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qiu
# 摘 要 #
[目的/意义]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求该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的发展方向。[方法/过程]通过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与差异性分析,即可了解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方向性对策。[结果/结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有知识共享能力不足、跨界知识共享较少、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知识共享主动性不强、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欠缺。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强化课程思政、拓宽知识共享平台、认同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善知识共享环境、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勾画该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的发展方向。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的现状、问题与方向
1
引言
2024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形成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生产力形态,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重要驱动力。在知识共享的环境下,知识创新更容易发生,因为创新往往来源于对既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应用。知识共享拓宽了创新的视野和基础,而知识创新则直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方法和理念支持。硕士研究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生力军。鉴于此,我们探析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的知识共享现状、识别其中的问题并构建化解策略,对于促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跃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研究生知识共享进行了探索,相关研究可归纳为3个方面:
(1)研究生知识共享的现状。学者们探讨了研究生知识共享的意愿、行为、途径、认知和空间范围等,认为研究生知识共享的意愿趋于中性、共享的行为频率较低,共享途径偏向于简单的信息交流,共享的认知不足,共享的空间范围较为狭窄[1-2]。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对知识共享表现出更高的感知态度[3]。杨文绮发现武汉大学研究生知识共享的态度十分积极,共享知识的来源主要是互联网知识,共享知识的类型多是与学科相关的资源[4]。还有学者从跨学科的角度调查研究生知识共享的现状[5]。
(2)研究生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影响研究生知识共享的因素展开了研究,可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定量混合研究,且大多以研究生科研团队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生和研究生非正式团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研究认为,影响因素有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知识特性、知识的权力观、利他主义、预期报酬、团队氛围、导师风格、面子导向、知识共享平台、平台政策、文化差异等[6-18]。
(3)促进研究生知识共享的对策。由于隐性知识具备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姜珍珍、纪燕提出了利用可视化工具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搭建隐性知识共享平台、营造良好的共享文化[19-20]。Blankenship S S提出改变对研究生的激励方式,有望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21]。石淼认为,加强研究生知识共享一方面要从促进因素入手,引导研究生树立积极的知识价值观,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要从保障因素入手,平衡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抑制知识共享的负效应[1]。
综上,学者们对研究生知识共享的现状、影响因素和促进对策做了一些探讨,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明确以硕士生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②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对研究生知识共享的研究并不多,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生以及硕士生知识共享的研究也比较缺乏。鉴于此,本文的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
中秋·花好月圆
2
研究设计与数据采样
2.1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基于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理论、拉斯韦尔的5W模型理论和已有研究文献进行设计,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知识共享的现状和影响因素。问卷题目类型由选择题、量表题和开放性问题构成。经专家咨询并对问卷预调研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
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024年1月17日至3月4日,通过问卷星、微信、QQ、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向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硕士生正式发放问卷,主要调查了郑州大学、湘潭大学、河北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湖北大学、扬州大学、上海大学、吉林大学、南昌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生。共回收问卷622份,剔除作答时间较短以及作答存在明显规律的问卷92份,得到有效问卷530份,有效回收率85.2%。其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值为0.882,各变量的Cronbach α系数值均大于0.7,总量表的KMO值为0.871,表明本研究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3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学术型硕士生与专业型硕士生的比例、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硕士生的比例,研一、研二、研三硕士生的比例,各专业硕士生的比例,可参见表1。
Mid-Autumn
Festival
3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现状
笔者运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M)与标准差(S)。鉴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群体在性别、培养类型、高校类型、年级和专业上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些属性是否影响其知识共享态度、共享动机、共享能力、共享对象、共享内容、共享效果、知识流动情况、知识产权意识以及知识共享障碍,我们还对数据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对于选择题,采用交叉表卡方检验探究以上属性对知识共享相关变量的影响。对于量表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性别、培养类型、高校类型对知识共享相关变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年级和专业对知识共享相关变量的影响,并且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显著差异时进行LSD事后检验,从而全面了解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3.1知识共享态度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
