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西—晋城的玉皇庙

文摘   2024-10-05 08:48   江苏  

摘要:包含两个景点,晋城的玉皇庙和河南鹿邑的老君台,聊一聊道家与道教的异同;玉皇庙里诸殿中供奉的诸神是如何形成的,究其根本与河南的古观星台基于一个观星体系,浅谈道教和科学的关系。



2024年10月5日


之前写过一篇《琅嬛记—四兽、七曜与二十八星宿》(简称“四七二十八”),是对即将开启的晋豫研学游中府城玉皇庙一程的预习。如今走完全程,真实去过玉皇庙再来重新梳理,整理游记。
玉皇庙目前免费,需提前在官网上预约,再扫码入内,参观时长一个半小时。
八点半方开门,前晚入住晋城,住的地方离玉皇庙不远,抵达景区时才八点十分。但门前已排起长队,排队的人群中年轻人居多,他们并不全是为了参观,多是为“黑悟空”打卡而来。(每个打卡点会赠送一定数量的明信片,先到者得,故而造成排队)

打卡点在景区内,这打卡的与参观的排在一个队伍里静等八点半的钟声。等进门的这段时间,介绍一下玉皇庙。

玉皇庙,全称“府城玉皇庙”,“府城”指的是所在位置——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玉皇”即玉皇大帝,大致知晓两个信息,一是地理位置,二是道教。

玉皇庙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文保单位。

晋豫研学游十一天,有朋友开玩笑地说,不是逛庙,就是拜佛,确实一如那句老话:“自古名山僧占多”。看古建也是,如今保留下来的古建不是寺,就是庙,不是佛就是道。

佛教与道教分属两个体系,从寺院结构、供奉诸神皆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多是山门+诸神殿+左右偏殿,中轴线布局一层层向里递进。且同一个地方的古建多是当地当时的工匠所为,若单纯看古建确没太多区别。乍一看,还以为一样呢。

玉皇庙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32米,有殿宇楼亭110间,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显示了宋代庙宇建筑的独有风格和泽州先民的艺术才华。

玉皇庙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头道山门、二道山门、成汤殿、献殿和玉皇殿。
东西配殿和两庑的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一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太尉殿,以及厢房、钟鼓二楼,对称排列。 
山门造型为单檐悬山顶,琉璃装饰。诸神殿居于中院正中,木构楼阁,面阔三问,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古雅朴实,塑有成汤像(商朝的开国君主汤。“汤伐桀,武功成,故以为号”——故名“成汤”

东西配殿有东岳、三王塑像。东西两侧分别为药王殿、五道殿、高祺祠,内塑药王、五道将军、文王夫妇。南殿,西为地藏菩萨殿,内塑十殿阎君;东为六瘟殿,内塑六瘟神像。

后院大殿为玉皇殿,单檐歇山项,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板门直棂窗。窗台下垫角为水磨石,浮雕花鸟。
檐柱柱础为覆盆莲花,柱为圆木,上有卷刹,侧角升起,斗拱为真昂四铺作。
正殿内塑有玉皇大帝。两旁是宰辅臣尉和嫔妃侍女。

玉皇殿的东西外墙分别绘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彩画,延伸着玉皇大帝手眼通天的无边法力。

与道教的星象观相对应,玉皇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三垣殿和四圣殿。
“三垣”即紫微垣、天市垣、太微垣。道教中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塑像是宋代的作品,经过历代重装,基本保持本来面貌。

四圣是天篷、天猷、黑煞、真武四像。他们是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员大将。

东西廊房为奇门遁甲中的九星、六太尉和十二辰、二十八宿塑像。

现存建筑玉皇殿是宋代所建,成汤殿是金代所建,后院东西耳殿和东西廊庑是元代所建,其余皆为明清时期建筑。
玉皇庙的庙内保留有金、元、明三代彩塑280余尊,壁画120平方米,金、元、明、清记事、重修碑碣36通(方)。玉皇庙殿顶上还保留有金、元、明部分琉璃艺术构件。
玉皇庙内二十八宿塑像位于庙内西边走廊,是元代遗存,塑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现存塑像23尊,造型生动,体现了元代道教造像的面貌。

这些塑像造型生动,仪态洒脱,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众神欣然,从天而降,穆穆雍雍,惟妙惟肖,雕塑精巧,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堪称国宝。

28星宿所在的位置为后院西廊房,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也是参观人数最多的。故尔一进门,没按顺序参观,直奔28星宿而去。(视频中开头部分长驱直入,直奔后殿。

