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掉入逐零游戏的陷阱,才是真正的“动态清零”

时事   社会   2022-05-25 11:58   上海  




不掉入逐零游戏的陷阱,才是真正的“动态清零”

“动态清零”的重点在于动态,而非清零;动态调适是科学防控,清零是非预期目标


彭晓芸


        首先需要澄清的,就是讨论当中的一个典型的逻辑谬误,贴标签扣帽子再行打稻草人的攻击,是乏力的,是无效的。因此,无论持有何种观点,我们都不应当预设对方是什么“躺平派”。看见这三个字,你可以拒绝与其讨论。因为逻辑没有在一个共同的起点上。


        没有人真的对病毒、疾病躺平。如果真有“躺平”一说,那么,你可以提出,假设有人对经济对社会心理健康躺平,难道不也是恐怖的吗?不是一种更极端的“躺平”吗?


        以更极端的“躺平”打倒一个并不存在的“躺平”,实际上是在打稻草人。


        排除恶意投毒或核酸造假牟利的不法分子,能否说清零派就是对经济对防疫次生灾害躺平的人呢?这恐怕也是不公正的指责。实际上,没有人不想在防疫的同时谋求经济的持续发展,只不过,他们可能认为,先搞病毒,再搞经济,是可行的。


       当然,我们可以反对这个“防病毒优先于经济”的论断。毕竟,经济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伙子,想让他美貌如花儿就能随手涂抹?经济停滞之后的修复期没有化妆品,没有易容术,经济不会停下来等一等苦难的打工人。


        对那些持有防疫优先于经济观点的人,如果你追问一句,难道你不想尽快恢复生产、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我估计,没人敢表示他们不想“尽快”。除了那些暗地里对这一计划使坏,破坏这一预期的人。


       如果存在这样的人,多半是供应防疫配套措施并获得超额利润的利益相关方。而这样的人,恐怕他们嘴里也不敢明说,谁敢公开这样宣称,一定成为人民公敌,陷入政治不正确。


       接下来,可以继续追问,所谓“清零派”是否真的存在呢?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清零”和“动态清零”,逻辑上是不自洽的,清零不绝对,等于不绝对清零。“清零”加上了限定词“动态”二字,即显示,这不是绝对清零。其重点在于动态,而非清零。


         如果有人故意把“动态清零”简化成为“清零”,要么不通逻辑,要么别有目的。


         因此,目前所谓的清零,大范围共识的是“动态清零”。连北京最强硬的专家也不得不表示,清零绝不是追求零感染,零发病。


       综上所述,真要就防疫政策认真讨论的话,是基于“动态清零”,既不是“清零派”,也不是什么“躺平派”。


       严谨的讨论,既包括动态清零,也包括动态防控(不追求时刻为零,但存在阶段性清零的时刻)。


        追求清零即便是社会面清零,也有一个社会代价的权衡,如果追求零的代价过于惨重,就需要及时止损,不以零感染为目标,如果追求零的代价完全可控,零才有价值。


        可以推论,零并不是一个先天的至高目标。一旦限定讨论必须在追求零的框架下,这就是伪科学伪学术伪讨论。流感清零了吗?乙肝病毒携带者清零了吗?苍蝇蚊子清零了吗?清零如果仅对特定一种病毒,在人类与病毒作战的历史上,是有科学证据的吗?需要论证吗?这就好比,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突然针对某一类人,对他们的某一行为进行清零,不需要论证吗?


