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西——干坑南神庙

文摘   2024-10-07 00:00   江苏  

摘要:平遥干坑的南神庙,供奉的是耶輸陀罗,释迦摩尼出家前的夫人,抱着年幼的“罗睺罗”,如果不说她的身份,看塑像就是一民间送子观音。


2024年10月7日 


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古城南2千米的干坑村有座庙,名为“干坑南神庙”。顾名思义——干坑村南的一座神庙。

名字起的没啥深意,我们那天到景区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差点没能进去。

干坑是个非常偏僻的小村子,庙前的路正在维修(跟这座寺院没什么关系),原先铺好的水泥路全部砸开,一个洞一个坑的,实在不好走,当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庙前,大门关着。推了推,没推开,遂绕着庙的院墙走一圈,以为其他方向有其他门得以进去。

围着小庙绕了一圈(这庙不大)又回到门口,其他方向没有门,只此一扇。再仔细一看门虽挂了锁,并没有锁上,旁边无工作人员,也不见村民。

我们一行人这都到了跟前了,遂开门入内。

免费+无人管理+自已开门进入景区,这便是进入“干坑南神庙”时发生的故事。委实感慨,若不是本次研学游的领队是个在外面玩的很多年的“老户外”(西祠时便开始做户外了。)怎么会有人知道这么偏僻的所在呢。

山西古庙多,之前看到过有些偏远的庙宇(也是国保单位)只有一个人看守庙宇,既住在里面同时也是上班,觉着可能不会来人参观了,遂虚掩上门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那么问题来了,大老远地跑到干坑南神庙看什么,或者说这么偏僻几乎无人知晓的小庙有何特色。

每天领队开始一天的行程前会把当天的安排发到群里,同时标注每个景点的看点,让大家有个数。
关于南神庙的描述是这样的:
南神庙为供奉具足千光明菩萨所建,国内供奉具足千光明菩萨的寺庙仅此一座。“具足千光明菩萨”真名为耶輸陀罗,是释迦摩尼出家前的夫人,是佛教最早的比丘尼,被佛祖尊称为“具足千光明菩萨”,传说在此地显化。
因为这个唯一,加上国保单位,故尔特地前往。(有朋友说,全世界范围内仅有两座,另一座在佛祖诞生地兰毗尼。)

这么偏远的地方竟然出了个“全国唯一”。

有点疑惑,为什么?

作为佛陀出家前的夫人,全国没有任一处单纯供奉她的塑像,即便是偏殿也从没有设立过。这么做不合常理。

全国这么多佛教寺院,大体制式还是有的,虽说各个寺院规模,大小、新旧等有所不同,但总体规制不变。即便因地制宜,可以改变建筑格局,例如小西天就非寻常的“庭院深深”,但常设殿宇一应俱全。

即便同是几进院落的也有不同,但改变的或是佛像塑像,包括观音男像、女像,佛祖坐像、立像,手印或说法或禅定;又或是法身,报身;又或是模竖三世佛,又或是因宗派的不同供奉不同的佛像加胁侍菩萨等诸如此类,概“有章可循”。

若不按常规建庙,也是有的,不过不成为正规寺院,或是城煌庙,土地庙之类,建成啥样都可,拜谁也都自定。总之,建佛教寺院还是有章法可依的。

这儿为何单单只拜佛陀的世间妻子?“传说在此地显化”,这句话便显得有点糊弄的意味了。

遂一边怀揣疑问,一边走进庙宇。

庙门的门头上挂着源相寺的招牌。这“源相寺”是何意,因何命名,不明。两边各站着一金钢。

庙不大,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原为戏台)、正殿和后殿,两侧建东西配殿、厢房及耳殿。属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原为戏台,这样的格局想起属于道教的介休的后土庙,芮城的广仁王庙等都有戏台。对后土庙里诺大的戏台印象极深。(长沙的岳麓书院里也有一座戏台,是不是曾经也做作道观?
这儿也有戏台,南神庙莫非曾经是座道观?

