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体现了档案工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从国际档案大会(ICA)阿布扎比大会的议题设置和具体会议内容来看,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主要聚焦于档案工作如何助力和平世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社会治理、公共环境保护、公共信任建构、公共记忆留存六个方面。ICA阿布扎比大会体现了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国际动向,为管窥国内外档案学术研究的差异和档案工作实践的进展提供了参照。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从推进理念变革、深化知识创新、强化技术融入、注重国际传播四个方面借鉴ICA阿布扎比大会的有益做法,能为档案赋能公共治理的思路拓展和路径变革提供借鉴,也是拓展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国际动向与中国借鉴
——基于ICA阿布扎比大会主题的分析
1 引言
公共治理是公共权力部门整合全社会力量管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1]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利益整合与利益分配功能。档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仅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而且也已广泛参与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层面,[2]成为推动公共治理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体现了档案工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已经引起国内档案学者广泛关注,如从档案文化建设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角度,探讨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从完善档案解密政策法规和协同机制的角度,分析档案工作赋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3]、从档案助力国际话语传播和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角度,论述档案赋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4]、从优化档案开发和利用服务的角度,分析档案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功能定位和优化策略等。[5]从国外档案界来看,2024年英国和爱尔兰档案文件协会以“气候与危机:共同应对”为年会主题,探讨档案工作如何更好地赋能环境治理[6];2023年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以“共同努力/向共同努力”为年会主题,讨论了档案部门与外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档案资源转型成为公共资源的实践方案。[7]
从国际档案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chives,ICA)主题来看,2023年10月,第十九届国际档案大会——ICA阿布扎比大会在阿联酋召开,与会的档案学者和档案管理人员充分展示了各国档案工作实践经验和现有成就,反映出当前国际档案事业的整体发展动向,[8]这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研究带来了诸多启示。
2 ICA阿布扎比大会会议主题梳理
2023年10月9日至13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的第十九届国际档案大会,以“丰富知识社会”为主题,肯定了档案作为原始记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提出档案是我们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会下设“和平与宽容”“新兴技术:电子文件、电子解决方案”“可持续知识、可持续地球:档案、文件与气候变化”“信任与证据”“提供利用与记忆”5个子主题,每个子主题包含8至11个相关议题。除开办主题有关会议外,大会通过联合实验室、快闪、小组研讨、海报展示等环节,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档案学者及工作人员传递大会理念,共同探讨新发现、探索新想法。
大会有关档案及档案馆工作在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如档案赋能社会记忆建设、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助力绿色地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观点,为全球档案事业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给我国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新形态。大会分主题、相关议题及有关会议名称如表1所示。
3 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国际动向
从ICA阿布扎比大会的议题设置和具体会议内容来看,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主要聚焦于档案工作如何助力和平世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社会治理、公共环境保护、公共信任建构、公共记忆留存六个方面。
3.1 档案工作与和平世界构建。从全球范围来看,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正在对和平与安全形成严重冲击,也引起了国际档案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ICA阿布扎比大会专门设置了“和平与宽容”的分主题,认为“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档案都是和平与宽容的支柱之一”。
该方面议题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其一,提出“档案外交”概念,认为档案工作在处理国家间关系、获取共同档案遗产和促进世界和平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二,探讨档案在记录战争、保护人权、促进和解对话方面的工具价值,并将其视为建立尊重人权的社会文化的重要支撑;其三,分析武装冲突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负面影响,以及战争时期如何利用档案反击错误信息并呈现战争真相;其四,检视《关于国家对国家财产、档案和债务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对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等导致的档案流失和档案回归问题的实际约束力,并从档案索赔、档案共享、离散档案数字回归等方面探讨档案回归的可能途径。
3.2 档案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档案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共识。
参会人员围绕档案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该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其一,介绍各国档案机构在保护土著文化、濒危语音、古村落、地方文化等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经验,特别是档案机构应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实践和新做法;其二,探讨档案机构如何在现有的国际法、宣言、议定书、标准和框架内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尤为关注具有档案属性的文化遗产的非殖民化、遣返、访问和安置问题;其三,从文化空间构建、民族文化传承、数字人文赋能、跨机构协作等角度探索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开发与传承的新方案。此外,如何在信息技术不断迭代、档案机构经费投入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保持数字遗产、数字记录的可持续性,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
3.3 档案工作与数字社会治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基于此,与会学者围绕档案工作如何适应和赋能数字社会治理展开了热烈探讨,该方面议题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其一,探索档案工作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开源技术和软件、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思维,重塑档案业务流程,推进档案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其二,讨论档案工作在应用新兴技术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保护、数字记录保存等技术风险,并从绿色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其三,提出可持续档案知识和可持续文件管理的理念,以应对技术过时导致的文档管理风险,确保数字记录的内容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其四,探讨数字人文视角下档案资源开发、档案内容呈现、档案遗产活化保护以及档案学科发展研究的新思路,促进档案工作与数字社会语境下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其五,认为人工智能在提升档案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隐私风险和技术伦理问题,需要基于治理理论重塑适用于数字时代的档案工作伦理。
