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瑞再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展分析》报告,主要探讨了中国居民在家庭债务持续攀升的背景下,身故保障缺口不断扩大而展现出的一些风险隐患。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话题呢?是因为“身故”这样一件通常被中国人避讳谈及的事情,背后其实潜藏着巨大的、足以摧毁一个家庭美好未来的风险。
早在1989年,瑞士日内瓦协会就提出了“生命保障”的定义——生命保障是指,如果家庭主要收入者去世,一个家庭用以维持整体生活水平所需的保障需求。
所以,我们在谈“生命保障”的时候,是从一整个家庭的视角出发的,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很重要,同时我们的生命对于整个家庭而言也同样重要,因为我们要为这个家庭尚未还清的房贷偿还贷款,我们要尽到照顾父母、抚养子女的责任,我们也要尽可能去做到“一生好好对待另一半”的承诺。
假如我们的眼中只关注自己,认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其他人和事物通通都与我无关,那么我们大可不必去谈“生命保障”的概念。
那么,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我们的“身故保障需求”有多高呢?很多朋友可能从来都没有概念,因为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假想过,假如我们身故了,会给我们的家庭带来怎样的影响。
瑞再研究院的这份报告指出,“身故保障需求”等于“收入替代+家庭债务”,即当我们身故之后,由于我们无法继续为家庭提供持续的收入来源,家庭需要找到同等的收入来源以维持生活的正常运转,以及我们尚未还完的贷款,这部分压力同样要转移给其他的家庭成员去承担。
而为了应对这一部分资金的“缺口”,我们可以动用的财务资源包括:家庭储蓄、非自住房产、寿险保额、其他资产等等。
因此,我们自己最终的“身故保障缺口”,就等于我们的“身故保障需求”,减去我们“可以动用的财务资源”。如果我们的“身故保障”仍有缺口,就说明我们的身故除了会给家庭成员带来精神上的严重打击之外,还会给家庭带来财务方面的负面影响,身故保障缺口越大,则负面影响越严重。
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一个家庭中主要的经济收入都靠夫妻双方中的其中一人去支撑,假如经济支柱身故,且这个家庭得到的经济补偿无法替代经济支柱去维持家庭后续的正常生活,那么这个家庭未来一定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
那么,如何来填补“身故保障缺口”呢?没错,其实就是通过人寿保险产品,把家庭经济支柱身故给家庭造成的经济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去承担,那么当身故风险发生的时候,虽然家庭成员受到的精神创伤无法得到转移,但最起码的,一笔巨额的身故理赔款到账的时候,可以大大缓解这个家庭的经济压力。
而由于年轻人、中年人身故的风险概率并不高,所以购买单纯保障身故的人寿保险产品,尤其是保障只提供到60岁、70岁的定期寿险,价格是十分便宜的,100万的保额,每年的保费只要1000~2000块钱。
可是,就是这样一种简单、便宜的风险保障,在我国的覆盖及普及率却并不高,我国居民的“身故保障缺口”,还是要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居民比较避讳谈“死亡”,所以觉得买人寿保险有些晦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寿险在中国的普及度比较低,很多人并不知道可以通过保险产品来转移“英年早逝”的风险。
瑞再研究院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身故风险保障缺口从2013年的不足70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73.8万亿元,中国居民因为买房而导致负债压力不断增大,身故风险保障缺口骤然攀升。
然而在身故风险保障缺口增大的同时,我们的身故韧性指数却进一步降低了,从10年间峰值的43%逐步降至2023年的38%,这意味着中国居民有62%的缺口未得到保障,一旦家庭中的经济支柱身故,则家庭的财务状况会恶化60%以上,这会严重影响一个正常的家庭的生活和生存。
所以说,如果想要避免中国很多家庭因为经济支柱身故而陷入财务危机的悲剧发生,人寿保险的普及一定是重中之重,我想这也是瑞再研究院推出这份报告的目的所在吧。
这份报告我已经放在了小程序“乐享新势力”中,欢迎大家投币下载进行研究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