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很大的诱惑,也存在巨大的风险

时事   2024-06-04 15:29   上海  



彭晓芸/文

读哲学,容易促成个人的去个人化。这些年,我没怎么低头看路。


人对自己的经历总是难免会有美化或自怜的成分,一旦进入故事的建构,那叙事一定是极具个人偏好的。这是基于个人自利的逃避,或者说是对麻烦的风险厌恶。如果有人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那是应当得到赞赏的,这需要勇气。


这些年,个人叙事快速兴起,公共话语溃败衰落。如果以“个人的即公共的”视角来看,个人叙事里也隐藏着时代的密码。


我自己虽疏于写,倒是勤于读,时常会从个体的叙述那里,获得丰富的给养。你看非虚构写作的火热,大致可见端倪。阅读大部头小说需要巨大的耐心,而非虚构从夹缝里挤出一条道来,耐心的要求和好奇心的满足,二者似乎是比较平衡的。


今天的年轻人,活得更恣意更高调,你看自媒体上,尽是“我是怎么赚了人生的第一个百万”这样的标题,“搞钱”、“赛道”这样的语料预示着汉语表达的新焦点。


分化日趋显著,所有的个人境遇,总免不了要被来自上或下的阶层视角所审判。戾气还在积聚,每个人都被抛掷在这样一种场域当中。年轻人渴望当网红一夜暴富,又害怕人设崩塌被网暴。这一切颇具时代意味,弥漫着互联网时代的“钱味”。


70后大约是互联网上最后一代文字爱好者——这话需要一些备注,不然会有武断之嫌。只能说,这里的断代说,不过是一个时间的尺度,表明有那么一些人,大概对汉语的如此“异化”很不习惯。


嘶吼式标题宣誓着文字的衰竭和视频的崛起。


年轻人想“搞钱”,又想躺平,不想上班,既要又要,错么?也不尽然。外部世界在互联网的关照下,显现出无限想象力。人们确信,“既要又要”是可以大摇大摆地满足的。如果你不幸还没进入这个“赛道”,只是由于你还没有找对“陪跑教练”。月入三千的人教你怎么月入三万,粉丝三百的人教你怎么起号七天粉丝过万,荒诞而新鲜的词汇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李娟横空出世,惊为天人。一个高中女生,没有上过大学,未曾被应试碾压过的素人。靠写作成了著名作家。一夜之间,网络上似乎人人都在讨论文学和非虚构写作,不拿出一本划线的《我的阿勒泰》不足以语人生。


写作,的确是女人的避难所,进一步而言,写作对其貌不扬的男人女人甚是友好。这年头,似乎只要经过美颜之后尚能见人的,都已经纷纷短视频了,留下还在与文字较劲的,往往被视为大约是“见不得人”。


也不尽然。李娟就其貌不扬,她在镜头面前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不见得躲闪镜头。读者终于见到这些惊艳文字背后的真人了。


看来,其貌不扬也不能成为拒绝短视频的理由。那么,更多的还是某种固执的偏好。这种偏好源自于大脑良久以来的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全然逆转。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人的信息读取系统从小就是影像优先,那么,很难想象在长大了以后,能够突然对文字亲近起来。


文字有着独立的思维空间。在文字的世界里,立体的多维的,需要依赖于文字的想象力。搭建文字的人,思维上的快感,与编辑影像资料的人,或许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更高级更优势,如果硬要分高下,恐怕是文字与思维本身的关联更为直接,更为紧密。


这些年,我这宣称热爱文字的人,也写得少。好友小兵曾“严刑拷打”,追问我为何写得少了。我无法回应小兵的问题,一旦回应,就难免落入找借口的陷阱。或许,是因为懒惰。大学里教书的工作确实舒适,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谋生,虽有科研压力,但比起写稿为生赶deadline的日子轻松得多。

作家门罗形容自己是“B级家庭主妇,白天被家务劳动缠身,夜晚儿女们入睡后,她才有时间开始写作。因为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她的小说大多篇幅较短。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作家,不小心得了个诺奖。

在巨人面前,谁也没有借口了。


中年人到了承认自己懒惰的时候了。如果不是懒惰,能有何解呢?


我在大学里上了很多门课,社会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学术写作,甚至还有新媒体运营这样的实践课,更有全校公选课——最好玩的“爱情哲学”。看起来,我像是个全能型的上课手艺人。我喜欢上课,口语输出更快速更直接,如果万一现场有学生积极回应和交流,那是要比等待读者的反馈过瘾多了,简言之,更爽。


毕竟,这是面对面的,即时的,当下的。


每门课的第一节,我总是跟学生自我介绍,为什么从媒体到大学,是因为我是个终身学习爱好者。在我看来,终身学习是自由的出口,哪里能让人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或者说,哪里距离终身学习更近,就去哪里。我的职业履历,是一个漂流历程,“教是最好的学”——漂进大学时,我想。

如果哪一天,我的好奇心再度蓬发,我的懒惰又叫自己忍无可忍时,也许就该考虑换个活法。

好生活的哲学课
为终身学习者提供精神和思想资源,提倡理性审慎的公共言说,力求说理,节制煽情。 创办人简介:彭晓芸,哲学博士,游历过纸媒、网络、电视多种形态的媒体,担任过多家媒体评论部主编,因对教育的兴趣日深,返校园深造,毕业后在大学任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