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简册编绳实物对于认识简牍档案的编联与存档制度有所裨益。出土编绳册书反映西北地区常以麻绳作为简牍档案编联的主要材料。简牍档案之编联方式多以两道编绳为主,编绳从最右侧简右侧对折开始,逐一向左侧上下交错,至最左侧简左侧打绳结且常预留编绳以便补入新简或与其他简册档案相连。从简牍档案收卷方式和存档制度来看,简册实物自右向左收卷进行存档,在存档时还会按照“以类相从”或“以事相从”的原则对简牍文书档案进行再整理,而作为标识的楬当产生于存档环节,系连在简牍档案上,便于检索。
从出土编绳册书看简牍
档案的编联与存档
秦汉时期,简牍文书在文书行政过程中大都是编联或捆束在一起。由于岁月侵蚀和经过盗扰,简牍出土呈现散乱无序且残断的状况。长沙走马楼吴简出土时是以卷册状态弃置堆积于古井之中,发掘者总结出吴简总体上看是编联成卷的册书。遗憾的是,出土册书上的编绳已朽烂不存。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西北出土简牍得以保存原貌,出土一些编绳依旧的简册。如《永元器物簿》《失亡传信册》《康居王使者册》《付悬泉厩穬麦簿》等15件带有编绳的册书。简牍文书在运行程序结束后,出于存档保管,需要对相关简牍档案进行再次整理和编联。故简册编绳实物对研究简牍档案的编联与存档问题具有参考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拟从出土编绳册书实物就简牍档案的编联和存档等问题试做分析。
1 编绳册书所见简牍档案的编联方式
1.1 编绳材质。简牍档案编联织物有丝线、皮革和麻绳,传世文献多见以丝为编。《太平御览》卷六○六引刘向《别录》:“《孙子》书以杀青简,编以缥丝绳。”[1]缥丝绳即编绳。《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述襄阳楚冢出土的科斗书《考工记》为竹简书,以青丝编。然从出土简牍实物来看,在残存的编绳痕迹中能找到些蛛丝马迹。信阳楚墓出土竹简编绳情况有两种:其一,据编简带痕推算,在简的两端和中部分别用三根黄色丝线编联;其二,从残存编带观察,在简的上、下分别捆编着黑色丝质单带。[2]结合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简牍中关于简牍档案以丝为编的说法可以相互印证。唯一述及以皮革为编的记载见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例子,谓“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3]韦,皮韦。《说文·韦部》云:“韦,相背也。从舛口声。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故借以为皮韦。”[4]“韦编”用皮革作为编缀材料得到学界的一般认可,只不过,缺少实物以资佐证。以麻为编绳常见于出土文献记载,如居延新简EPT5:38:“出书绳百斤,泉九百亖十,始建国天凤一年十一月庚〼”[5];EPT20:29:“〼 长法业书绳十丈传 〼”。[6]整理者注“书绳”,用于编联简册档案的绳子。居延汉简所见书绳多以枲麻制作,如简67·39A“终古部枲绳”。EPT57:44云:“其三缪付厩啬夫章治马羁绊,一缪治书绳。”其中“治书绳”所用之“缪”亦为麻。[7]缪,《说文·糸部》:“缪,枲之十絜也。”段玉裁注:“枲即麻也,十絜犹十束也。”