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晓芸
关于“卷不卷”这个话题,一个很重要的视角是:你说的究竟是什么卷?
如果指的是文化课应试负担,刷题量作业量,中国孩子是当之无愧的“卷王”。而成年人的工作时长,国内也被称为996,看起来也是高负荷运转中。
正如在一期播客里聊过的,作为一枚中年人,我越来越能感受到提升精力管理能力和身体使用效率的必要性。简单说,就是体能在疫情后遭遇的断崖式下降,需要某种强度的修复。
我提出的修复方案是,夫妻俩双双辞职,咱找个好玩的地方,让自己流动起来。可以想象,我家先生大黑老师惊掉了下巴。不过,他的惊呆只维持了三秒,他早已习惯我的突发奇想和拍脑袋决策。
去年九月,儿子开始在伦敦寄宿学校就读。因这个契机,我们一家也不时往返上海-伦敦,有了两次伦敦深度游,这让我开始考虑前往伦敦生活的可能性。一方面,儿子的独立能力我们毫不怀疑,但另一方面,妹妹还小,跟哥哥的情感联系又尤其紧密。成长关键期的分离,可能让兄妹俩的关系疏离,对我们俩来说,这无异于要把女儿当成独生子女养一次。
综合考虑之后,事情逐渐提上议程,困难重重,我是贼大胆,大黑老师是能执行。他以前所未有的雷厉风行,火速申请,就在这个九月,终于要过一把我曾经的“高龄学生”瘾了——工作多年重返校园。
都说伦敦是那样一座城市——“如果你厌倦了伦敦,那么你就厌倦了生活”。
厌倦,简直雷同于躺平,所以,我们绝不是去躺平的。
我们是去谋求不厌倦的,是要生机勃勃的,那可不就是去“卷”么?
也就是说,我们可不是为了逃避中年危机而跑去伦敦的。在上海的我们,已经过得太有惰性了,曾经在媒体高强度工作、享受工作热爱工作的铁人我,怎么能忍受当个“懒散的”大学老师呢,我是要去“卷”的。
但是,卷啥呢?这是个问题。
说国外生活轻松,
我怎么觉得他们很卷呢
如果你问我,要在哪方面卷,那总得是伦敦人卷的方面。不然,你去跟谁卷呢?没有前排观众站起来,你坐着也就够了呀。
伦敦人卷什么?运动。
不得不说,在卷体能方面,伦敦人真是太拼了!无论是凹凸不平的水泥地,还是坑坑洼洼的泰晤士河边的泥沙岸堤,都是他们跑步骑行的身影。上班骑行,下班跑步,工作日运动,休息日带娃运动,伦敦人卷运动,卷没边了。
为什么伦敦人如此热衷于运动?要说跑步,伦敦的街道环境绝对算不上理想;要说骑行,跟机动车共用车道也足够让人心惊胆战;至于天气,更是变幻莫测,秋冬季节的伦敦,阴雨天气随时可能出现。
相比之下,我的运动热情显然要脆弱得多。我跑个步,要橡胶跑道,游个泳,要50米泳道。简直是个伪运动迷。
说来惭愧,上海卢湾体育馆跑道、健身房泳池因疫情封控关闭后,我的“跑步生涯”、“游泳生涯”也就此终结。此后再开放,我就各种启动困难症犯了。
然而,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加上我属于思维高度活跃型动物,如果没有大量运动,晚上睡眠注定会受到影响。女儿出生前,我的精力和体能还能应付睡眠不足所带来的副作用。然而,女儿出生后,由于她对照顾的高需求和严重湿疹问题的困扰,我们都遭遇了“断崖式衰老”。女儿五岁,我们看起来老了不止十五岁。
后疫情时代,这一年来,我开始出现偏头痛,发作最频繁的时候,一周痛个两三次,睡眠质量也因此变得更差。离开上海前,到华山医院做过各种检查,查不出什么毛病。医生最终只能开些止痛药,告诉我,“痛的时候就吃”。
止痛药还没来得及吃上,我们来到了伦敦。
伦敦人是不996的,下班时间,电话邮件都不会接。伦敦人不卷工作是出了名了,别人是一周五天工作制,加班是常态,伦敦人一般只工作四天,甚至更少。
一开始,我心急火燎地找着房子,而伦敦中介却一如既往地风轻云淡。看完房,他们从来不像国内的中介那样急于促成交易,也再无联系,除非你主动发电邮询问。
不知道是不是被中介的松弛和蜗牛速度感染了,我开始学会了——不能看房的日子就好好去徒步,能看房的日子,就把看房当徒步。
来伦敦近一个月,竟一次偏头痛也没发作过。可能是伦敦人的运动氛围实在太浓了,也可能是夏季的伦敦天气还算宜人,还没到阴冷雨季。加上每天不是大量步行看房,就是周末听从儿子安排路线的全天候徒步,我竟然也能早睡早起,一觉到天亮了。睡眠好了,偏头痛消失了。
这说起来,卷体能的伦敦人,敢情是为了少上医院啊?!据说他们看医生也是蜗牛速度的。
运动卷起来,
女儿的湿疹居然好了
伦敦孩子的运动能力
和投入陪伴的父母
伦敦不仅拥有丰富的运动资源,而且特别容易获取。落地伦敦才几天,我们竟然就参加了一个足球俱乐部,一下子从足球零基础跃升俱乐部小队员。
刚到伦敦几天,四处看房的我们,偶然发现了一个由职业足球俱乐部主办的足球兴趣班,报名过程简单,课程内容丰富,孩子们在这里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交到了新朋友。
而运动强度,在国内可能也罕见,一般这么低龄的孩子,运动兴趣班也就蜻蜓点水,不可能深入。但在这里,超过5岁的孩子,即可参加全天候的足球夏令营,真的就是全天踢球。孩子们不觉得无聊吗?不,这样的运动时长和强度,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对于刚到伦敦,作为英语初学者女儿来说,也算是提前做了适应练习,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了身体、心理和语言上的准备。
事实上,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个偏爱独立运动的人。小时候练习武术,高中时坚持晨跑,大学时在校园里悠闲地跑步,工作后习惯在夜晚进行慢跑,此后还高龄学游泳,一度自诩痴迷于游泳,运动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摆脱决策的滞后性,家庭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托底,从伦敦娃的户外说起 | 播客精选
再忙也要聊,是什么让他们觉得夫妻交流比亲子沟通更重要|播客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