在考察知识共享态度的量表中,前两个问题主要聚焦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对知识共享的认知情况,后两题则侧重于评估他们的知识共享意愿。整体而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硕士生展现出了较高的知识共享认知和意愿。(参见表2)
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培养类型、高校类型、年级和专业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的知识共享态度无显著影响,而性别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的知识共享态度的第二个题项有显著影响,M女生=4.34>M男生=4.16,这表明女生更加认同知识共享对团队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2知识共享动机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最强烈的知识共享动机是内在的满足感,即分享知识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M=4.15),其次是提升个人技能水平(M=4.07)。获得物质或经济上的利益这一动机的平均值最低(M=3.52),但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分别有35.3%和15.3%的该学科硕士生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
不同性别、培养类型和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的知识共享动机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同高校类型和年级的该学科硕士生在某一特定动机上显现出了差异。“分享我的知识去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让我感到愉悦和有成就感”这一动机在不同高校类型的硕士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42<0.05),双一流高校的硕士生在这一动机上的强度更高,M双一流高校=4.26>M普通高校=4.13。
不同年级硕士生在“分享我的知识能够获得物质或经济上的利益”(P=0.003<0.05)这一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随后的LSD事后检验结果显示,这一差异存在于研一与研二的硕士生之间,相比之下研一的硕士生更看重知识共享带来的物质或经济奖励(M研一=3.67>M研二=3.35)。
3.3知识共享能力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
关于知识共享能力,“我总是能够使用适当的媒介和工具进行知识传递”平均值最高(M=3.72),显示该学科硕士生在这方面普遍表现较好;其次是“我善于将所接收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中”(M=3.71)。相比之下,比较靠后的是“我总是能够充分理解发送者所传递的知识并进行批判性思考(M=3.57)”和“我总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表清晰表达相关知识(M=3.57)”,说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的知识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相对比较欠缺。
不同高校类型和专业的硕士生知识共享能力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而其他分组变量的该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能力有些许不同。性别对“我总是能够充分理解发送者所传递的知识并进行批判性思考”(P=0.015<0.05)和“我善于将所接收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中”(P=0.025<0.05)有显著影响,相比之下男生在这两项能力上比女生强。
不同培养类型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在“我总是能够充分理解发送者所传递的知识并进行批判性思考”(P=0.043<0.05)上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型硕士生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得更好(M专业型硕士生=3.62>M学硕型硕士生=3.45)。
不同年级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在“我总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表清晰表达相关知识”(P=0.004<0.05)和“我善于将所接收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中”(P=0.009<0.05)上存在显著差异,LSD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研三硕士生要显著强于研二和研一的硕士生,M研三>M研二>M研一。
3.4知识共享对象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
在经常知识共享的对象中,亲友(含室友)占比最高,达到了79.6%,显示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在知识共享时更倾向于与亲密关系的人进行交流;团队成员紧随其后,占比74.3%;老师(含导师)占比66.8%,显示出该学科硕士生在学术和求知方面重视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同一学院同一学科的学生占比59.6%,说明该学科硕士生在知识共享时比较注重同院校同学科的同学;而网友、同一学校其他学科的学生、其他学校同一学科的学生、其他学校其他学科的学生以及其他共享对象占比较低,说明信息管理学科硕士生跨学科、跨院校的共享对象不多。此外,交叉表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性别(P=0.445>0.05)、培养类型(P=0.370>0.05)、高校类型(P=0.290>0.05)、年级(P=0.832>0.05)和专业(P=0.907>0.05)的硕士生经常共享知识的对象无显著差异。
3.5知识共享渠道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
在各种共享渠道中,社交软件(微信、微博、知乎、QQ等)以高达93.0%的占比成为最受青睐的共享渠道;其次是私下面对面交谈,占比达到78.9%;课堂讨论和学术会议平台分别占比49.4%和25.7%,电话通信占比为27.5%,表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在知识共享时更倾向于非正式的、灵活的交流方式,这可能与社交软件盛行有关。此外,还有0.8%的硕士生选择了“其他”类别的共享渠道,包括图书馆网站、组会。
通过交叉表卡方检验可得,性别(P=0.555>0.05)、培养类型(P=0.627>0.05)、高校类型(P=0.342>0.05)、年级(P=0.683>0.05)和专业(P=0.974>0.05)对硕士生通常使用的知识共享渠道均不存在显著影响。
3.6知识共享内容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
就知识共享内容而言,本专业知识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有90.9%的该学科硕士生经常共享的内容包含本学科专业知识,其次是实践经验类知识、娱乐资讯知识、健康养生类知识,分别占比67.9%、59.2%和41.1%。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虽然也被共享,但是占比不高。值得注意的是仅有27.9%的硕士生表示经常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知识,这表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在知识共享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
经卡方检验可得,培养类型(P=0.939>0.05)、高校类型(P=0.158>0.05)年级(P=0.778>0.05)和专业(P=0.766>0.05)对知识共享内容均无显著影响。性别(P=0.003<0.05)对知识共享的内容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女生对娱乐资讯类信息的共享显著多于男生。
3.7知识流向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
本量表的前五个题项主要考察知识发送情况,后五个题项则反映知识吸收情况(参见表3)。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除了与亲友倾向于分享知识外,与老师、网友、同一学科同学以及其他学科同学都倾向于请教知识。此外,知识吸收维度的均值(M=3.44)略高于知识发送维度的均值(M=3.31),说明该学科硕士生在知识共享时更倾向于吸收知识。然而,尽管知识吸收的均值略高于知识发送的均值,但是两者均值都不大,说明该学科硕士生主动分享知识和主动吸收知识的积极性并不是非常强烈,仍存在提升空间。