        对犯罪率,我们从来没有提出清零吧?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国有超过一亿的数量,我们提出转阴清零了吗?为什么唯独对新冠提出清零,这是需要缜密论证的吧?没有论证的话,由于新冠清零导致的其他疾病得不到救治,如糖尿病如各种癌症,是不是对其它疾病患者不公平?更别说因为防疫而失去收入的青壮年了。


       言止于此,可以推论,防疫目标应当是阶段性调整的,这一点应当是无争议的。没有人傻到在防疫问题上刻舟求剑吧?对于诸如上海这样进入防疫尾声阶段的城市,以维持新发病例低位可控取代所谓清零,就是动态清零的另一种表述。


       这种表述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各级政府把追求动态清零简化为追求“零”这一极端状态,层层加码,陷入逐零游戏的低效率行政,从而迟迟不敢启动复工复产,加码不让防范区居民出门。


       唯有避免陷入对零的非理性迷信,才可能减少清零极端目标导致的极端手段和社会次生灾害,尽快恢复经济生产和正常生活秩序。


       零是一种极致状态,一旦与零杠上,下不了台阶。避免提零不零的概念,将零作为一种非意图效果可能是更为理性的。非典提出清零了吗?非典天天检测了吗?非典消失恰恰是非预期目标。


        由于“动态清零”提法语义含混,容易为各级部门误解和简化,当重点不放在动态,而被等同于清零的时候,防疫措施便偏离科学防控轨道。


       不掉入逐零游戏的陷阱,才是真正的“动态清零”。诸如今天的上海,持续多日社会面清零之后,嘉定这样的低风险区突然出现一例阳性,要不要全城为之改变复工复产的节奏?要不要动不动全民核酸?


        目前上海能做的当然不是在宣布胜利之后躺平,而是持续积极防控。依据病毒变异特性动态调适防疫措施,追求社会总效益的动态平衡,维持新发病例低位可控(什么数据算低位可控,可请专业部门评估),将更多医疗力量放在防重症和救治重症,同时,积极探索居家隔离居家自愈的条件,降低大规模转运的社会成本以及转运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困扰,降低核酸频率,推荐居家自测和自报(自报经核酸复核确诊有补贴及医药包发放,以此鼓励自报,不要担心居民不会自报,怕死想得到医疗的人居多),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非高危人群恢复正常生活,恢复经济生产,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推进居民参与的社区防疫协力共治进程。


        社区治理层面,经历过此番艰辛惨痛的防疫奋战,基层和居民之间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未来是防疫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在徐汇区,在一些街道,几乎每一个小区都有老外住户,就我亲身经历和观察,老外基本上是搭便车模式,并不是什么带头或特权阶层,因为老外没办法和居委和街道有效沟通,多是靠中国邻居传达最新消息。一人阳全楼转运经过中国邻居的抗争,最终不需要转移,老外还有点不敢相信,说是要去找电话通知她的人确认,我说可以不用去确认,已经在统计保供物资事宜,显然就是留下来了。我想说给基层干部留一点面子,担心老外听不懂“面子”,就没说下去了。


       不得不说,徐汇区多数街道的基层干部比较讲道理,居民没有聚集,没有下楼,几通电话能沟通的事情,他们会重新评估,作出决策。其他区域不太了解,仅就徐汇区而言。


       上海的基层,经历了急剧的权力扩张,同时也承担了不该他们承担的一系列超工作量。居委书记亲自收拾垃圾,亲自上门喊核酸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位居委书记忙于救人救人救人,孕妇,老人,去世老人的后事,该他做不该他做的,全做了。


        接下来,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应急式的权力扩大,未来是否会遭受权力快速收回时的急剧变化,重新加大社区防控的沟通成本和协调成本。基层组织和居民之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能否维系社区协同治理,这些是充满变数的。


       在变数面前,强调动态调适,而非绝对清零,就显得更为迫切了。这是对基层组织最重要的松绑,不要让“零”成为打地鼠游戏般不可控的紧箍咒。 


好生活的哲学课
为终身学习者提供精神和思想资源,提倡理性审慎的公共言说,力求说理,节制煽情。 创办人简介:彭晓芸,哲学博士,游历过纸媒、网络、电视多种形态的媒体,担任过多家媒体评论部主编,因对教育的兴趣日深,返校园深造,毕业后在大学任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