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洞街边的关帝座也是国保。
2024年10月10日
第二天离开洪洞前,距入住的酒店不远有个关帝庙,也是国保,遂去转了转。
洪洞关帝庙,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关帝楼、戏台、献殿、正殿,两侧分别有东西廊房和钟鼓楼。关帝楼是一座四面贯通的过街楼,也是关帝庙大门。琉璃瓦剪边,重檐十字歇山顶。基座为十字券拱式过街通道。因是早晨出发前匆匆一瞥,不等开门便离开了,只在外面看了看。说来关帝爷其原型是三国时代的关羽,关云长,《三国志》中对他的记录更贴近史实,大多数人的印象源于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关二爷的描写,一个重情重义有实力的臣子+朋友。何以成为供奉在神庙里的关帝爷呢。之前读过一本书《符号里的中国》,讲述其“从凡人走到圣人”的这一程,篇幅有点长,不作全文摘录,且说个概述。关羽(?—220年),今山西运城人。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流落至幽州涿郡,后追随刘备,阵斩颜良、镇守荆州、单刀赴会威震华夏,直至败走麦城,被擒杀于湖北当阳,谥壮缪侯。《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关羽生前地位并不是很高,担任蜀汉的“前将军”一职。死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民间的影响也并不太大,大约到隋朝,南方出现了专门祭祀关羽的祠。最初并不是为了求福,而是为免灾避祸。到了北宋,宋哲宗将关羽封为“显烈王”,有了“王”的名号,关羽地位逐渐提高。宋徽宗即位后敕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又因宋徽宗好道,在这位“道君皇帝”的打造下,关羽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一位保护神。
到了南宋,偏居一隅的统治阶层更需要像关羽一样的忠义和勇武精神,更加崇拜关羽,这一时期,各地开始修建祭祀关羽的祠庙,关羽成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和守护神,民众祭祀以求其保护。元代,关羽被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的永乐皇帝建关帝庙于都城,将关羽视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祇;万历皇帝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后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地位极尊,民间妇孺皆拜关公。“盖至于今日,虽男妇老少,有识无识,无不拜公之像,畏公之灵,而知公之为正直,俨然如在宇宙之间也。”清朝入关后也利用关羽信仰,宣扬其为大清保护神。借“桃园结义”的故事以拉拢蒙、汉。顺治帝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代的关帝庙达到了最多,可谓“塞外虽二三家,必有关帝庙。”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出现,人们“争相誊录,以便观览”。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分水岭,文学中的关羽形象取代了历史中的关羽形象。首先,关羽变成了儒将的打扮,呈现出“青史对青灯”的儒家风范。其次说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使得关羽形象从此具像、并符号化,后世关公画像基本以此为蓝本。有关羽的忠符合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再加上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故事,关羽被尊称为“武圣人”,进入儒家的圣人行列。因“民心所向”+“皇帝加持”,关公步入道教神仙体系的高层,以伏魔大帝、荡魔真君、协天大帝、四大元帅之一等身份得以供奉。在佛教系统中,关羽是护法,称为“护法伽蓝”。许多佛寺都有伽蓝殿,里面往往供奉着关羽的塑像。在民间社团商会中,因关羽重信守约,渐渐将其当作“财神”以及行业的保护神。明清时期的商会多会供奉关公。于是,关羽被供奉进饭店、洗浴中心,理发室,企业大堂等等皆有关羽"一席之位",心有所求,每天上香。一如一楹联上所写:“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称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关羽成为且唯一成为被官方、民间、儒释道三教以及团会组织共同尊崇的神圣。关羽至此由历史上一个逝去的人物转而进入到了文学、宗教,由人而神而圣,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不仅在中国国内,华人之处皆见关二爷。原本就是趁早间出发前到关帝庙看一看的,时间紧,不再多言。听闻当年苏三曾在这里求得一签,最终如愿以偿,洪洞关帝庙此又被称为“苏三还愿处”,有团友说这是虚构的,不足为信。是不是真的,倒也没什么,文化是旅游的一部分,史实或是轶事,民间传说或是神话故事,皆给景点添色。一边哼着“苏三起解”的小调离开洪洞,前往下一个行程。此行是晋豫研学游的行程之一,其他景点及游记还在整理中,未完待续。
唐朝在赶走突厥以后,疆域达到了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