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胜寺的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
2024年10月10日
广胜寺属第一批国保,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被盗卖出国,现收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两垛殿至正五年(1345)建,前檐插廊,两山出际甚大,悬鱼、惹草秀丽。匾额上书《宝筏金绳》,金绳出自《法华经》。讲到佛教离垢国,以琉璃为地,金绳为界;宝筏,喻佛法,如船一样,能把世人载离无明之迷津。
李白的一句诗:“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津”意为“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借喻佛经中的故事。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出自霍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
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
霍泉之侧的水神庙中的壁画有洪洞、赵城两边的工匠绘制。因当时争水发生纠结,因而在壁画的绘制上也有所体现。
水神庙就建在下寺之侧,同处一个院落内,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因供奉水神明应王而得名。
明应王,传说中霍泉水神。也是霍山山神的长子。
山神掌管一方所辖,霍山山神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封在自己辖区的三地,此处属长子地盘,故又为大郞庙。顺便说一下这霍山,从唐虞时代至周王朝,便是中国的“中岳”之山。《禹贡》中陈述大禹治水引水入壶口之后,沿峡谷顺流治梁山及支脉,导水过风陵口,三门峡向东,后沿洮、涑、浍、绛、汾,一直治理到太岳(霍山)之阳。治水成功之后将中国分九州,筑九鼎镇之。说回水神庙。总之,是山神本尊也好,是山神儿子也罢,此处百姓建庙拜神为求雨,故名“水神庙”。水神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往北有山门、仪门、明应王殿,据庙寺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时大地震毁坏,又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东西宽深各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歇山顶。山门,又称舞台,系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全殿东西三开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中有一扇面墙隔开。正面塑有三米高的巡水神两尊,背面为舞台。仪门,亦称献殿,为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东西面宽三开间,进深四椽,殿内无塑像。穿过明清的山门,仪门,直奔大殿:明应王殿,广胜寺的三绝之一“元代壁画”便在此殿中。大殿是座五间正方重檐的建筑,建在高高的月台之上。上檐歇山顶,双下昂斗拱。当心间施补间铺作两朵,次间施一朵。四殿无窗(保护了壁画),绘有近二百平米的壁画,尤以南壁东一幅戏剧壁画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三绝,它是中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山间平地上挖有圆坑,坑旁有小球,有两位官员,手里都拿着像长杆镰刀似的器具,一个做击球状,另一个弯腰捡球,酷似元代版的“高尔夫”。《捶丸图》仅仅是这二百平米壁画的一部分。再整体看一下这壁画。
大体分历史故事、祈雨酬神以及元代戏剧三个部分。为现存唯一不以佛道为表达内容的孤例。
《祈雨图》是水神殿的主体画幅,与东壁中心的《降雨图》相对,居于西部中心部位。整个画幅占壁面积大,人物众多。
画面上,霍泉水神明应王端坐正中。他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足蹬王靴,一副帝王打扮。背靠龙椅,面带尊严,双目炯炯,威震群臣。在他的两旁,站满了文武大臣宫娥彩女以及神兵鬼卒。文臣手持笏板;武将举枪荷战;宫娥彩女端盘打痢,宫妃贵后窃窃私语。宫廷上下,气氛森严。
宫廷石阶之下,跪着一位地方官吏,手中展开一卷长长的奏折,正在禀报民间旱情严酷,祈求水神施行恩德,速降雨露,救助黎民百姓。画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龙王降雨图》绘于东壁中心部位,与西壁的求雨图相对相应。这是水神殿的两幅主画。显然是说,求雨——降雨,水神显灵。画面人物众多、场面洪大。降雨画面中,有降龙的天兵神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在天空云雾之中,大显神通的奇神异态,电闪雷鸣之后,瓢泼大雨从一个类似虎皮袋的器物里哗哗倾泻而出,撒落下来。在水神左右,不同服色的大臣们,心情激动,喜形悦色地伫立。画面下方,两只仙鹤也为天降甘露而喜庆,站立宫廷,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活灵活现。西壁南端偏上部位,是以霍太山一带流传的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兴唐寺的故事绘制的。兴唐寺在霍山主峰老爷顶的山脚。“中镇”庙就坐落于此。相传唐时李世民责令在此修建兴唐寺。画面上群山起舞,祥云扑面。一队唐朝军马,浩浩荡荡。前面,两位武士手持兵器开路队伍。一面绣着“大唐”二字的彩旗迎风飘扬,队伍中主要将领是身着红袍骑骏马的帝王,文武官员随行左右,前拥后呼,天空中还时而隐现龙的影子,形容真龙出征。画面上还有一匹马驮着一个木质小亭,亭内绘有一座佛塔,佛塔中还有一佛两菩萨显圣的仙姿。这幅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画面上横楷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中有演员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员正在幕后探头观望,形象地再现了一个民间戏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实况。从画面上看,当时元杂剧已分出生旦丑净等行当,有了刀、牙笏、扇子等道具和勾脸谱、假胡子之类的化装,并且还有了精致的布景,分出了幕前和幕后,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等。地面为面砖铺地,说明当时戏曲已登上方砖铺地的舞台。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笔法苍劲有力,人物线条飘逸流畅而有韵味,布局集中而有变化,仿佛一出有声有色的元代戏曲正在演出中,使人如闻其声。水神庙的壁画充分表现了我国元代壁画的艺术成就,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已成为研究我国元代社会状况的珍贵资料。壁画色泽深厚,内容丰富,充满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突破了传统寺观壁画的藩篱。看东壁北侧的一副《渔民售鱼图》。
一位老渔翁正在和一名官员讨价还价。老翁苍老消瘦、衣衫褴褛,两只草鞋一只露脚趾,一只没后跟,面露为难神色,官员丰满圆润,鲜明对比暗讽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把官吏的狡诈、蛮横和渔翁的恐慌、无奈刻画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西壁北侧有幅《下棋图》,两位官吏对坐攻棋,后有四位神态各异的侍者观战,周围景色山清水秀、深邃安谧。
水神庙中的壁画果然是一绝。
这次因时间没掌握好,上寺呆得久了,下寺和水神庙匆匆一瞥,好在这元代壁画还允许拍照,摄像,故尔回来对照视频和照片再整理,不似永乐宫只能眼睛看,不能拍了。
到山西需趁早。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