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档案叙事是指档案形成者出于特定目的,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对历史事件及社会脉络进行选择与记录,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从而呈现给大众的过程。档案类电视节目是一种新兴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它依赖于最真实的档案资料,利用电视传播向大众传递历史概况和真实事件。叙事方式从单一的书本模式转化为了现代化的音像模式,从阅读档案到观看档案。本文从叙事方式、叙事历史、叙事内容和叙事思想四个方面分析了档案类电视节目对档案叙事的作用。在分析过程中,用了不同类型档案类电视节目的例子来加强其对档案叙事作用的证明。
档案类电视节目对档案叙事的作用分析
0 引言
在全国范围内,档案类电视节目也逐渐被主流电视台所接受,比如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和《朗读者》、北京卫视《档案》、湖北卫视《大揭密》、浙江卫视《万里走单骑》等。对于档案类节目的定义,王露露认为档案类电视节目是指将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主要题材,并且运用了典型档案核心领域概念的电视节目。笔者认为当前档案类电视节目可以再细分为揭密类、讲述类、文化类以及情感表达类这四类 [1]。档案类电视节目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原因是既保留了档案本身的严肃性又可以用通俗化、娱乐化、现代化的方式向大众介绍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社会事件,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档案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其作用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观众感受到历史事件不是虚幻的和无法感知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很大程度提高了事件的相信程度以及提供了纸质档案无法产生的感官效果。主持人、纪录片、图片、视频、访谈以及小剧场等各种模式演绎穿插进行、相辅相成。节目的每一个阶段都紧密贴合当期的主题,在回放视频的过程中,主持人也可以及时讲解其中难懂的内容。一些档案类电视节目可以将档案中文字记载的部分,通过演员的专业演绎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样充分的满足了观众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档案类电视节目的成功需要兼容真实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需要以档案叙事为中心塑造自身独有的特点。不同表现方式的档案叙事可以让档案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主题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还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经济以及娱乐价值的传递。档案类电视节目对档案叙事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 档案叙事方式的多样化
1.1 解说语言多样化
(1)主持人解说语言。在档案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个人解说语言尤为重要。主持人不再只是提醒节目流程的单一工作人员,而需要进行主导整个节目,衔接每一个部分,使节目更加完整。如北京卫视《档案》是一档揭秘类的档案节目,由个性化鲜明的主持人现场讲述和展示为主要的解说方式。主持人大多都是专业演员或是相关演艺工作者,演员自身就是科班出身,具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力,有着很好的镜头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来表现节目内容。除此之外,主持人还需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场面应对能力。如中央电视台的情感表达类档案节目《朗读者》的主持人具备了这样的特质,董卿作为资深的节目主持人,有着丰富语言能力与应变能力,能够有效的推动节目流程的进行。首先通过采访来制造每一个嘉宾与其所要朗读的片段来产生联系,最后利用自己强大的共情能力将每一份档案的主题升华,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不同的类型的档案电视节目需要不同类型的主持风格,揭密类档案节目主持人善于一步一步的制造悬疑感,时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培养观众的观看兴趣。最后通过层层揭密,解开观众心中的谜团。情感表达类档案节目中的主持人可以根据当期的主题和嘉宾来组织语言,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提高观众的情绪,并擅长运用一些名人名言和历史典故来升华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化类档案节目的主持人则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当期的古典文献能够发挥自身独有的见解,以幽默的语言来让原本古板的文字“活”起来。主持人在叙述历史事件或其他人物经历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形抒发不同的情感,正是因为这些点才可以形成不同的主持人语言的风格。
