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教育
“一寸之见”是一寸教育推出的观点类专栏,聚焦方寸之间的微小观察与基于个体经验的见解。我们不追求无可争辩的权威,也不奢求达至高度共识,而是提供不同的思考切入点,仅为抛砖引玉,期待激发更多有趣而有深度的讨论,为读者带来一些新的灵感与延展的议题。
文 |彭晓芸 编 | 陈航
作为从来不看电视的人,我时不时会被拽进一些“熟悉的陌生人”那里。
谁也想不到,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突然就为全民的八卦闲谈设置了议程。
更想不到的是,自媒体上热议浪潮居然不是天仙般的美女黄圣依和她的霸道总裁老公杨子,而是两位看起来更像素人的夫妻——麦琳和她的歌手丈夫李行亮。
麦琳的婚姻状况引发了广泛讨论。她在节目中的表现,如对丈夫李行亮的强烈控制欲和对家庭事务的高压态度,使她成为舆论的中心人物。许多观众认为,麦琳的痛苦不仅仅来自于濒临破裂的婚姻,更来自于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问题。有人提出,既然掌控全家的经济大权,钱都在自己手里,如果一定要当全职妈妈,麦琳不如拿着钱带孩子出国,成为一名陪读母亲,与丈夫拉开一点空间距离,或许她的生活状态会有所不同。
这个建议看起来有点荒谬,麦琳多次表示亮子的幸福就是她的幸福,家里亮子排第一,而不是孩子,也不是她自己。看起来,她不像是一位会以孩子的教育优先的妈妈。
不过,这个恶搞般的提议,让我想到了一寸教育的“流动的妈妈”系列故事,在女性这里,如果非要以利他原则来权衡她的家庭关系的话,那些以孩子优先的女性,看起来日子过得比以丈夫为中心的依附型妻子,要舒坦很多。
尽管她们也可能做了全职妈妈,但由于追赶孩子的进步,她们更可能保持学习和流动的状态,显得更加勇敢而无畏。
在网友的评论中,很多人认为麦琳和亮子的关系,更像“妈妈和孩子”。这就是吊诡的地方了,麦琳渴望作为妈妈的角色,但是亮子渴望独立。这太像中年妈妈遭遇青春期孩子的尴尬处境了,但比亲子关系要更容易陷入孤立和无助。因为,过成亲子关系的夫妻关系终究是要破产的,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终究会回归母亲的怀抱,而叛逆的丈夫不会。
所以,张泉灵要问麦琳,你和亮子聊天吗,聊什么。一听他们聊的全是柴米油盐,日常琐事,张泉灵立马明白问题所在了,他们只是搭伙过日子,算不上精神上共同成长的伴侣。这是危机所在。当然,很多搭伙过日子的夫妻相安无事,但是,对于李行亮而言,他的个人价值在增值中,他很容易长出对婚姻更高的需求。这时,不平衡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孩子如果在精神追求上和父母渐行渐远,亲子关系不至于破裂,大不了就是在一起的共同话题少了,但夫妻之间不行。在当代社会的婚姻需求清单中,精神契合度的要求,显然是日益追高,而不是相反。
为什么?因为个体独立生存的能力更强了,谁也没必要对貌合神离的婚姻鞠躬尽瘁。
而麦琳显得不幸的根源,恰恰在于,她太想对这段婚姻鞠躬尽瘁,毕生效劳了。
在麦琳的案例中,她在婚姻中的表现似乎反映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困惑。
她对家庭事务和丈夫事业的强烈干预,常常带有控制欲和焦虑感,显示出她的自我价值感过于依赖于家庭角色的定位。诸多研究表明,过度依赖他人来确立自我价值感,往往会加剧个人的焦虑和失落。麦琳如果能够通过提高自身流动性来拓展生活视野,或许可以逐渐摆脱对家庭角色的过度依赖,找到自我存在的独立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让麦琳干脆带娃出国去开拓视野的建议,似乎也不是那么离奇了。
如果麦琳选择带孩子出国,成为一名陪读母亲,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变化,更是生活角色的转型。她将离开熟悉的家庭角色,不再围绕丈夫的需求运转,而是把生活重心转移到自己和孩子身上。在异国的陪读生活中,她将面临新的文化和环境的挑战,需要不断适应和学习。
这种流动性不仅是生活中的物理迁移,更是思维方式的拓展。她将体验到不同的生活视角,从而减弱对家庭角色的强烈依赖,找到属于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生活乐趣。
当然,麦琳只是一个话题的由头,我们很难以全景式的视角去妄言麦琳究竟该怎么做。
借由麦琳引起的注意力,我更关注的是,近几年的全球流动现象及其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这种牵引力量。一般的观念中,包括我自己,我们会预设,异地异国分居的夫妻关系可能需要面临一些挑战。但是,麦琳这个案例,倒是提示了一个可疑的因果机制——在已经失衡的依附型夫妻关系里,暂时分离不失为一种成长性方案。
这需要我们看到流动性对个体而言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人的流动性成为了人们应对复杂世界的一种生存策略。
所谓人的流动性,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在不同地域、文化和职业环境中自由切换,并且保持灵活适应的能力。
这些年,人们开始注重资产的流动性,于是有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全新认识,认为流动性能差的固定资产不是优质资产。于是宁愿卖房理财,认为现金流才是王道。而对人的流动性,可能还关注不够。比如很多人认为,“送孩子出国留学,不如给孩子留套房”,这是比较典型的思路,对人的流动性的价值认识不足,才会认为一套20年后破败难以变现的房子,对孩子的价值优于增强他全球化生存的流动能力。
高流动性意味着适应力的增强,使人在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时,能够通过调整生活方向来寻找新的机会。相反,缺乏流动性可能导致个体被困在既定的生活模式中,视野受限,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容易无所适从。流动性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开放,让个体具备更强的弹性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就个人流动性与婚姻质量的关系而言,流动性可以帮助夫妻双方保持独立和新鲜感,避免因过度依赖和高期待而产生的矛盾。对于多数婚姻关系来说,伴侣间的独立空间和多样化生活经历往往能够带来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麦琳的控制欲和焦虑在婚姻中显得尤为突出,正是因为她的生活重心高度依赖于家庭角色的成功与否,缺乏其他自我实现的途径。通过提高自身流动性,麦琳可以逐渐减少对家庭的过度关注,将生活的重心转向个人成长。这一过程不仅会减轻她的控制欲,还会让她在与丈夫相处时更加平和,使夫妻关系得到改善。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流动性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存能力,还涉及到社会适应力的提升。近年来,全球化使得跨国文化的流动性越来越高,个体跨国迁徙、跨文化适应的现象日益普遍。