[8]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为止西北地区出土15件带有编绳的简册实物,代表性简册有悬泉汉简中的《失亡传信册》(Ⅱ90DXT0216②:866-870)由五枚两行编成,两道编绳;《康居王使者册》(Ⅱ90DXT0216②:877-883)由四枚札、三枚两行编成,两道编绳;《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Ⅰ90DXT0208②:1-10)由九枚札、一枚两行编成,两道编绳;《悬泉置接待使臣费用簿》(Ⅰ90DXT0112③:79-82)由四枚札编成,一道编绳。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劳边使者过界中费》(73EJT21:2-10)由九枚札编成,两道编绳等,均是由麻绳编联。结合简牍记载和简牍实物反映出西北地区通常就地取材以麻绳为编连简牍档案的常用材料。
1.2 编联方式。西北地区出土编绳册书不仅印证了麻绳可以作为编联材质,还能够直观地展现简牍编绳的编联方式,使我们对简牍档案的编联与存档有更新的认知。对15件编绳册书进行系统考察,从中发现13件编绳册书存有两道编绳,编绳置于1/3和2/3处。另外2件编绳册书只有1道编绳,编绳位于1/2处。马智全认为两道编绳将简二道三分,这种编联方式能使简册稳定,编绳也不易脱落,适合麻绳木简的情况。[9]居延汉简7.26分别在简的1/3和2/3处标记“上”“下”二字,将此简与编绳册书进行比对,发现两字与两道编绳所处位置一一对照。由此,马智全进一步指明汉简册书两道三段的编联方式其实是汉简常见制度。此说甚确。不仅如此,出土编绳册书亦是简册档案编联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对15件编绳册书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册书编联的方式基本一致,都是从最右侧简的右侧对折开始编联,逐一向左侧上下交错,至最左侧简左侧打绳结,表示册书编联完成。通常情况下,最左侧简左侧打结完之后往往会留有一段编绳。侯旭东指出这应属有意为之,目的就是预留出将来再补入新简所需的编绳,以及准备将来存档时与其他册书相连。[10]以《永元器物簿》(128.1)为例,此册书由七十七枚札,五个不同内容的簿籍分四次编联而成。前三个簿籍是关于永元五年、六年中不同月份的“月言簿”,后两个是记载永元七年的“四时簿”。每份簿籍作为独立一份册书都是从最右侧简的右侧起至最左侧简的左侧打结,左侧富余的绳套在下一簿籍的第一枚简上。从视觉上看,除了第一份簿籍,后四份簿籍的首简均存有四个绳环。其余编绳册书也是这种编联方式,简册编联完成后若需添加新简,或与其他简册进行编联,只需与下一份册书首简相连,在册书背面打结,进而存档保存或形成新的文书继续运行。
2 简牍档案的收卷方式与再整理
2.1 收卷方式。一般认为简牍档案需要立卷归档。陈梦家通过武威汉简实物探讨收卷方式,指出收卷一如卷帘式或卷画式,以最后一简为中轴,有字一面在内,背在外,卷完后首简在最外层的头上,此为由后向前以此卷起;还有以第一简为轴,由前向后收卷的方式。[11]然出土编绳册书其编联方式更能直观地再现简牍文书结构和收卷方式。这15份编绳册书中同时编联单行简和双行简这两种简牍形制的有8份册书。从图版观察,册书排列顺序均是单行简在前,双行简在后。悬泉汉简中的《建昭三年付悬泉厩穬麦簿》(Ⅱ90DXT0216②:43-48)共由6枚简组成,其中5枚单行简在前,最后一枚两行简结尾,两道编绳,由右至左编联至两行简的左侧打结。《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Ⅰ90DXT0208②:1-10)共计10枚简,前9枚简为单行札,最后一枚简是两行简,两道编绳,亦是由右至左编联至两行简左侧处打结。此种册书结构正是侯旭东所言的簿籍类文书,单行简记录的簿书在前,较为正式的两行简在后说明文书呈送事项及目的。对于简牍档案的收卷方式主要依靠文书责任人的署名来判断。上举编绳册书的末简是呈送文书,末简及其简背都有文书责任人的署名,如《建昭三年付悬泉厩穬麦簿》末简正面“建昭三年六月丙戌朔丁未,渊泉守长长、守丞舜移悬泉置:遣吏、御持传马送迎使者诸国客,廩如牒。