3.4 档案工作与公共环境保护。“可持续知识、可持续地球:档案、文件与气候变化”是ICA阿布扎比大会的五个分主题之一,也是国际档案大会首次设置专门议题从公共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档案工作的价值与使命。
该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其一,研讨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恶劣天气事件以及不利的经济影响对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要求制定以气候变化为重要参考的档案遗产保护计划;其二,提出档案工作与气候变化交互影响的观点,认为档案在记录气候变化、提供气候变化防范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需要在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重新思考档案工作的长远目标,为减轻和扭转气候变化影响的全球努力做出贡献;其三,讨论档案工作的绿色发展和节能减排问题,介绍了阿联酋、肯尼亚、津巴布韦、瑞典和瑞士等国档案工作应对生态环境变化方面的发展规划。
3.5 档案工作与公共信任维护。“信任与证据”的分主题体现了档案和档案工作在记录历史、呈现事实和建构信任方面的独特价值。
基于档案工作建构社会信任文化、强化公共信任机制方面的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直面数字时代信任风险,提出“档案信任”理论,要求通过发掘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确保档案记录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度方面的应用潜力,维护档案和档案机构提供真实信息和可信证据方面的公信力;其二,分析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对保存数字记录、维护档案完整性和提供档案公共服务的影响,建议在构建可信任、可访问、可集成、可重用的元数据管理方案的基础上,以易于发现、获取和重复使用的形式向社会提供可信赖的档案信息;其三,提出档案馆藏中包含的证据具有深远的代际价值,而档案的证据价值不断受到技术过时、行政疏忽、故意破坏、冲突、抢劫和非法贩运等的威胁,必须保持将过去记录的记忆忠实地传递到未来的能力。
3.6 档案工作与公共记忆构建。档案与记忆相伴相生,如影随形。基于档案的记忆属性,探讨档案和档案工作记录、构建和呈现国家记忆、社会记忆、城市记忆、集体记忆、社区记忆以及文化记忆、历史记忆方面的价值与方式是本次大会的热点议题。该方面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提出档案不是沉默或被动的记忆,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并被置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语境、历史传统、社会需求下给予不同的解读和重构;其二,分享档案工作在保存和建构数字记忆方面的新进展,注重利用数字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展档案数据的系统化收集、数字化开发以及档案内容的故事化表达、情感化引导;其三,从法条主义、人道主义等视角分析了记忆权与遗忘权的权利悖论,主张档案机构既有维护公共记忆的历史责任,也有尊重个人信息“被遗忘权”的伦理要求。
4 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中国借鉴
ICA阿布扎比大会体现了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国际动向,为管窥国内外档案学术研究的差异和档案工作实践的进展提供了参照。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可以从推进理念变革、深化知识创新、强化技术融入、注重国际传播四个方面借鉴ICA阿布扎比大会的有益做法,以拓宽档案赋能公共治理的思路,拓展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
4.1 推进理念变革,突出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人文导向。由于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复合属性,档案工作的“国家主体性和社会公共性”或“国家面向和社会面向”问题,常被作为档案工作取向的前置问题加以讨论:“尽管国家的建立将档案文化的功能与指向进行了限制,但随着公众主体意识的加强,档案文化的这种社会本源性逐渐复苏”。[10]目前,“国家面向”还是我国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基本取向,如2024年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提出“要把主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总结经验,拓宽思路,通过查考相关档案史料、编辑专题档案摘编、报送档案编研报告等方式及时提供档案资讯和参考建议,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11]ICA阿布扎比大会的相关议题则体现出了较为显著的“社会面向”和人文关怀,如档案管理对和平与治愈的贡献、创伤知情档案、档案的非殖民化、档案与气候变化、档案中的记忆权与遗忘权等,为基于人文视角思考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具体来讲,可以从个人层面的信息权维护和公平对待、群体层面的记忆留存和情感联系、社会层面的冲突和解、环境治理等方面,增进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面向转变。
4.2 深化知识创新,拓展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理论视野。档案工作在集体记忆留存、社会认同建构、大众情感沟通、公平正义维护等公共治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中国实践,对档案工作在公共治理中的价值功能、样态表现和发展趋向进行知识提取与理论阐释,是档案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建构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国内学者通过理论引介的方式将“档案认同”“档案正义”“档案情感”“社群档案”等国外学术观点充实到国内档案理论体系,为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此次ICA阿布扎比大会提出的“档案外交”“档案信任”“可持续档案知识”等具有良好理论延展性的观点,为深化档案知识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从现有知识创新成果看,国内学者主要是在“档案赋能”的理论框架下阐释档案工作服务基层(社区)治理[12]、助力高质量党建[13]、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14]和韧性城市建设[15]等的机制与路径,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还缺乏明确的场景指向性和必要的理论内涵。因此,亟须以建构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自觉,深化档案知识创新,从理论层面凝练和表述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
4.3 强化技术融入,推动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成效跃升。ICA阿布扎比大会在“新兴技术:电子文件、电子解决方案”分主题下设置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数据与公共利益、“元宇宙”的影响、开源技术和软件、技术和技术变革管理、数字保存、数字人文和其他前沿领域等多个会议议题,体现了对新兴技术的重视和期待。来自法国、瑞士、芬兰、埃及等国家的档案工作人员分享了其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管理政务文件、处理历史文献方面的经验做法,展现了技术加持下档案工作的新图景。
对此,一方面应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的场景和方式,实现传统档案工作模式的变革,进而提升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应秉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观点,在应用新兴技术提升档案工作效率的同时,更加强调档案工作的社会面向和人文情怀,更好地彰显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社会效益。
4.4 注重国际传播,分享档案工作赋能公共治理的中国经验。“推进档案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往中国在全球档案治理方面存在参与层次不深、对外传播不够等问题,[16]与建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ICA阿布扎比大会上,中国的主题报告或海报展示有20多场,涉及社交媒体信息保护、数字人文高等教育、档案众包、数字资源组织、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等内容,较为充分地展现了中国档案工作的新成就和新进展,提升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全球参与度和国际影响力。响应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更为深入全面地参与全球档案治理,深化档案对外交流合作。
作者/常大伟,郑常乐,汪巧红,朱兰兰
《档案管理》2025年1期
杂志社编辑部
杂志社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