正殿即光明菩萨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插廊。檐下斗拱三踩单昂,门楣悬匾“光明慈世”。梁架结构为四架梁对前单步梁用四柱。虽不辩年代,但很是古朴。

殿内主祀耶输陀罗,面容端庄清秀,右手抱着年幼的儿子,胁侍和供养人像侍立两旁。

行走山西看多了太多古庙彩塑,借用一句俗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这样的一座小庙已不入法眼。

再说了作为佛祖出家前的夫人,生在释迦族迦毗罗卫国,无论无何也不可能长这样吧,典型中国本土化的耶输陀罗。

墓冢以砖砌基台,冢前方摆一块墓志石,刻有“具足千光明菩萨”横批,并书七言诗一首,字迹已难辨认。
若说塑像本土化尚可理解,连弥勒都成了大肚子了,(还有啥不能改的)算是入乡随俗,可在此处无故多一座墓冢还真有点奇怪,似乎有那么些不合逻辑。
墓冢旁院墙上镶嵌琉璃烧造的双龙戏凤的图案。

一柱石经幢立在殿前,年代不详,高约3米,由基座、幢身、顶刹组成。

基座为三层,第一层平面八角形,每面浮雕卷草纹,第二层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每间开壶门,内浮雕梅花、莲花等,第三层雕仰覆莲瓣。幢身刻有悉达多太子出游东西南北四门图,并有书传相配,中间饰以宝盖。顶刹由仰覆莲瓣、六角及圆形宝盖、宝珠组成。

墓冢的对面是座观音殿。

殿内的塑像。

院子不大,这一圈转过来,看来看去倒觉得山门前两个金刚的雕塑还强一些,好像在哪儿见过。

对了,在双林寺,天王殿廊檐下塑有四大金刚(元塑),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

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护法神。
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护持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持剑,护持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持蛇或赤龙,护持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持伞,护持北俱芦洲。
这是其中之一。

再看其侧身。

比对南神庙前的护法,是不是有一点相像。从服饰、装束、脸部特征、身型等,懂雕塑艺术的人不知能否因此得出结论:出自同时期的工匠。
若说南神庙里确有啥“老的”,自认为是庙门外的这左右金刚。
不知那天是没走到后殿,还是后一进封闭进不去。
看介绍应该还有一进院落,为石佛殿,供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尊者的石雕像,原存于寺内前院侧室,后增修石佛殿后移于殿内。
如今石佛殿进行翻修,修改成客房用来招待香客,可能就不对外了吧。
东西两庑过去也曾圣像林立。
东庑称“菩萨殿”,供有文殊、普贤、观世音三大士,两旁分列十六罗汉。西庑是“三霄殿”,供有三霄娘娘及张仙、痘神等侍列诸神。后被毁坏,仅有正殿佛像幸存。
说到这十六罗汉源于唐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受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对十六罗汉的尊崇是从五代时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地区,并且加上两个尊者演变成十八罗汉。
此处提到十六罗汉,说明庙宇最初建成时不晚于中唐。

至于三霄娘娘及张仙、痘神等侍列诸神,是道教中的神仙。
前文写玉皇庙时清晰地看到诸病神,瘟神诸殿。且三霄娘娘如今在河南安阳的长春观里还有三霄殿,供奉的便是这三位娘娘。
也就是说,这座不大的庙宇可能早期是道教,后来改作佛教。
若是道佛更换甚至佛道一家也是常见,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没有那么多地方和经费,一座庙堂里既供佛祖也拜真君也是见到过的。
广西就有这个现象,写过《行走广西—印象南宁之“庙”》《行走广西——印象南宁之“寺”》,还有云南的白沙壁画上几乎每一种教义都能找到,可说是大而全。
这南神庙究竟是怎样的呢?
查找历史最好的方法是找碑记碑刻,那天匆匆参观便离开了,是不是有碑都不曾留意,更不要说读碑了。
这会儿整理游记时查到一篇文章,提到南神庙里确有一块碑,名为《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

碑刻立于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碑文内容主要记述嘉靖三十二年(1553)及次年间,平遥县干坑里乡民集资为当地耶输神祠造钟盖楼之事。
作者对这段碑文解读后得出的结论是:明代景教的道教化。也就是说唐时包容各教,其中就有景教,但后来景教没落了,原先景教所在的寺院或改作他庙,成了鹊占鸠巢。

在西安碑林里有块碑,名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碑文中记载了贞观九年到建中二年(781)基督教在大唐传播。后来景教在中国不甚流行,逐渐衰落直至消失。

明朝刻立的《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并没有提到景教一事,只是作者的个人解读,也算是提供了一个思路。且至少证明对“全国只此一座供奉耶输陀罗的佛教寺院”皆有疑问。

整理山西游记,南神庙的视频是最短的,庙宇是最小的,造像是最少的,可看的东西是最减版的,但,也是唯一一处心有存疑的。

暂先搁笔,疑团尚未解开,但不影响继续前行。

那天去南神庙时正在修路,估计以后再去这个景点会逐渐完善。或许到那时已作为一成熟景区,疑问皆无也是极可能的。

本篇属晋豫研学游的行程,其他景点及游记还在整理中,未完待续。

唐朝在赶走突厥以后,疆域达到了极盛时期

湖居太平
关于旅游,生活和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