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业务研究|古艺今用:《赏延素心录》装裱思想对纸质档案保护的启示

文摘   2025-01-14 23:10   河南  

摘  要



      周二学根据其自身的书画装裱与收藏经验写成的《赏延素心录》蕴含着大量档案保护思想。通过对《赏延素心录》成书背景与价值的介绍,明确其对现代档案保护的借鉴意义。从书画装裱的实际操作过程入手,总结其在装裱原则、环境、技艺与用料以及护持方面的创新性见解和经验总结,提炼出周二学的书画装裱与保护思想,探索将其中的思想精髓应用到档案保护领域,尊重档案原貌、坚持防治相处、重视环境因素以及提升养护意识,为现代纸质档案保护提供启迪。


古艺今用:

《赏延素心录》装裱思想对纸质档案保护的启示


 1 引言



      纸质档案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然而,尽管现代纸质档案修复技术已经取得很大进步,纸质档案保护与修复工作仍面临着自然老化、生物损害、人为不当处理等诸多挑战,现代化的修复技术在材料、工艺和修复效果上仍然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历史档案,机械化、自动化的修复技术欠缺灵活性和适应性,缺少细节处理,存在过度修复损坏档案历史特征的风险。

      装裱是装饰、保存中国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又称为“装潢”“装池”“裱背”“潢治”等,始于东汉。装裱是先用纸托覆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等材料镶边,安装轴杆或版面,其技术关键在于对画心的保护,与纸质档案修裱技术的操作和理念有相似之处,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档案修复技术就是从书画的装潢修裱技术发展而来的。[1]因此,研究和借鉴古代装裱修复的传统技艺可以弥补现代纸质档案修复技术的不足,在档案保护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赏延素心录》是清代文人周二学结合自身经验写就的装裱技艺经典著作,在“法不违古,制匪翻新”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主张。[2]该书简要精到,列述了十个细则,记录了书画装裱过程中的揭洗、修补、覆背、托裱、糊法等装裱技法,装裱各个部位的用材以及展玩书画的形式和装具的选择等技巧,能够为现代纸质档案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经验。

      目前学界对《赏延素心录》的研究以三个方面为主,一是针对原文进行的点校、注释和考证[3];二是引用《赏延素心录》中记录的装裱技法来佐证论文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书画装裱艺术[5]、古书画的装裱与修复[7]、纸绢画的保养[8]等研究;三是系统研究《赏延素心录》,探讨清代文人审美理想影响下的书画装潢和保护形式,[9]验证其中装裱方法的可行性以为现代书画装裱提供借鉴[10][11]而对于系统阐述《赏延素心录》体现的书画修复思想,尤其是探讨《赏延素心录》记述的装裱思想为纸质档案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借鉴的研究还很少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入探究《赏延素心录》中关于书画保护的技法与思想,以期为纸质档案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借鉴。


 2 《赏延素心录》概述



      2.1 《赏延素心录》的成书背景

      2.1.1 周二学生平。周二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约康熙十五年至十八年(1676-1679)间生,乾隆六年至九年(1741-1744)间卒。[12]通过浙江地方志可以详见周二学的生平,《国朝杭郡诗辑》卷二十一记述:

      周二学,字幼闻,号药坡,又号晚菘。仁和诸生。有《渐于集》。晚菘从金长孺受文法,从翁萝轩、龚蘅圃受诗法。若龙泓、樊榭、寿门、槐塘、茨檐、珠渊诸老辈,皆素心密契,花酬月唱,有声于时。书法似文衡山,尤精鉴别,所蓄书画甚富。择其佳者,录为《一角编》两册,自比马远残山剩水,以未见元以上真迹为歉耳。又别为一书名《一粒粟》,大抵仿《云烟过眼》《江村销夏》之例。更著《延素赏心录》一卷,所载装潢之法甚详。[13]

