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请关注“聚众核酸”隐秘感染链条,是时候转入社区防控常态了!

时事   社会   2022-04-16 13:51  


吁请关注“聚众核酸”隐秘感染链条,是时候转入社区防控常态了!

彭晓芸

不谈大的问题,诸如上海为什么变成这样,上海的基层不是很给力吗,上海不是优等生模范生吗,为何一夜成为慰问救助的对象。事态紧急,我们谈点具体工作。

我不是专业人士,本来也轮不到我来谈防疫的操作细节。目前的情形是,诸多的基层工作者及医务工作者扯开嗓门在大喊,但声音还是不够大,我的声音也不够大,但接力扩大这一呼吁是普通市民能尽的一点微薄的力气。

陆陆续续看到基层工作人员以及医护人员表示,做核酸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传染途径,反复大规模聚众核酸的合理性,需要重新审定。

我们知道,按照奥密克戎毒株前的新冠病毒特性,做核酸是安全的。一般的医用外科口罩,保持一米距离,就足以防范户外的交叉感染。但是奥密克戎可不:

首先,没有N95,一般口罩防得住吗?

是防护口罩很可能需要升级到N95(咱也看到领导干部都戴上了N95),但是目前民间没多少N95,看到去做核酸的民众都是带着一般医用外科口罩,这是其一;

其二,大白已是高危人群?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负责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本身已是感染高危人群,他们超负荷工作导致抵抗力下降,又长时间暴露在病毒环境中,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较高。有医生披露,现在科室感染已经来不及隔离密接,密接必须照常出门工作,那么,给民众做核酸的大白,就极有可能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这一时间也是有传染性的;

第三,工作量太大,一人一消毒只能从简

由于核酸检测量过大,任务艰巨时间紧急,医护人员必然条件反射地缩短了检测时间,其中的一人一消毒的环节也只能是从简,这就为阳性感染者病毒残留在医护人员的手套上留下了可能性(手套十人一换,中间的消毒,医护只能是抹一下酒精凝胶),存有隐患;

第四,老城区的跨街区聚众核酸隐患尤其大

与高档住宅、豪宅区服务到家的模式不同,在老城区,由于街区紧邻,弄堂内空间有限,核酸检测点设置在距离居民步行距离600-800米的位置,有的是设在中学操场上,有的直接就在大街上,有的在老城区稀缺的小块空地上(如口袋公园),这些检测点的检测方式是好几个街区的居民汇聚一堂,进行着一场大规模“聚众核酸”运动,居民们发现,几轮下来,有阳性病例的A街和此前没有阳性病例的B街、C街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番茄炒蛋”,越炒越糊,B街、C街相继出现了阳性;

第五,阳性未转运,核酸蛋炒饭继续,隐患何其大

随着阳性病例的增加,运力不足,很多阳性病例在社区内滞留(有的长达一周以上,有的三五天),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是阳性病例楼栋不出门核酸,涉阳小区和全阴小区继续“番茄炒蛋”,更有甚者,有时候由于通知不到位,很多通知就是一声大喇叭,“请大家出来做核酸了”,很多阳性楼的居民也一窝蜂跟着出门核酸,究竟自己是不是高危,合适不合适出门核酸,多数时候全凭自觉,全凭自己判断,这显然很不合理,谁会自觉判断自己是高危人群呢?

有一轮核酸,我的亲人在处于混管异常未复核的状态中,作为疑似密接,按理我们一家就不应该出去核酸了,但是没有人通知我不要下楼,最终我自己坚持不去核酸,我告诉家人,我们应该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等复核结果。

以上,仅仅是列举了聚众核酸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合理推理,未必精准,但不懂专业的老百姓、写作者、知识分子也应当有资格对相关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察。

今日一早,看到一则帖子,闵行区人大代表、原航天厂党委书记杨海退出核酸检测志愿者的公开声明。其声明提出的疑问,与我们作为市民的观感是一致的。此外,还有很多医生提出质疑,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其中还有医生建议,应该让居民自行操作核酸采样,志愿者上门收集即可,这样可避免医护人员采样的手造成的污染和感染,也可避免人员的大规模聚集。


医护人员提出的建议,应当是可行的,怕采样冒名,不是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确保吗,这不应当成为问题。不然,我们怎么又信任公民的抗原自测呢?实际上,防疫最终都要走向居民自觉的,有的人总是担心有人阳性不报,大可不必。