培养类型、高校类型和专业对该学科硕士生的知识流向均无显著影响。性别对该学科硕士生知识流向有显著影响,男生比女生在知识分享上表现得更为活跃(M男生=3.47>M女生=3.26)。不同年级的硕士生在知识发送上存在显著差异。LSD事后检验显示,这种差异存在于研二和研三的硕士生之间,研三硕士生在知识发送上更为活跃(M研三=3.43>M研二=3.22)。
3.8知识共享效果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近九成硕士生认为:通过知识共享,他们的知识储备变得更加丰富;2/3的硕士生感觉到他们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六成硕士生表示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相比之下,知识共享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则没那么强烈。此外,卡方检验表明,不同性别(P=0.378>0.05)、培养类型(P=0.765>0.05)、高校类型(P=0.903>0.05)、年级(P=0.993>0.05)和专业(P=0.994>0.05)的硕士生对知识共享效果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
3.9知识产权保护描述性与差异性分析
在“知识共享时是否考虑过知识产权”这一问题上,半数硕士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说明该学科硕士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有待提升。不同性别(P=0.121>0.05)、培养类型(P=0.230>0.05)、高校类型(P=0.455>0.05)、年级(P=0.232>0.05)和专业(P=0.332>0.05)的硕士生在知识产权意识上无显著差异。
4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
4.1知识共享能力不足
批判性思维是聚焦于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反省和合理的思维[22]。在知识共享层面,批判性思维是实现知识全面获取、深入理解以及有效内化、迁移和升华的关键手段。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在选项“我总是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表表达相关知识”和“我总是能够充分理解发送者所传递的知识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上的平均值不高,将近一半的硕士生认为自己这两项能力一般或不足。可见,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的知识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
4.2跨界知识共享较少
同一学校其他学科的学生、其他学校同一学科的学生以及其他学校其他学科的硕士生知识共享的占比分别为15.1%、15.1%、10.8%,这反映出该学科硕士生跨学科、跨院校的交流较少。在当前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更名后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特别需要面向新文科,强化新文科的属性,强化与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23]。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硕士生不仅要加强与同一学科硕士生的交流,更应该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硕士生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尽管1/3的硕士生表示他们经常共享的内容包括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在知识共享的对象上跨学科的交流仍然显得较为匮乏。
4.3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中国特色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24]。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许多研究热点都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例如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数字化、红色档案管理与红色基因传承、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等。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理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然而,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经常共享的知识内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很低(27.9%),可见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硕士生的文化认同感不强,并未充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4.4知识共享主动性不强
在知识共享的态度上,“愿意主动与他人分享我所知道的知识和经验”和“愿意接受他人分享的知识和观点并从中学习”的均值分别为4.06和4.26,显示出较高的知识共享意愿。然而,在知识共享的行为选择上,“知识发送”和“知识吸收”的均值分别为3.31和3.44,说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共享知识时的主动性不够强烈。
4.5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欠缺
作品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它们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如果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任意上传、复制、转载、修改他人作品或将其用于商业目的,必将损害创作者的利益,严重影响其创作积极性。一半以上的硕士生表示自己在知识共享时没有考虑到知识产权的问题,这反映出该学科硕士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欠缺。
5
提升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水平的策略
5.1 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航标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有助于推动原创性成果的产生。硕士生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和科研经验,激发同学、同行或相关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这种开放的共享模式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从而加速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可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扩散。通过共享平台,硕士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其他科研人员,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提高整个科研团队的水平和效率。同时,硕士生知识共享也可以促进知识从高校、研究机构向企业、社会的转移和扩散,推动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参与知识共享活动,硕士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可见,信息资源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知识共享的航标,才能为硕士生的知识共享活动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
5.2大力开展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在于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育人功能贯穿于课程的时空范围,形成课程育人合力,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5]。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