      《国朝杭郡诗辑》由乾隆时期的举人吴颢写作,收录清初迄嘉庆初150余年间杭州一郡的诗作,与周二学处于同一时期,重点记录了杭州这一特定地区的历史人物作品,记述可信度高。从其论述中可见,周二学好工书画,曾师从金长孺学习文学,翁萝轩、龚蘅圃学习诗书,善与学者交游。工书,法文徵明;精赏鉴,好蓄书画,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书画鉴赏与收藏经验,为其写作《赏延素心录》打下了基础。

      2.1.2 政治与社会背景

      (1)政治因素驱动。古代封建时期,帝王个人的喜好是推动一项社会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清朝,统治者对书画的喜好更加强烈。尤其是周二学所处的康雍乾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统治者对各种艺术珍品有更大的兴趣和收集精力。[14]乾隆皇帝曾亲自参与书画作品的鉴定和题跋。在他执政期间,清宫收藏了大量珍贵书画,他曾下令编纂《石渠宝笈》,将所藏书画编成巨著。藏品的收集直接推动了书画装裱技艺的发展。

      (2)社会风气与市场。装裱技术的发展受到收藏风气的兴起和书画市场繁荣的影响。

      除了帝王对书画作品的收藏,民间也兴起了收藏之风。清代私人收藏家有吴其贞、安岐、梁清标等,吴其贞曾记述当时徽州地区书画收藏情形:“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县,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惜重值争而收入,时四方贷玩者,闻风奔至。”[15]可见在当时收藏书画已成为辨别个人雅俗的标尺,文人士大夫阶层纷纷参与到书画文物的购买与收藏活动中,掀起了一股书画收藏之风。

      装裱是依附于书画市场的行业。清代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物质条件丰富,由此产生了繁荣的书画市场。周二学是清代杭州人,正处于书画市场发达地区,附近地区涌现出一批书画交易书铺和书画装裱名手与店铺。吴其贞的《书画记》中记述康熙年间杭州城曾开设书画交易场所“程隐之书铺”,[16]钱泳的《履园丛话》中曾记载具有高超装裱技艺的手艺人:“装潢以本朝为第一,各省之中以苏工为第一………故秦长年、徐名扬、张子元、戴汇昌诸工,皆名噪一时。”[17]片段记载描绘了清代书画交易的缩影,体现出当时书画装裱技艺的发展与书画市场的繁荣,推动了书画装裱专业书籍的出现。

      2.2 《赏延素心录》的价值评价。《赏延素心录》与明代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被称为“中国古代书画装潢的姊妹篇”,两者是书画装裱理论的双璧,[18]可见其地位之高,从他人评价及其内容本身可以窥见该书的重要价值。

      与周二学同时之人对《赏延素心录》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彰显了该书在装裱界的地位。《赏延素心录》前言部分有周二学友人厉鹗、丁敬、王澍、陈撰四人所作的序言及周二学自序。四人对周二学的个人修养、该书的内容与形式做出了高度评价。厉鹗在序中将周二学对书画的鉴定和识别能力同元代书画鉴赏家柯九思相媲美,认为得到《赏延素心录》的人能够“悦生之一助云”,[19]从书画的鉴赏中寻求欢乐。丁敬则直接称赞该书为“精而不苛,简而有要,知彼周郎自当退避三舍也已”。[20]王澍称赞《赏延素心录》十则“一一精到,不可移易”。[21]陈撰称赞周二学“清真好古,诵鉴淹远。其于铭心之品,既性命以之”,[22]评价其论著“观其立论,开发渊深,如昔人创物,必造微而后已”。[23]四人序言部分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周二学的个人修养和装裱技艺,也对该书的内容、语言等方面做出了高度评价,将其作为装裱技艺的经典指南和书画保护、鉴赏参考的宝贵资源。

      从《赏延素心录》的内容来看,周二学不仅继承了前人提出的传统装裱理论,还提出了诸多有见地的主张。一方面,《赏延素心录》对各装裱技艺操作的介绍比前人的介绍更为具体细致,并且有所创新,特别是对书画作品的展示和保存工具画案、画匣的制作进行了详细阐述,提供了传统装潢和修复的具体操作方法,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具有深入见解;另一方面,《赏延素心录》中强调了装裱对于书画审美鉴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装裱艺术与书画艺术互为映衬,具有审美功能。在其细致论述和创新观点的基础上,可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对现代书画装裱和档案修复均具有借鉴意义。