昨日看到黄浦区官方新闻一则,黄浦区进行社区防护式大规模环境消毒。从照片上看,是在一个高档小区,不知道像瑞金二路那样的小弄堂,有没有进行消毒。而其它区,迄今没有见到这样的说法——防护性消毒进入社区,此前有的仅是阳性病例所涉楼栋的消毒,但这一项工作也是不完善的,很多阳楼也没有消毒,唯一的原因就是人手不足。


社区防护性消毒,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必须承认,阻断传染源的努力是有其限度的。比如说,我们在不断地转运阳性,但是也必须承认,居家自愈已经在事实上发生着,转运不及时的病例,早已居家隔离自愈了。这一时间差产生的社区感染,谁来防护?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还在宣扬居家隔离的不可行,对阳性病例的恐惧,对事实发生的居家自愈案例视而不见,对如何防范社区感染闭口不谈,一味强调应转尽转,似乎转得快就可以没社区防范啥事了。

上海黄浦区工作人员正在社区预防性消毒

一个是良好愿望(以为秒转就可以杜绝社区感染),一个是事实发生(病毒跑得快,R0值决定了秒转仍然赶不上病毒的速度),我们应当着重什么工作?值得讨论。

按照我所在社区的经历,阳性病例居家已然是事实。我们院子里的邻里关系甚好,大家对阳性居家没有什么意见,对发现阳性的邻居关怀有加。小区有两个病例,一个居家一周以上才转运,一个居家两三天。

在阳性病例居家期间,我们希望疾控有关部门上门做好消毒工作,但四处电话无门,最终只能启动自救模式。我们找到消毒公司,自行购买药片,分发给确诊阳性或疑似待复核的邻居,请邻居在居家过程中,对排泄物进行消毒,将药片放进马桶,充分释放冲进下水道。这一做法是否有效,我们也没有得到科学指导,只能存有一念,能自救尽力自救自助,权当心理安慰也可。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社区感染已经发生且难以避免,为什么不快速启动防范社区感染的一系列科普宣传和消毒防范措施呢?电视滚动播放预防社区感染的公益广告,有关部门进入社区进行规范的消毒工作,同时也要培训物业等机构,学会社区消毒的基本工作。

即便这一轮果真实现清零,但不是据说是”动态清零”吗?那么,谁又能预测,下一次什么时候发生。

奥密克戎已来,生活已然不可能是前奥密克戎时代了。防疫路上,“刻舟求剑”是自绝生路。大概率,我们要将社区防范作为防疫的常态,一边如常生活,一边成为防疫高手。

上述诉求可能得到的回应是“人手不足”,防疫中最大的困难。

精干队伍、核心力量安排做什么,就至关重要。目前为止,这座城市的大量人力被拖拽进入到无穷无尽的全民核酸检测工作当中去了,连紧急疫苗接种工作也是停止的状态。

对于高危老人,现在对他们反复核酸,是增加感染渠道,是增加风险,如果能够快速地给他们接种疫苗,则是降低风险。孰是孰非,哪样更值得做,吁请相关部门予以考量。

是时候停止“聚众核酸”“全民无差别核酸”这样耗人耗时的社会工程了!在启动恢复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同时,进入富有成效的社区防控模式,取得市民的配合,以市民自防自觉的模式,取代目前防疫上政府包办一切的困难模式(包办吃饭尤其是政府的自讨苦吃困难模式)。

与其把基层拖垮,把居委骂哭,不如相信上海市民的自觉联防,释放公民的力量。上海市民已经用他们勇敢的行动,证明他们值得。


注:就在本文编辑的时刻,门外又喊做核酸了,不过,这次已经有所改进,不再让我们和其他街区“蛋炒饭”了,终于在我们院子门口设摊了。我们不再需要步行几百米近千米去核酸了。但是,再次开启全员核酸的广州似乎在重复“聚众”检测,堪忧!

4月8日广州也开启全员核酸,排队检测人群扎堆
好生活的哲学课
为终身学习者提供精神和思想资源,提倡理性审慎的公共言说,力求说理,节制煽情。 创办人简介:彭晓芸,哲学博士,游历过纸媒、网络、电视多种形态的媒体,担任过多家媒体评论部主编,因对教育的兴趣日深,返校园深造,毕业后在大学任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