门前已有多名志愿者、安保维持秩序,折弯排队入殿参观。(每一个重要殿内都有安保或志愿者提醒不能手机伸入栏杆内,不可开闪光灯,但可以拍摄。

参观完28星宿后再走向其他各殿,看诸神。

包括天上的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还有四圣、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以及十一曜星。
十一曜在道经中称作“十一曜星君”或“十一曜真君”,除了四七二十八”一文中提到的曜星,在道教系统中多了“神首罗睺、神尾计都、天一紫炁和太一月孛”四个星君。

介休的后土庙也是一处道观,属全真教,也有供奉星曜君的殿堂,不同的是既不是七,也不是十一,而是九星曜君。
除了“九星曜君”,还有另一个“九星”,又称北斗九星,不是包括日月金木水火土等的九星曜君,而是北斗七星加上左辅、右弼二星,这段在前期预习作业中不曾提及,这儿稍作解释。

涉及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以及小熊星座中的北极星。
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斗星居大地的正北。洛书九宫数和八卦位就是按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旋转而确定的。

北斗七星分别是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在瑶光之侧左右另有两颗暗一点的星,称作辅星、弼星,时称北斗九星。后来两颗渐渐隐失,成为“七现二隐”,有认为那是两颗死亡消失的恒星,也有认为由于岁差或观察地的原因,这两颗星比较暗,肉眼不易看到,导致七现二隐。

总之北斗七星(九星)在道教系统中,再分别辅以颜色、吉凶等成为九星君:一白贪狼星、二黑巨门星、三碧禄存星、四绿文曲星、五黄廉贞星、六白武曲星、七赤破军星、八白左辅星、九紫右弼星。

奇门遁甲便以此九星为主展开布局演算,这部分内容跟玉皇庙无关,不多赘述。

继续往前殿走,东西偏殿还有瘟神、阎王殿等诸神,一一入内参观。

时间紧,诸殿诸神只来得及镜头扫过,不及细看,故此将之前拍下来的视频保留于此。

总结一下,晋城玉皇庙设置神祇之全面、保存塑像之丰富、雕塑技术之绝美为中国国内罕见。

游记写到这儿按说可以收尾了,可是,还一团迷糊呢。

前一篇写《云冈石窟》时感慨:

山西让人发懵惊叹的远不止这一处石窟,还有很多很多,是文化和传承;有惊喜也有困惑;若能理解他便是信仰,若不理解或成为迷信;是炫富、是发愿;是古人写下的书信,让我们拆封解读......

玉皇庙里这么多的塑像是怎么来的,是泽州先民雕刻的,这个当然。那么,他们又是凭什么图像样式,对照什么书(或是画册之类)进行雕刻的。

以最有代表性的28星宿为例,据说是刘元的作品。

刘元年少时便成为一名道士。他长期侍奉一位掌管朝延符录图谶的青州把道录,拜他为师。把道录传授给他多种艺术,雕塑、绘画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刘元不仅能独立操作,给许多名刹塑像,而且还能领作。当时就已经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了。
这段可浓缩成两个关键词:道教+师承。与佛教的“经变”一个道理,把道教思想以塑像的方式传承下来,便成为今天看到的玉皇庙。

《四七二十八》那篇文章中以“亢金龙”为例进行说明,本篇还是把“她”单独拎出来,“一叶知秋”。

亢金龙=“亢”+“金”+“龙”=“星宿”+“七曜”+“演禽术”>>“亢金龙神”,不仅有名字,还有形象,性格、属向、形态、兴趣爱好以及功能等。

亢金龙,属龙,为亢。大角相护,二十八宿之一,为东方之第二宿。是风神,如火珠,位于苍龙星群中的脖子位置,是苍龙之精华,故名其为亢金龙,形态、性情都与龙相似,身长,有鳞,能飞,善走。

在道教系统亢金龙,帝名龙罗菩提,上治无极,虚无自然,下治鹿堂山。管人间瘟灾、大风、飚石、百药、国师、三公、五老百官禄秩之司。

说到底,不就是天上的“以数颗明亮的肉眼可见的星为中心的某一团星”吗,也就是表格中的的后两格。

古人仰望星空,是何时,逐渐(肯定是一个极为漫长演变的过程)将这一团星与二十八星宿殿中的形象对应上,再进行创造,以人形象化的神(或说神形象化的人)立在那。

想到佛教里的一个时间单位“芥子劫”(在方圆十公里的立方体大城里,装满芥菜子粒,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直到取完为止,这段时间就叫做“芥子劫”),借用一下,经过一个芥子劫,天上的这团星系“唰”地一下化身为道教中的“亢宿星君”站在我们面前。