 3 《赏延素心录》书画装裱与保护思想评述



      《赏延素心录》的前五则主要概述了装裱技法的实际操作,后五则对书画的收藏与保护做出了说明。本研究以书画装裱的实际操作为顺序对《赏延素心录》的十则内容重新编次,提取各步骤中的精髓操作,探讨其对现代档案保护的借鉴价值。

      3.1 装裱指引:减少干预,保持原貌。最小干预原则是书画文物修复的重要原则之一,[24]在古代书画的长期保存、收藏和供后人欣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出发点是保留文物原貌、尊重文物的历史痕迹,通过选择相容材料、谨慎使用技术手段、详尽记录修复过程实现这一目的。这一传统由来已久,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就其形制,拾其遗脱”,[25]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强调“补缀须得书画本身纸绢质料一同者”。[26]

      周二学在前人的基础上写作《赏延素心录》,也承袭了这一原则,同时更强调人的能动性。周二学在第一则中提出“倘幸购剧迹,兼获法装,即缣楮苏脱,宜斟酌修整,不可重背”。[27]他提到倘若有幸买到书画妙迹,兼得装裱高手对其进行了合乎定式的装裱,即使是画本绢纸已经苏脆脱落,也宜仔细考虑揭补修整,不可重新裱背,其中就蕴含了减少对书画的干预、保持书画原貌的思想,而周二学这一看法是在“装潢书画,好手难得”的基础上提出的,周二学十分强调一位技艺高超的装裱师的作用,更加体现人在整旧如旧过程中的能动性。

      3.2 装裱环境:注重装裱的时令要求。古人重视装裱的时节与气候,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在古代没有空气调节系统的情况下,季节变化带来的自然温湿度差异对装裱材料的稳定性和工艺过程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周二学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在第六则中进行论述。他提到“装潢,春和秋爽为佳候,忌黄梅、积雨、痴风、严寒”。[28]即认为一年四季,春季和秋季气候最为温和,温湿度适中,是进行装裱的最佳季节。装裱忌长久的阴雨天、大风天和严寒天。这一论述既方便装裱过程的实施,提升装裱的成功率;也减少极端气候对于装裱材料的损害,延长书画的保存寿命,体现了古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在今天能够人为控制温湿度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也仍具有借鉴意义。

      3.3 装裱技艺与用料:传承与总结装裱的工艺精髓

      3.3.1 糊的用料与制法。浆糊是装裱材料古人进行装裱黏合的主要媒介。古时对浆糊的要求有三:一是能够使黏合后的裱件柔软、平整、不变形;二是酸碱度适中;三是不易招致虫霉。[29]如张彦远添加乳香、蜡[30];高濂的“制糊法”需要添加明矾、花椒、楮树汁等[31];周嘉胄添加花椒、白矾等。[32]添加蜡等物质是为了使浆糊更加润滑,添加花椒、楮树汁、白矾的目的在于防虫防腐。

      周二学制作浆糊的方法添加物较少,仅仅加入面粉、白矾两种物质,使用中性酸碱度的“陈天水”,即秋天存下的雨水。[33]具体方法是将面粉撒入陈天水中沉淀、发酵、去酸味、晾干后加入白矾,继续加入陈天水打成面团并入锅煮熟,冷却后放入凉陈天水中,每日换水,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使淀粉分子分解成糊精,[34]提升柔韧性。使用时取出一团捶捣,捶捣过程中加入陈天水进行稀释,要求捣至浆糊匀薄状态。在不同的季节浆糊的制作保存时间也不同,夏天在装裱十天之前制作,春秋天一个月之前制作。周二学在前人的基础上,精简了用料,并使用较为洁净、酸碱度适中的陈天水进行制糊,体现了对装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3.3.2 揭洗的方法。揭洗是书画装裱的第一个环节,即去除书画上的污斑,为补缀、修裱做准备。在这一环节周二学采用分类思想,对书画上的污斑进行分类并分别提出去除方法。其中旧画上的污斑包括:积年白霉、屋漏黄迹和红黑霉点及油污。

