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金坠楼事件中,一位女性员工Z的悲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则评论在各种类型的群里广泛传播:
卷了30年,超过了所有人,浙大毕业入职中金,工作三四年攒了三四百万,交了首付,但是房子下跌已经把首付跌没了,降薪裁员房贷还不起。三十年卷王一无所有一身负债。尽管我们无法凭借现有的信息断定她自杀的动机,或确定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但这一事件确实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对未来的复杂认知,够吗?我们的教育体系往往强调学术成绩和职业成就,这种“学霸思维”和“胜者为王”的理念贯穿始终。然而,这种教育模式是否忽视了对“变量思维”的培养?在这位金融从业者的故事中,尽管她在学业和职业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时,似乎缺乏足够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是否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失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是否暗中助长了“赢者全赢、输者全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当下的父母,把更多的焦虑投注在学业成绩上,似乎只要成绩好,万事大吉。这在应试教育的红利时代,似乎是应验的法宝,也让一代的“学霸”收获了人生的高起点。但这个时代很可能要成为过去或已经是过去时了。在可见的未来,应对人生的变量,成为了更为迫切的人生议程。且不说经济情势的变量,就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推进,个体的能力及其经济回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量。谁也无法断然保证,你今天所拥有的职业技能,在明天仍然是炙手可热的。
心理学家们常说,一个人的人生过成什么样,最终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和原生家庭。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根据的,但它忽视了信念系统(意义系统)对人的情感、行为的指导性意义。也有一些心理学家如阿尔伯特·埃利斯等提倡通过观念论辩来帮助人们发现他们内在的价值系统,并指出哪些观念是非理性信念。在我看来,真正能够帮助人们超越原生家庭影响的,是经过反思和确立的个人意义系统。对于没有经过反思确立意义系统的人,心理学家的预言可能是准确的。但那些经过慎思审察而建立起自己人生价值体系的人,往往不会被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所束缚。Z的悲剧让我们反思,教育是否在培养学生对自身意义系统的思考和建立方面做得足够。认知的复杂维度需要通过思辨教育来培养。光有标准答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多维度认知能力。Z在21岁时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但在30岁时却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和心理的迷茫。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忽视了对思辨能力和多维度认知的培养,从而使得一些人在成年后,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时感到无所适从?
哲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对良好生活的思考尤为重要。孩子们需要提前去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幸福的来源仅仅是金钱吗?如何看待人生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这些问题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的心理韧性。在大学的公选课爱情哲学课上,我曾经和学生们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金钱能买到爱情吗?学生们纷纷讨论起爱情究竟值多少钱,多少钱会让我在爱情面前妥协?爱情的发生,经济一定是基础吗?没钱能否拥有爱情?讨论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潜藏在我们认知暗处的观念会浮出水面,触发我们对既有观念或潜意识的反思与重构。从Z的经历来看,在面对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压力时,内心的迷茫和对幸福的误解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哲学思考,也许在面对人生诸多变量和生活压力时,会有更多的应对策略和心理支撑。
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更需要培养学生应对失败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应对未来的复杂认知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这种变量思维,恐怕需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启。思辨教育和哲学教育,或能让学生在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依然能够保持心理健康和人生平衡的人才。
而在实际中,如何将观念思辨融入到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不断反思和确立意义系统的过程中,培养出面对复杂世界的坚韧和智慧,是需要一定的教育创新思维的。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复杂认知能力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中,从容应对,超越躺平与内卷的两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