若说它没有半点科学依据吧。

河南博物院的外观以古观星台为原型,郭守敬站在古观星台上仰望星空,编制出历法,其准确性跟现在所使用的公历仅仅相差26秒。这历法肯定不是他一个人“瞬间”制造的,也是自他以往古人的积累,其中就包括这些“四七二十八”。

若说有科学基础吧,又实在无法将“室女+牧夫+天秤等”一堆星团与“主管人间瘟灾、大风等”“神化”的形象关联在一起。
科学与道教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之前看到过关于三星堆青铜神树的解释,十只金鸟可以代表十个太阳,(后有后羿射日变为一个,是纠正之前对十个太阳的错误理解而编造的神话故事),也可理解成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或另一种解释: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个下垂的树枝则可以理解成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天干地支的组合一直到今天仍应用在农历中,便于观天日安排农事。
以及以农历生日对应的十二属相也属于这十二地支的范畴。

从“甲到癸”,从“子到亥”别说“文化不普及”没实现全民“扫盲”的古人了,即便是今天还有许多人背不清,弄不明白呢。
但农时这事,不搞明白还真不行。遂立一巨大的青铜器神树,刚做出来那会儿必是金光闪闪,熠熠生辉,立于神庙或是高岗上,费那么大事将其制造出来必有其深意,但没有文字流传记载,只能猜测。
或许是用这样的青铜器神树来代表时间,这里的时间不是指计时,而是指“适时”,即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的“时”。
换句话来理解。
给孩子们讲道理或用寓言或是神话,但其实写书、讲理的大人们很清楚其用意,就是通过这些寓言或神话让孩子们更能记住,更易听懂,并且最终听从,接受其教育。
回到之前的问题,一团星云在天空中不同时期的出现“简而言之”代表的就是“时间”,该春种了,要刮大风了,要变天降温了等等,如何让“低层次”的人理解这个“时”,或用一个“神灵”或“建一棵神树”,以具像化的“物”替代“枯燥,根本无法理解的因(或称之为道)”,无他,只为“教化”,如此更具“实用性”便于“推广”。
懂科学的人跟他讲科学,对听不明白的人就讲神学好了。好比对成年人说“诚信是一种基本素养”,对孩子们则讲“狼来了的故事”。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样的。
于是,从“四七二十八”的夜观天象,到郭守敬的日历,再到玉皇庙里的诸神都是建立在“古观星台”的地基之上。
晋城玉皇庙是走过的道教寺院中设置神祇最全面的,不大的两进院落里全是大大小小的殿宇供奉诸神,几乎就是一个诸神组成的天体系统。
以北极星为核心,以三垣、四圣为左右,以十二辰、二十八宿为两翼,以玉皇为代表的北极星,到以二十八宿为四向划分的值日神,并用人物、动物、服饰对应点缀,区以性别,性格,表情、法器等。
若从一到二十八按数字排一排。
一玉皇,四圣,四蚕,六瘟、九星,十阎王,十一曜,十二生辰、二十八星宿......。
管窥蠡测,见一叶而知秋,这道教之门深似海,道教作为唯一中国本土的宗教,对之了解的可谓少之又少。
说到道教,不得不提到老子。
回程的最后一天,从郑州参观完河南博物院赶回南京,路程远,中途选择在老子故乡鹿邑稍作停留,参观老君台。且将这两处“道家系统”放一起来说。

老子是道家,最后在升仙台升仙得道,这“道家”与“道教”,是一个概念吗?

当,有所区别。

先有老子,他与孔子处于一个时代,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将他的思想著成书,便是传至今日的《道德经》,可称之为是他的独立思考下的个人领悟,属于“哲学范畴”。

之后有人读到他的《道德经》,认同他的哲学思想,成为老子的追随者,可谓同道中人。
那个在函谷关放走老子的尹喜是其中之一,后来将“道”发扬光大的庄子是其中之一,这些都可称之为“道家”。
道教是何时出现的呢?
一直到东汉,某时某地有人扛起“道”的教义举事,有“太平教”,“五斗米教”等如星星之火悄悄燃起。
将《道德经》(全文太长了,估计截取其中一两行)奉为教义,把老子尊为神,摆放神位,塑像祭拜。