(1)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任课老师可以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日常教学,在课前的问题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硕士生自主探索,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课中通过讨论法、辩论法、案例教学法增加硕士生的参与度,增强硕士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同学点评,引导硕士生养成敢于质疑,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任课老师可以引导硕士生对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反思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自身隐性知识的特征,进而转化为可以清晰表达的知识。
(2)引领建立文化自信。任课老师可在教学中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引导硕士生思考优秀传统文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关系,培养硕士生的人文精神;鼓励该学科硕士生将传统文化研究与学科研究相结合,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其现代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产生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交流与共享。
(3)引导树立正确的竞合观念。正确的竞合观念强调在竞争中寻求合作,通过合作来增强竞争力。然而该学科一些硕士生认为同辈竞争影响知识共享,分享知识会损害自身竞争优势,这导致该学科硕士生虽有知识共享的意愿,但在知识共享中缺乏主动性。因此,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硕士生正确地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使其意识到竞争与合作并非对立关系。竞争可以激发个体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心,推动其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而合作则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4)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许多硕士生是跨考生,跨专业背景导致他们认为自身知识基础不好,从而缺乏知识共享的信心。因此,任课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肯定跨专业硕士生的独特优势,鼓励跨专业硕士生把原有知识与课程内容建立联系并进行分享,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5.3拓宽知识共享平台
(1)高校应致力于优化课程设置。在公修课程中,可以积极安排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一起上课。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为硕士生提供宝贵的跨学科交流机会。
(2)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每年暑期承办的学术讲座“方法的夏天”,均通过学术志平台进行现场直播。这一举措不仅为硕士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还让他们在观看直播的同时,得以在评论区进行实时互动,共同探讨学术话题。这种学术讲座直播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学术交流的渠道,也激发了硕士生们的学术热情,值得其他学校积极效仿与推广。
(3)利用社交媒体建立知识交流群。一方面,同一学校可以积极构建知识交流群,为校内学生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知识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学术见解、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校也可以建立学科交流群,通过这一平台,不同学校的硕士生可以围绕学科热点、前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此外,可以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维护群内秩序,及时处理不良信息,为硕士生之间的知识共享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
(4)组织跨学科学术会议。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所属相关学会、协会或其他学术组织,应加强与其他相近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通过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会议,为该学科的硕士生提供与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硕士生深入交流的机会,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的共同进步。
5.4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
实践是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相关学院可以组织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通过实地体验让硕士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增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此外,相关学院可以联合图书馆、学生会、社团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经典诵读、非遗手工制作、古籍修复等,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提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上述活动可以增强硕士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5改善知识共享环境
(1)设置合理的激励制度。合适的激励制度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知识共享的能动性。一是物质上的激励,学校或学院可以对在学术会议、读书会等活动上积极分享知识的同学适当给予物质激励。二是精神上的激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是高层次的需要。对于经常分享知识的硕士生给予赞扬、设立为榜样人物,可以满足硕士生高层次的需要,促进硕士生分享知识。
(2)营造开放包容的共享氛围。学院和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开放包容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硕士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社会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不同观点的产生,激发公众的分享意愿,推动形成乐于分享的社会风尚。互联网平台要加强言论管理,引导用户以理性、客观、负责任的态度来发表言论。
(3)增强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信任。人际信任包括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提及信任时多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因此必须增强该学科硕士生和其他主体之间的信任。要去除情感信任的固化思想,引导硕士生关注其他主体的能力和作风。学校或学院可以组织多种活动,增加该学科硕士生了解其他硕士生的契机,避免该学科硕士生封闭在小圈子中。
5.6提升知识产权意识
应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硕士生中普及知识共享的理念,强调知识共享对于学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其知识产权意识。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知识产权的边界,使其了解哪些内容可以共享,哪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学院或学校还应要求硕士生在知识共享时遵守学术规范,合理引用他人的成果,并注明出处。这既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维护学术诚信的必要举措。
今夕是何年
不知天上宫阙
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作者/付立宏,黄金梦
《档案管理》2024年5期
《档案管理》杂志社编辑部
《档案管理》杂志社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