今写券墨,移书到,顷令吏受簿入七月,报。毋令缪,如律令。”末简背“\掾延年、啬夫竟”。该文书由掾延年或啬夫竟起草,渊泉县发文悬泉置并告知其派遣的吏与御带领传马送迎使者时已经提供了相应的廩粮,要求计入悬泉置的廩粮出入簿书。[12]末简的呈送文书是对呈报事项及簿书内容有所总结,而简牍档案的收卷应从首简开始自右向左卷入,使得最末简出现在简册的最外面。当自左向右展开,简牍档案的文书内容和文书责任人等相关信息会被首先看到,以便于迅速查找和了解档案文书的内容和性质。是否存在自左向右的收卷方式?或许同样存在,但本文以出土编绳册书为主要对象考察简牍档案可能呈现的收卷方式,其他收卷方式涉及的无编绳册书故不在讨论范围。
2.2 简牍档案的再整理。简牍文书在结束运行程序已立卷归档后需要将文书档案复合收纳按照“以类相从”或“以事相从”的原则进行再整理。出土的编绳册书对探讨文书档案复合收纳这一问题提供很好的例证。上引《永元器物簿》(128.1)共计77枚,包含五份独立的册书大约分四次连缀而成。五个簿籍所含内容从右至左依次是:永元五年六月官兵釜磑月言簿、永元五年七月见官兵釜磑月言簿、永元六年七月见官兵釜磑月言簿、永元七年正月尽三月见官兵釜磑四时簿、永元七年四月尽六月见官兵釜磑四时簿。仔细发现这五份簿籍的编联按时间排列:永元五年六月、永元五年七月、永元六年七月、永元七年正月尽三月、永元七年四月尽六月;其中时间承接上有空当,从“永元五年七月”至“永元六年七月”中间应缺少11个月份的月言簿,可见此份器物簿时间跨度大且内容残缺不全。那么机构是出于何种目的将毫无规律可言的文书进行编联?从档案保存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似乎可以得到合理的答案。五份内容相对独立的文书当不再运行时,以存档为动机对现存的简牍档案按时间顺序合并同类事项。出于档案保管的目的,将性质相类的器物簿汇编成册,呈现出文书档案保存时的状态。另悬泉汉简《甘露元年传车折伤册》体现了简牍档案再整理过程中遵循“以事相从”的原则。《甘露元年传车折伤册》(Ⅱ90DXT0113④:54-61)共计8枚简,由2份册书编联而成。每份册书均为3枚札和一枚两行组成。观察图版,两份册书笔迹不同,应出自两位书手之手;又每份册书的前三枚札内容相同,后一枚两行简略有出入。列出相关简文进一步分析,第一份册书最后一简Ⅱ90DXT0113④:57:“甘露元年五月乙丑朔癸未,县泉置丞敢言之,谨移传车三乘送客折伤蒙不可用,唯廷关书府请易谒报敢言之。(A)之言,守啬夫富昌、佐开充世。”(B)第二份册书最后一简Ⅱ90DXT0113④:61:“甘露元年闰月乙未朔甲寅,县泉置丞敢言之,谨移传舍假佐敢言之,通持折伤传车三乘蓋四,唯廷关书府请易敢言之。”[13]这两枚两行简记录同一件事,悬泉置在接待使者所用的传车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悬泉置将此种情况上报效谷县请求县廷上书太守府替换折伤的传车。既然记录同一件事为何会分别编为两个册书,细思之,恐怕是因为文书笔迹较为潦草且文书责任人置丞处署名空缺以及后一份册书最后一简上“敢言之”为后来涂画的印迹,种种迹象表明两份册书是文书发出之前的底本主要用于本地存档。两份文书记录同一事务,故编联在一起。在对单个文书档案进行复合收纳之际,可以采用如同《永元器物簿》那样的“以类相从”的方式,即将同一类别的文书档案归为一组予以收纳;也可以如《甘露元年传车折伤册》这般遵循“以事相从”的原则,将同一事物文书档案整合在一起。上述情形皆充分彰显出,在对简牍档案进行存档操作之时,曾进行过再次整理并加以编联。编联的过程使得简牍档案更加有序,便于检索与使用。通过“以类相从”和“以事相从”的方法,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更为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简牍档案,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3 楬在简牍档案存档中的使用