在晋城玉皇庙里的老君殿里,塑有老子的像。在介休的后土庙里也有。

晋城的老子成了铁匠、炉匠、磨刀匠、煤窑匠等行当所参拜的神祗,到了介休恐转而被“做琉璃的工匠”们所祭拜,可谓地方特色。

民间组团毕竟小打小闹不成事,真正道教的兴起缘于李唐出于政治目的,找个同姓的有名的先祖——李耳——以拉拢汉人一统中国,将道教奉为国教,于是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从隋唐至北宋道教兴盛。这鹿邑的老君台景点的建立便缘于唐时的遗址。
明道宫原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到了唐时,以升仙台为中心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60年后,到了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山西晋城建了玉皇庙,包括建筑和塑像。有专家称塑像者不是元代的刘元,成塑年代为建庙同期当地工匠所制,待以后再来一更权威的专家下定论。
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毁于战火之中,现在的宫殿大都为现代所建,各殿匾额是以以前的蓝本复制的。

鹿邑的老君台是遗址上重建,但山西的玉皇庙是“老”的。
道教的兴起,道教寺院的建立应运而生。举行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以及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等诸事,宗教活动场所便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有后来经战火等各种原因毁掉的,例如老子故乡的紫极宫;
也有保存下来至今仍在使用,有道士居于其中,并成为景点之一入内参观的,例如晋城的玉皇庙。(最全面的神祇+宋代建筑+元代雕塑

也有屡建屡毁,老物件与做旧仿古融为一体委实分不清的,例如介休的后土庙(看琉璃+明清建筑)。

此行中属道教的还有芮城的广仁王庙。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看唐代建筑)。

以及同在芮城的永乐宫(看元代壁画

从河南鹿邑,老子的家乡,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到山西晋城的玉皇庙里供奉在老君殿上的老子。当然,新建的老君台里自然少不了立起大大小小,多个老子塑像。

老君台中孔子与老子对坐的雕像。

玉皇庙中有老子,老君台上有老子,江苏淮安的老子山有老子,介休后土庙中有老子,南京的茅山上有老子......全国各个道教场所想必都少不了老子,若将这些塑像放在一起比较,恐没有一模一样的。(升仙后的老子若是低头一看,哎,这么多塑像啊,不知他作何感想,或许会仔细端详一番,看哪一个更像他。
突然想到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南京六朝博物馆里有很多魂瓶,又称为堆塑罐,听过一个说法,将现存文物中不下万件的堆塑罐拍成照片进行比对,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为什么呢?
因为个人定制,在“视死如视生”的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将自已想要的(可能是生前自已住的,用的)堆在一块拿到那个世界去生活,每个人的愿望与想法自然千差万别,各色各样。
塑老子像也是如此,或是定制塑像的人,或是工匠自已发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成为一种“个人定制”,遂有千万个“老子”涌现。

于是便可理解,当大革命工业时代到来,模具,流水线,3D打印等一系列高科技的加入极大的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刘元时代早已被历史的风沙所掩埋)这时再想看到“匠心”是何等奢侈的一件事。

从山西到河南,看完玉皇庙再走来到河南鹿邑的老君台,大失所望。

明道宫景区是依照清光绪县志记载,于2004年恢复重建。别说是2004年重建,出了山西,看到明清都觉得“太新”。

明道宫四十元(逢初一和十五,门票十元)的门票一点不值,不作推荐(晋豫十一天行程中有两处景点不推荐,此为其中之一)。

若说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便是升仙台上的十三发炮弹。1938年,侵华日军第4骑兵旅团藤田所部从安徽亳州方向进犯鹿邑县城。这座高高耸起的老君台被日军认为是一处军事据点,于是用迫击炮向它一连发射了13颗炮弹,欲将之炸平。

但日军只听见炮弹的出膛声,却没听到炮弹的爆炸声。后来发现这十三枚不是卡在树上,就是卡在梁上,总之一个没炸。

若说此事为实,倒还真有点邪乎。

本篇絮絮叨叨未免长了些,总体是两个景点的游记,最后说一下这两处观感。

玉皇庙,宋代建筑加元代彩塑,可谓彩塑作品的天花板,免费。若非这一阵突然刮起来的黑悟空之风,恐无人问津;即便是排队一拥入场的大多是为了数量有限的明信片,游客们如扫街一般匆匆挨个转一下,至于香火,几乎不曾见到一柱香。

老君台是新建的,40元门票,殿前香火缭绕,香客们络绎不绝,即便需要门票也挡不住前来朝拜的脚步。

本篇属晋豫研学游的行程,其他景点及游记还在整理中,未完待续。

关于旅游,生活和读书,点击上方《湖居太平》加关注

订阅号:Taipinghuju_


湖居太平
关于旅游,生活和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