      (1)去除积年白霉:“惟治积年霉白,揭去背纸,托一层白纸,平案用秋下陈天水湔洗”。[35]先揭去原来的背纸,托塔一层白纸,平放在案子上用储存的秋天雨水进行淋洗。

      (2)去除屋漏黄迹:“治屋漏黄迹,亦如前揭托,先用前水洒渗,次渍灯草盘结,依迹轻吸。迹既浮动,即斜竖案,再用前水淋漓递灌,并尘垢尽出”。[36]与去除白霉的步骤一致,首先揭去原背纸,托一层白纸,用雨水淋洗。淋洗过后用干燥、可吸水的灯芯草盘成结,吸取污垢。等污垢浮出后,将案子倾斜,用雨水灌洗,能够去尽污垢。

      (3)对于红黑霉点及油污,在当时的情况下,周二学坦言是无法去除的。[37]

      周二学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来去除书画上的各种污斑,同时在选材上仍旧利用较为纯净的陈天水,以避免了使用对书画材料有潜在损害的化学药剂。然而,对于红黑霉点及油污等较为顽固的污垢,他则坦言无法彻底去除,体现出对书画修复过程中“最小干预”原则的尊重。

      3.3.3 补缀旧画的原则。补缀旧画是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基础上,修复因损坏、污渍或缺失部分对书画带来的影响。周二学在第二则中介绍道:“补缀破画,法备前人,无可增损。”[38]他认为前人已经将修补旧画的方法讲述得十分完备,没有什么可以补充和精简的了。在此基础上,周二学还是对“恶手滥割”画芯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针对受到“恶手滥割”的画芯,周二学提出“必须觅一色纸绢接阔一分,才不逼画位”。[39]接阔一分,即“做局条”。局条是介于画芯和镶料之间的一小部分,其存在能够避免日后重裱损伤画面。周二学的方式是用与画芯同样的纸绢接成局条,减少以后装裱对画芯的损伤。这一方法不仅利于画芯的原始风貌的保护和画芯的长久保存,还能够让画作更加美观。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强调,体现出周二学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深谋远虑的装裱思想,值得今人在继承中不断发扬。

      3.3.4 立轴装裱腹背纸的选用。立轴装是书画、碑帖装裱的一种样式,在裱好的作品上,上下各安装一个木轴,悬挂起来便比较平展,所以称为立轴。[40]周二学在第三则中介绍了立轴这一装裱款式的具体用料,他对从最佳效用的角度出发选择覆背纸,有其独特的看法与讲究。

      一方面,“画背纸用元幅,精匀漫薄,泾县连四硾熟,两纸合一,糊就风干。视画之长短阔狭裁割,勿以零剩补凑。交接细止一线,稍阔便横梗画面”。[41]这里的纸指的是泾县宣纸,“元幅”即四尺整纸。强调接画缝时要根据画的长短阔狭来裁割,不能用零星剩下的背纸来接补凑合。警告后人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以残纸拼接。在不得不接缝时,需要“交接细止一线”,如果稍微宽一点的画就会横梗在画心里面,影响观感的同时,接缝处浆糊较厚,易招致霉虫。另一方面,“它日复裱,且易揭起,可供书画家挥染”。[42]他认为覆背纸应当“密腻”能够进行拆除重新修复和装裱,符合“可逆性”的原则。

      3.3.5 横卷装裱轴头形制的选择。横卷,又称为卷轴、手卷、横轴等。为横式装裱,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和书画装裱最早的一种装裱形式,是案头平放欣赏的书画卷,不能悬挂。[43]手卷有卷轴,方便作品的收藏与保存。周二学在卷轴轴身的选择上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