对于现代人来说,流动性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移民或“润”(逃离),而是对环境的灵活应变,进而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基于这个思路,我热衷于制造一种说法——当代人的跨国迁徙,不是移民,不是润,而是流动。移民和润的说法,都暗含逃离的意味,而流动却是双向的,更具多样性的,移民和润是不可逆的,而流动,却是来去自如,可回溯的。
流动性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更广阔的视野,让个体能够在多样化的文化和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突破尤为重要。再回到那个看似荒诞的提议——麦琳若能够借助陪读母亲的角色,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将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优先级,调整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外界的期待。流动性带来的新生活经验将帮助她建立更稳固的自我价值感,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对婚姻关系的依赖,也能让她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生活,即所谓的“润回国”现象。这种反向流动正是流动性思维的另一种体现:人们不再把跨国生活看作终极目标,而是把生活的地点和方式视为服务个人成长的工具。
在某个时点出国生活可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但在另一个阶段回到本土也许更契合个人的发展需求。反向流动表明,流动性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思想和选择的多元化。
在麦琳的案例中,如果她未来经历了海外陪读生活,发现这种生活不再适合她,也可以选择回到国内。这种开放的选择态度让人摆脱对地理位置的依赖,将自我成长置于更核心的位置。流动性不是一味向外的“逃离”,而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根据个人的不同阶段和需求,在合适的环境中找到最佳的生活模式。
06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体更清晰地对内在价值及外在价值进行排序,从而更从容地做出生活选择。
麦琳的案例折射出,许多人在面临生活选择时,并未明确自己的价值排序,而是被现有的环境和社会期待所裹挟,最终在角色冲突中迷失自我。麦琳之所以会在婚姻中表现出对丈夫的强烈控制欲和对家庭的极度依赖,部分原因是她将家庭角色作为唯一的自我价值来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生活选择更多地被社会角色所定义,而非基于个人的内在需求。
她亟需一些触发她重新思考生活的优先级,重新审视家庭之外的自我价值的契机,这种时机,很可能是婚姻的变故,也可能是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说建议她去做个陪读妈妈,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无论如何,她需要流动起来,这是千真万确的。
这种价值排序的调整过程正是流动性的另一层含义:它不仅是地理和角色的变化,更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下对自我价值的持续探索。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中,流动性常常被认为是个体进行自我觉醒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越是经历多元的文化和复杂的环境,越容易在不断变化的体验中反思自己,发现自身的独特性。
对于麦琳而言,假设她选择带着孩子去国外生活,从母亲的陪读身份中重新定义自我,甚至从中发现个人事业的全新可能性,她的身份认同将不再局限于妻子或家庭主妇,而是一个有独立思维和独特生活体验的个体。
这种流动性带来的自我觉醒将使她逐渐摆脱对丈夫的过度依赖,让她在婚姻中获得更多的心理独立。她可以通过新的生活体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婚姻之外的价值归属,进而减少因失落和不安而产生的控制欲。当她不再将所有情感依托于家庭角色时,她的心态将变得更加平和,婚姻关系可能反而因此变得更为健康。
麦琳成为一个案例,是素人上综艺的一个巨大的隐性代价。她需要面对各种舆论的揣测和评价。她无法像训练有素的明星那样,始终保持优雅从容,始终不暴露自己的脆弱时刻。但也因此,她倒成为了一个勇敢的个体。
对她而言,铺天盖地的舆论,也是她生活出现的“流动性”,当她试图去回应或调适,其实,就已经长出来一种新的韧性。
在现代社会中,流动性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面对变化的能力。通过提升自身的流动性,个体可以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从而实现更稳定的自我认同和强大的内核。
梳理“人的流动性”这一概念,让人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似乎也是个体在不同文化、地域和身份中不断寻找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各种偶然性,但也暗藏着我们可能有更多未知选择的自主。在全球化的今天,流动性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存之道,更可能酝酿着未来生活的主动掌控和自我成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