3.1 楬的编联。楬,简牍时代用于标识文书和物品的标牌,是谓“物有标榜,皆谓之‘楬’”。[14]楬主要分为两种形制,即穿孔形和刻槽形。穿孔形楬,一般在楬首处钻孔,有单孔、二孔和四孔之分,以单孔居多。刻槽形楬,在楬的一端左右两边修有契口,呈“>”“<”状,便于固定绳索。据不完全统计,残有编绳的楬共计15枚,其中穿孔形楬8枚、单孔,刻槽形楬7枚。这15枚带有编绳的楬全是用麻绳系连在楬首处,而这两种形制的楬在编联上有细微差别,穿孔形楬存有两种编联方式,其一,编绳一端穿过钻孔,在楬的正面或背面处打结,使绳结留在楬的其中一面,绳结处无多余编绳;其二,编绳一端穿过钻孔并与另一端系连、扎紧进而打结。刻槽形楬的编联较为简单,用绳索卡在契口处再打结。对于楬以何种方式捆扎在物品或文书上,学界众说纷纭。汪桂海指出楬是系结于文书案卷上且垂于案卷之外,其不与书简编联;同时认为楬当系在卷末,这样楬外垂,醒目便于检索。[15]张显成则认为楬是一种起标识作用的简牍,一般用于两个范围:一是言实物品的名称、数量并系于该物品上。二是系于或搁放于已归档的文书档案上,上书该类文书档案的类别或名称。[16]无论穿孔形楬和刻槽形楬是系结悬吊还是捆绑在简牍档案文书中,皆起到标识档案文书便于查阅的作用。
3.2 楬的使用。楬,是作为标识的简牍,以其功能使用特点分为实物楬和文书楬。实物楬用来标记物品的名称及数量等信息,然后系于该物品上。如居延新简EPT5:63载:“▓甲渠鄣六石具弩一,完。”[17]此楬标识物品拥有者甲渠鄣所有六石具弩一兵器及完损情况。文书楬主要书写简牍文书存档案卷的类别、名称和标题。从文书运行的程序来看,文书楬当产生于存档环节,是相关人员出于档案管理便利的目的,对相关存档档案所做的标识。西北地区出土大量的楬。其中《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EPF22:1-36)册是一份完整的民事诉讼案件的原始档案,由35枚木简构成的三份爰书和1枚木楬组成。木楬上书“▓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用以概括此份档案的主体内容。该楬在楬首处存有一单孔,应同其他带有编绳的穿孔形楬一样系结于文书档案上。还有的楬双面书写相同文字,如居延汉简8·1AB:“▓阳朔二年正月尽十二月吏病及视事书卷”[18];84·20AB:“▓建始二年正月以来尽十二月吏除及遣”[19]等。这些专门记载全年官吏卒病及视事和官吏任命及调遣之文书类别的楬,以事类命名,双面书写,方便查阅。除了这种年度档案标题,楬还更多的应用于季度档案中。EPT9·5AB:“▓绥和元年十月尽十二月四时簿”[20];217·2A:“▓阳朔二年四月尽六月四时簿”[21]等。以上所列之楬无疑在档案管理层面中起着分类管理、存档整理和便于检索之功用。
4 结语
借助编绳犹存的简册实物可以看出,西北地区通常就地取材以麻绳为主要编联文书档案的常用材料。简牍档案的编联以两道编绳为主,编绳置于1/3和2/3处,将简二道三分。编绳方向由右至左,从最右侧简右侧对折开始,逐一向左侧上下交错,至最左侧简左侧打绳结且常预留编绳以便补入新简或与其他册书相连。简牍文书结束运行后需要立卷存档,编绳简册反映出的收卷方式为自右向左卷入,使得最末简出现在简册的最外面。最后,在存档之际需要按照“以类相从”或“以事相从”的原则对简牍文书档案进行再整理。楬产生于存档环节,系于文书档案之上,起到标识档案文书便于查阅的作用。
关注我们
作者/刘多
《档案管理》2025年1期
档
案
管
理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