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岸,日渐微凉,秦淮河畔,秋意已盎然。
秋水长,流尽思量。
听涛声,声声拍岸,独坐窗台,抚纸墨飘香。
望长空,鹰在翱翔。
借月色,蘸一身秋光,聊发惆怅,藏入琅嬛。
关于旅游,生活和读书,点击上方《湖居太平》加关注
2024年9月11日
视频的封面是从地下停车场出来时,第一眼看到的模样,虽然之前已做了攻略,但亲眼见着还是有点震撼,特别新奇之感。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场馆,代表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品味,故而场馆的建筑多经过慎重考虑。
其外形像宫崎骏的动画片,设计灵感取自溧阳的“焦尾琴”——一座悬浮的“焦尾琴”。
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系东汉人蔡邕(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所创制。
《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展厅分三层,1-2层是博物馆展区,分“4500万年前中始新世中华曙猿”“千秋金濑话溧阳”“濑水风情与建国时期”三个主题区域。
三楼是溧阳规划馆,上周日适逢三层闭馆维修,不开放。只参观了一二层。主要展厅和文物集中在第一层。
极珍贵的文物也有,原件在南博院,馆中只有复制件,例如东汉的一块《校官碑》。
《校官碑》刊刻于东汉光和四年(181年),一方碑刻,全称“校官之碑”,又称“潘乾碑”,属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书法作品。 碑呈圭型,碑额竖刻“校官之碑”4字隶书体,额下有圆穿,穿径12厘米。碑文16行,每行27字,主要记述了溧阳长潘乾的品行和德政,其字体方严古厚,多用圆笔,布局茂密,气势沉雄而有汪洋之致。
北宋李彬夫妇墓座落在竹箦镇中梅村(溧阳县城西北二十公里),墓葬在中梅村附近一个小土墩的东侧,两座砖室墓。
根据墓志可知,一座为墓主李彬,另一座是其夫人潘氏墓。出土的镇墓避邪之物陶四神造型生动,雕工精细,技艺成熟。当时墓中四神共出土七件,青龙二件,白虎二件,朱雀一件,玄武二件。目前,其中一套四件完整的陶四神保存在镇江市博物馆,被列为镇江市博物馆馆藏精品。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溧阳博物馆珍藏的一套仅为陶青龙、陶白虎、陶玄武,朱雀为复制件。
从汉代铜镜,宋人墓葬到今天的公园,中国文明从古至今一脉传承,若不了解初始时的意义,难免看不懂,觉得玄乎的很。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传统法式,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
《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
淳化是宋朝年号。宋淳化三年(992年)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重要节点,它主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淳化阁帖》的刊刻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淳化阁帖》开启了官刻丛帖之端,从而掀起了官私刻帖之风。
这一段介绍了《淳化阁帖》的由来,汇集书法名家作品,有帝王的也有书圣的。这一法贴从官到私皆有刻帖,爱好书法的自然不舍错过这个机会,将原先只有帝王或是书法世家才能看到的书法作品得以复刻自个儿收藏,临贴,学习。
南宋初年,溧阳别桥虞氏始迁祖虞维娶赵宋王府郡主为妻。郡主擅书法,当时带了一套宋拓《淳化阁帖》下嫁到了虞家。此后数百年,虞家世代将此套拓本珍藏。
拓本跟着虞氏后人一代代相传,到了明朝。
到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朝廷下令全国残存的阁帖拓本送京会审,别桥虞氏烈祖因与刻工温如玉、张应召结识,便将所存拓本呈送肃王府,肃王朱绅尧审定后命刻石大师温如玉(苏州人)和其弟子张应召重刻《淳化阁帖》,史称肃府本。
一日游毕竟匆匆,除了景詹沙河大桥,天目湖山水园,以及博物馆,溧阳还有一些其他景点列在文末以供参考:
南山竹海(江南最大的竹海),深溪岕村(溯溪漫步)、平桥石坝(看大坝飞流)、涵田云顶观景台(观天目湖全景),炎姜文化园、药师禅院、胜因禅寺(建有孟郊纪念馆)、报恩禅寺(外观很西式)、方所文化所(艺术味浓厚,适合拍照打卡)、江苏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等。
溧阳离南京不过一小时车程,周末或是闲遐时可去溧阳转转。
关于旅游,生活和读书,点击上方《湖居太平》加关注
订阅号:Taipinghuju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