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青莲寺居其一,垂足大佛是孤例。
2024年10月8日
在山西多有这样的上下寺(或称为院),例如洪洞的广胜寺,也是建在山上,且上下寺相对远一些,步行约二十分钟(有景交,但要候车)。
顺便一提南京的定林寺,也有上下之分,下定林寺在钟山,上定林寺远在江宁的方山上,几乎是一小时的车程。
青莲寺是我国佛教净土中最早的寺院之一,也是佛教文物留存较完整的寺院之一。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青莲寺居其一,另两处是南禅寺,佛光寺,这次都走到了。7尊唐代彩塑占全国70余尊唐代塑像的七分之一,其中垂足大佛全国仅青莲寺一例,孤品。
初步知晓了青莲寺的“宝贝”,入内参观。
先到下寺。下寺是古青莲寺的所在,其主体建筑由南北两殿与一座舍利塔组成。
舍利塔,明万历二十四年建造。农历夏至日,由于太阳到达黄经90度,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直射状,该塔会出现短暂的无影现象,故又被为“无影塔”。
这是明代建造的藏传佛教的喇嘛塔式样。
与同样是藏传佛教的石塔作个比较,这是镇江西津渡的昭关石塔,镇江的更久一些,元代的。是我国唯一现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下寺中的正殿和南殿由于殿宇垮塌严重,现建筑均为现代复建,包括正殿、南殿各3间。建筑多为清代复建,但彩塑保存完好,清代的建筑中存留着唐塑。
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释迦殿和弥勒殿,现存塑像18尊,壁画面积15平方米,壁塑面积15平方米。其中弥勒殿内所存7尊彩塑为唐代遗存。
南殿面阔三间,内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居中为结跏跌座于莲台的释迦佛,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
离开下院,拾级而上,步入上院。
新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上院,因地势较高而俗称上院,坐落于侠石山三山环抱的腹地之中。
上寺整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占地约6000平方米。
罗汉堂,初创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间(1101年),为主殿的东侧配殿,面阔三幵间,二层结构,前插廊悬顶,宋建明修。根据碑文等资料记载,该处殿堂原本为一层,后经抬高变为二层,改建时间已不可考。
因是抬高,二楼的支撑恐不牢固,楼梯口有保安看守,同时最多进五个人左右上楼入殿参观,以防发生危险。
塑像均在坐台之上,由青砖砌制而成,为减轻二层的重量,北侧坐台最外侧一层砖体被去除。
观咅菩萨坐像居东墙正中,左足垂于台下莲踏上,高约1.7米。左右两侧有童子和龙女作为观音菩萨的胁侍,体量较主像显著缩小。两侧依次分部十六尊罗汉像,各高1.4米左右。
藏经阁为两层单檐九脊顶。
在元朝至元二年采用托举法改建底层,二楼基本保留了宋代原貌,梁架为四椽栿出檐做斗拱华头子,内部无柱。
四周大角梁上有木骨泥胎角神四尊,为全国仅见。殿顶正脊为明代西游记主题琉璃。
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
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
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
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殿内中间设方形佛坛,释迦佛居中,两侧原分别有二弟子、二菩萨,是典型的一铺五尊布列方式,目前只存阿难一弟子和两尊菩萨。
佛身着通肩袈裟,头饰螺髻,面相方圆,大耳垂肩,左手垂放膝上,右手已失,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莲台下为八角束腰须弥座,束腰间柱内塑有负重力士,均呈现宋代风格。
千手观音组塑在大佛的背后,目前处于围挡修缮中,不曾见到。
除了这些建筑,塑像,院中还有唐代的经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是院中的子母柏树,寺中一奇。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遂不再砍伐,保存至今。
深藏于硖石山中的晋城青莲寺,无论在宗教地位,还是艺术、建筑等都是殿堂般的存在。有唐代的塑像,宋代的构件,难得一见的角神,还有神奇的子母柏等,青莲寺推荐一游。
本篇属晋豫研学游的行程,其他景点及游记还在整理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