      周二学以前的收藏家多提出用“檀木”制轴,因为檀木有防虫避蠹的作用。比如周嘉胄认为“卷贴与卷心杆用料不多,必用檀香”,[44]张彦远提出“白檀身为上,香洁去虫。小轴白玉为上,水精为次,琥珀为下;大轴杉木漆头,轻圆最妙”。[45]而周二学则认为“轴用白玉、西碧为上,犀角制精者,间用之以备”。[46]对前人单一的制轴材料进行了补充,体现了他的审美情趣。此外,周二学也对使用“古玉签”作别子固定手卷提出异议,认为“古玉签虽佳,但历久则签痕透入画里,为害不小,不如用旧织锦带作缚,宁宽无紧”。[47]他意识到古玉签产生的签痕会危害画作,可以用旧织锦捆绑书画,且无需绑得太紧。可见,周二学既强调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和美学价值,也注重书画作品的长期保存,丰富了中国书画装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3.4 装裱护持:保藏与展玩中的书画养护。古人常将书画放置到匣柜中保存,画匣是存放书画的工具,是一种硬质的盛放图籍的小盒,多用木头、玉石、金属、漆、纸板等制成,也叫函。[48]画匣的用料和存放也能够影响书画的长期保存。在用料方面,周二学提出“以檀末糁新棉花为胎,不但展舒发香,且能辟蛀”,[49]用檀木末掺新棉花作内胎,不仅能够散发香气,还能防虫驱蠹。在存放方面,周二学认为应当“顶置提梁”,在画匣顶部做一个手提用的横梁,横梁上开一扇小门用于通风,能够有效防霉。

      保藏之余,古人也会拿出书画好好展玩一番。悬画于墙壁、平放于画案是两种赏玩方法。周二学对展玩书画过程中的保护提出了独到见解。在第六则中他指出“须悬挂宝爱,约四、五日一易,既不病画,亦不损裱”,[50]装裱后的书画需要应当在悬挂把玩时做好养护,大概四五天就调换一次,既避免长久存放不展而导致画作生霉,也避免长期悬挂损坏装裱成果。在第九则中则又对利用画案赏玩书画做出了提醒,将书画展于画案时,“必覆以青氍毹,或珊瑚色及莹白毦罽与精白旧锦,卷轴才不惹润”,[51]即画案上必须铺有毛毯或者旧锦以防潮湿。

      既关注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又重视存放和展玩的实际操作,周二学在保藏和展望中提及的细节为现代书画的长期保存和展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4 《赏延素心录》书画装裱与保护思想对档案保护的启示



      4.1 整旧如旧,档案修裱要尊重档案原貌。周二学重视书画的原貌与历史价值,强调技艺高超的装裱师在保持书画原貌中的能动性,力求最大限度减少对书画原件的干预。同时,他也看到了应用“可逆性”技术的必要性,确保未来在需要时可以对档案进行进一步的修复或研究,而不会对档案造成二次损害。这一原则在档案保护领域同样适用。档案是具有原始记录性的历史记录,在其修裱过程中更应该尊重其原貌,维护其证据价值、情报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档案修裱的具体过程中,同样需要做好修复材料和方法的选择:在材料选择上,应严格挑选与原档案相匹配的纸张、黏合剂,以确保修复后档案的物理特性与原始状态尽可能一致;在方法的操作上,要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避免对档案不必要的改动。此外,周二学所强调的装裱师对应到档案保护工作人员,也需要有精湛、熟练的修复技艺,能够综合判断采取科学方法进行修复操作。且专业修复人员不仅是技术工人,更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应当理解档案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尽可能保留档案的历史痕迹,尊重档案原貌,以档案人的责任感确保修复工作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4.2 防治结合,档案保护要坚持防治相促。周二学在书画装裱的浆糊调制、画匣制作、悬画与平放赏画等方面启示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要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对内外界因素的调控降低档案的损毁速度。[52]在揭洗、补缀、装裱等方面启示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档案出现损毁要及时进行补救与干预,对档案进行修复。目前档案部门保存的大量档案还没有损坏,所以怎样减缓其损坏是重点,通过预防性措施可大大减少档案损坏的概率,从而减少治理性保护的需求。通过调节档案保护环境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改进档案的装具及其本身的制成材料,避免出现“防不胜防”的现象。传统档案是由物质材料组成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损害,因此治理性措施必不可少。治理性保护的研究成果可以反过来促进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发展,如对档案材料老化变质规律的研究可以为选择和改进档案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预防性保护的效果。在防治结合、防治相促中实现档案的长久保存与利用。

