力为基础的。这可能为日后的退役生涯创造了比较优越的心理条件。
郑钦文父母为她规划了清晰的网球生涯路线
除了勤奋刻苦,刻意练习,规划思维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被频繁提及的一个关键词。
关于规划和教育决策,有一种声音认为,孩子的路要自己走,父母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替孩子作决定。比如,孩子究竟是不是去出国留学,家长说,等孩子高中毕业了,或者说等孩子18岁了再自行决定。但这类说辞有一定的欺骗性。父母是家庭教育决策的支付方和执行者,如果没有相关意图,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留学这个选项,也没有让孩子打好语言基础,那么,孩子读完高中想去留学,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郑钦文的成长路径是规划思维成功运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为她规划了清晰的网球生涯路线,选择了最优质的教练团队,并在不同发展阶段为她制定了详细的训练和比赛计划。他们还在国际赛场上为她创造了更多的参赛机会,使她能够在年轻时就积累丰富的国际比赛经验。这种科学的规划不仅帮助郑钦文在青少年时期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她在成年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击剑项目上,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个人重剑赛事金牌得主中国香港运动员江旻憓的成功同样得益于家庭的规划支持。江旻憓的父母并非击剑领域的专家,但他们在发现孩子的天赋后,积极寻求专业意见,为她选择了最适合的教练和训练方案。他们不仅为女儿规划了详细的训练日程,还在她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训练方案,以适应她的身体发展和技术进步。这种系统的规划和不断调整的策略,使得江旻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在传统优势项目,还是在网球、击剑等非传统优势项目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展示出了卓越的专业能力和规划能力。这些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当前表现,更注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
合理的规划确实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掘自身潜力,并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但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规划孩子的成长路径可能会带来挑战,因为这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灵活的应对策略。
发现孩子的天赋与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天赋是成功的基础,因此,家长应尽早通过日常观察、与老师和教练的交流等方式,识别孩子在哪些领域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能力。这种早期的发现能为后续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
合理制定目标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家长应与孩子共同讨论并设定一些切合实际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这些目标既要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让他们感到过度的压力。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目标应当灵活调整,以确保它们始终适应孩子的发展阶段。
选择合适的资源与支持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保障。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需求,理性地选择教育和训练资源。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更为重要,而不仅仅是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确保他们在有外部支持的同时,也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力不断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律与毅力显得尤为重要。无论规划多么周密,最终的成功仍然取决于孩子本人的努力和坚持。
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变化,家长在制定和执行规划时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这不仅能够避免因僵化的规划而带来的挫折感,也能让孩子在探索过程中有更多自由,最终形成他们独特的成长轨迹。
当然,规划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当你发现,孩子想要发展的领域完全在你的专业所长之外。这时候,与其试图控制每个细节,退一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能为他们指引方向,但最终的路还是要靠他们自己走。传统的心理学观念总认为父母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孩子一生性格和行为的主要影响者。不过,朱迪斯·哈里斯的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在她的书《教养的迷思》里,她摆出了大量证据,指出父母的影响力可能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哈里斯的研究表示,真正对孩子起关键作用的,是他们在家门外和小伙伴们混在一起的时间。
换句话说,父母也许觉得自己是孩子的“人生导师”,但实际上,孩子们从朋友和家庭以外的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更多。你看,为什么移民家庭的孩子说话像同龄人而不是像他们的父母?还有,在英国那些早年被保姆照顾、后来被送去寄宿学校的贵族男孩,最后还是和他们的父亲一模一样,难道保姆没“影响”他们?
哈里斯的理论似乎戳破了“教养假设”的泡沫,她用这些例子轻松反驳了传统观点,解释了这些现象。斯蒂芬·平克甚至说,这本书让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弯,预测这将成为心理学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的观点是广大“鸡娃”父母的救命稻草。她告诉家长们,有些事情你能做,有些事情你做不到。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自责深渊中解救出来。不要试图做完美妈妈,因为有些事真的不在你控制范围内。
哈里斯提出,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受到时代背景、同伴和同龄人的影响,而非仅仅由父母决定。在当今社会,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躺平”,但如果孩子周围的同龄人普遍采取这种态度,他们很难不受其影响。
比如,在音乐教育的领域,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在父母高压管制下看起来“很拼”的学生,一旦进入新的环境,却可能转而选择“躺平”。这种现象往往令那些为孩子付出全部精力和资源的父母感到难以接受,因为他们寄希望于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改变家庭甚至家族的命运。
如果父母自身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在追求自己事业的同时,不为了培养孩子而放弃一切,那么他们在面对孩子的选择时可能会更从容淡定。父母如果能坚持自己的事业,不因培养孩子而“砸锅卖铁”,就可以更坦然地接受孩子的个人意愿和发展轨迹,而不是一味地期望孩子实现自己未竟的梦想。
毕竟,无论你怎样使尽浑身解数,奥运冠军也不够分。
好好讲道理
在人际交流中,分歧与冲突在所难免。讨论不是闲聊,论辩不是吵嘴,只要希望给自己的观点建立尽可能强有力的论证,对解决冲突有所贡献,就必须遵守逻辑规则。或谬原则、求真原则、清晰原则、举证原则、善意原则、相关原则、接受原则、充分原则……各种原则,你能拎得清吗?好好讲道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什么?好好讲道理还能有助于谈恋爱?!那么,如何学会好好讲道理?这是本期主题。学会讲道理,你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彭晓芸博士,在大学教过学术写作课程,在媒体她是提倡说理的资深评论员,她将结合教学和多年的评论经验及公共论辩观察,从事实出发,教你边读边练,做一个形成自己智识风格的读书人。
时间:9月6日-9月27日
逢周五 19:30-21:00
彭晓芸,哲学博士,一寸教育创始人。曾在大学任教,开设学术写作、爱情哲学、社会学概论等课程,关注青年人的个体化进程及其观念变迁。进入大学前,她是国内知名评论员,曾任多家媒体评论部主任。近年来,她持续关注基础教育和教育公平,积极投身创新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