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觉山寺看千年辽塔,平城第一碑。
2024年10月11日
那觉山寺塔有何特别之处呢。
觉山寺有三绝:辽塔,辽壁画以及塔井山齐。
先从觉山寺说起。觉山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 483),因建于觉山山腰而名。同期建了觉山寺塔,后皆倾圮。
现存寺院是清光绪年间觉山寺第二代宗师龙诚和尚重修的。
整座寺院精巧玲拢,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各大小禅院有134间,并位于三条轴线上,显得错落有序。
觉山寺庙内的佛教殿宇齐全,有钟楼、鼓楼、梆楼、点楼、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韦驮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及文昌阁等。
这么算来,这座塔还差一个甲子就满千岁了。
一千年,有多少天灾人祸,好在塔建于山上,人祸不碍;塔建的牢固,天灾不侵,经元、明两代多次地震,至今巍然。
不可不谓是奇观,与应县木塔、佛光寺的东大殿等,成为国保中的国宝。
离开沂州的繁峙一路兼程赶到大同的灵丘,便为了欣赏眼前的这座觉山寺塔。
觉山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建筑。
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多是砖石结构。唐朝这种密檐塔留下的较多,例如安的小雁塔。
塔表面须弥座各部分的装饰、塔身的门窗细部与雕像、各层密檐的屋脊、瓦、吻兽直至塔上的刹全部都用砖材雕制,整座塔仿佛是一件大型的砖造佛教雕刻品。
觉山寺塔是典型的辽代八角实心密檐塔。
通高44.3米。底部边长6.2米,有基座三层,下为八角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座。
塔底层边长5.1米。塔身呈桶状。底层极为简朴,八角作倚柱,四正面辟门,东、西二面为假门,其余四面为假窗。
十三层塔檐长度逐层递减,越上递减越剧,形成平缓柔和的曲线轮廓。塔顶置铁刹,与塔身曲线相协调。
塔基由须弥座、平座、仰莲组成。塔身南北方向开券门,外壁东西为假门,装饰有砖雕隔扇门。
塔身第一层有塔室,南北为板门,东西为格扇假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其上十二层均为实心,木椽砖飞,每层收分7厘米,每层每面悬铜镜,每椽每梁挂风铃。
塔刹由镂空天球、相轮、宝盖、仰月、宝珠及刹杆组成。
底层原可攀登,塔内有木雕卧佛一尊,八面存辽代壁画62平方米,内容为菩萨、明王、飞天,为壁画中的瑰宝。(现在进不了塔,且壁画破坏历害,三绝之一的辽代壁画不曾看到)。
下层束腰每面施壶门三间,内雕人物,门间雕兽面,八角为力士;上层束腰壶门内雕佛、菩萨、歌舞乐伎,门侧立侍女或飞天,门上为二龙戏珠,门间雕力士,转角金刚两侧施龙。塔身各层叠涩、束腰、壶门、蜀柱等部位,皆装饰有兽面、花卉、菩萨、力士、蟠龙、人物等。是辽代砖雕艺术的珍品。
上层的看不清,下层的所有力士,飞天等几乎都找不到头,转了一圈,只有残留的身体,唯独没有头部,不知是不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洗心革面时没了,还是另有原因。
寺中有一个屋子,存放着几块碑,其中有一块,名为“皇帝南巡颂碑”,记载北魏文成帝在此射猎。
南巡碑铭记的是北魏和平二年(公元461年),北魏王朝第四代帝王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东出平城,巡视太行山东麓诸州,返经灵丘时与随从众臣在笔架山竞射后为纪念此次巡视的“刊石勒铭”。
读到这一段,想到《云冈石窟》中提到的北魏历史。
旅游也是学习,不仅仅限于坐在课堂里读书。
南巡碑碑座基本完好,碑额断裂为二也较为成形,碑身只有一些碎块残段拼粘而成。虽则如此,仍堪称北魏古都“平城第一碑”。
除了这些,觉山寺中大雄宝殿里还有清代的壁画。
清代的风格与之前看到过的元代壁画不太一样了。
人物众多,造型各异,惟妙惟肖。不失为清代壁画中的精品。
可惜,在大殿中低矮处,游人可以接触的高度见到有乱刻私画的印记。
对壁画的保护,不容乐观。
听闻觉山寺还有一奇,说觉山寺塔、水井和山峰在同一个高度上,都是13丈,遂留下“塔井山齐(奇)”的美名。
可惜,不知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还是站的高度不够,这一奇还真没看出来。
本篇属晋豫研学游的行程,其他景点及游记还在整理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