      4.3 环境关怀,重视环境因素对档案修复的影响。周二学对“佳候”的单独论述启发档案保护工作要注意档案修复场所的环境条件。古代没有现代的空气调节系统,季节和气候变化对装裱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极端天气条件,如长时间的阴雨、大风、严寒等,不仅会影响修复过程中的材料性能,还可能直接对档案造成损害,而现代空调设备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能够使得修复环境的温湿度环境和大气环境基本保持稳定,环境因素的概念可以扩大到水质条件、卫生环境等方面。在水质环境方面,要尽量使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避免普通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化学物质对档案的二次污染;卫生环境的管理包括对修复场所的定期清洁和消毒。修复室和库房需要保持干净,避免霉菌、虫害和污染物的滋生。此外,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也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无污染操作。同时,积极应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环境条件并记录数据。实现自动调节,如发现温湿度超标、空气质量下降等情况时,管理人员也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营造出良好的档案修复环境。

      4.4 意识提升,文人审美情趣对档案的养护。周二学十分热爱收藏书画并且悉心保护,态度严谨,[53]这体现在其对书画装裱的细致研究与利用画匣、画案在展玩过程中对书画的爱护。此外,他也对书画的品相有着附加的要求,如在立轴裱式中,他坚持“乃知跋尾印记,精确最难”,因此“更不得妄加贉池”,[54]摒弃加镶诗堂额做法;对于加盖印章,他认为“今人镌法庸劣,考据踳讹,每好附名煊赫,正如佛头著秽,徒贻识者喷笋满案也”,[55]反对在书画上随意加盖印章。可见,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修复技术和材料选择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对保护档案原始风貌的态度和保护意识提升方面。将文人对书画的热爱和敬重应用到对历史档案的爱护,加强档案修复和养护过程中对档案细节和品相的关注。通过学习和借鉴文人的保护方法和态度,现代档案保护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整旧如旧”的目标,既保持档案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又延长其保存寿命。这种意识提升是档案保护工作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保障。


 5 结语



      我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档案保护经验,需要我们研究总结,古为今用。《赏延素心录》是清代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周二学根据其自身书画装裱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而来的书画装裱专著,详细记述了书画装裱与保护的原则、时令气候、选材用料和技艺方法等,按照装裱的实际操作顺序对其记述的实操装裱技艺重新进行梳理并提取能为档案保护学习的经验,能够为现代档案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要看到书中的某些实际操作在今天的不适用之处,如去除屋漏黄迹所用的灯芯草虽然吸收性强但其杆太过粗糙,易对画芯造成磨损;陈天水只是古代能够获取到的比较纯净的水,今天采用蒸馏水会有更好的清洗效果,等等。

      由此可见,对古人智慧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实操技术,而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内涵。现代档案保护技术逐步迈向智能化与自动化,应注重对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和整理,将其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此外,还应借鉴古人的审美理念。档案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保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档案的历史价值,从而在保护过程中做到不失其原貌,体现其文化内涵。古今结合,在发展现代档案保护技术的同时充分借鉴古代智慧,从而提升档案保护的整体水平,在科技与传统的融合中丰富档案保护理论体系,为后代保留下更加完整和真实的历史记忆。


 关注我们



作者/王彦,王丽

《档案管理》2025年1期

杂志社公众号

杂志社官方公众号

欢迎订阅

档案管理杂志社编辑部
《档案管理》创刊于1986年,档案专业刊物,连续数届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档案管理》主管主办河南省档案局,定位是以业务指导为主,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旨在传播档案学知识,交流工作经验,推动理论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