(2)旁白解说语言。旁白解说在节目叙事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节目中播放一些历史片段时,解说词可以进行阐述、议论、评价和表达观点。旁白解说和主持人解说相互交叉进行,贯穿于整个节目。旁白解说不仅仅是对所播放的片段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不断的解释片段,解答视频中的疑难点,使得片段的整体内涵得到展现。如北京卫视《档案》在播放片段开始时就会着重介绍事件发生地点、时间和背景,这样可以使观众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在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旁白解说可以阐述一些特有名词和概念,有效的帮助了一些知识储备不足的观众。比如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就大量依赖于旁白解说,因为节目中的片段画面是黑白的照片或是残缺的历史画像,不能够清晰反应人物整体的形态和表情,旁白解说的表达可以使人物更加形象,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1.2 场景布置多样化
在档案类电视节目中,面对当期不同的主题会设置不同的场景。场景布置包括灯光音响以及不同的表演区域来讲述档案故事。节目习惯于使用一些与故事背景相符合的物品来讲述具体的故事内容。如北京卫视《档案》习惯于在真实的、与历史相关的、重新建立的场景中完成讲述,这样可以使人们深刻的感受历史氛围并使人们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所想。场景布置的多样化同样也体现在一些细节之处。比如主持人会根据当期的节目主题来改变自身的穿着,如珠宝首饰、圆框眼镜、风衣、西服、军装、中山装和怀表等具有较强年代感的衣装搭配,以此增强节目的真实感,使观众信服。在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中,节目运用了270度的旋转型的观看角度来表现故事和传达精神,运用现代科技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最有趣就是“古今对话”这一场景,节目制作为此发挥了巨大的想象,将主持人与“古人”建立对话关系,主持人撒贝宁“穿越”回到了古代与古人相交谈,提高了大众对历史档案的兴趣。在《天工开物》特辑中的宋应星更是可以跨越三百年与袁隆平先生握手。既弥补了古人的遗憾,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好奇心。这样的场景使节目增强了新鲜度和现实感[2]。再如《国家宝藏》中的《鹿王本生图》特辑就运用了3D投影的方式将九色鹿投影出来与演员形成交流。
(1)灯光音效的布置。灯光和音响在场景布置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灯光会伴随着主持人的移动而移动,目的在于突出整个节目的重点。在北京卫视《档案》节目中,灯光会随着事件的感觉来打出不同层次的灯光。揭密类的档案节目主推暗色系灯光,而情感表达类和讲述类档案节目主推暖色系灯光。音效则对于气氛的营造和情感的寄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北京卫视《档案》中,关于描述歌手邓丽君的档案,就在全程穿插了邓丽君的歌曲,既贴合主题又勾起了观众的回忆。中央电视台《朗读者》会根据嘉宾所读段落起伏的不同来提供相应的音效,在描述事件时音效是平缓的,在事件高潮来临时音效会突然急促并且呈现一种厚重感。无论是灯光还是音效,目的都在于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能够牵着观众走向真实的档案故事。
在爱奇艺《登场了!敦煌》节目中,利用最新的航拍技术,在灯光和视觉处理效果的加持下,让原来的敦煌壁画重新散发出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取向。在第四期节目中,音乐家谭盾与内地民谣乐队野孩子乐队以及敦煌的音乐爱好者们共同合作,将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开展了一场震撼的音乐秀。通过这样的潮流的展现模式,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通过这样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迅速的抓取年轻人的眼球,融入青年人的群体。
(2)不同区域的布置。不同的区域展示能够使档案故事表达更加高效化。如北京卫视《档案》节目在刚刚开播时就设置了不同功能的分区,有放映机为代表的视频区、录音机为代表的录音区、文物展示为代表的展示区,不同类型的档案也被放置在了不同的区域。如中央电视台档案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最突出和受欢迎的区域就是表演区,节目制作组会基于原始档案内容来深刻打磨剧本并邀请到很多实力派演员来表演,以此来展现最贴合历史的档案故事。
2 档案叙事历史的再现化
2.1 历史建筑再现化
档案类电视节目会根据当期的主题在演播室放置相应特点的实物道具,目的是将档案故事的内容再现,加深真实感。如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中的一期《孙子兵法》开头便搭建现代考古场景演绎了发现先秦时的竹简的场景,之后的舞台便是根据古代军事家孙武的故事搭建的,有着当时的茅草屋、竹枪、竹简以及酒缸等。在北京卫视《档案》和湖北卫视《大揭密》中描述近代战争的特辑中,会在演播厅放置复刻的军事武器。在描述人物档案时,会放置一些符合职业特性的物品,如艺术家会放置演出服、画像和录音机等,运动员则会放置运动器材和奖牌等。通过档案中心人物的身边事物的展示,让大众心中的形象不再刻板从而变得更加鲜活。
2.2 历史人物再现化
讲述历史档案时,最直接让大众了解人物的方式就是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塑造和演绎。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的特点在于对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能够准确把握。如《典籍里的中国》中的《尚书》里的演员倪大红直接演“活”了伏生,一句“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直接扣人心扉。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临别时回眸一瞬,虽无台词,却有一眼万年之感,每一个动作都催泪,充满了代入感。《孙子兵法》中伍子胥的扮演者吴樾饱含神态和情绪的“你我刎颈之交啊!”更是让人热泪盈眶,同时也成为了节目最“出圈”的场景之一,也吸引了更多的大众来了解这个历史档案的完整故事。通过专业演员的演绎和化妆团队的包装,使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的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样方便于人民在阅读历史档案时,人们的脑海中可以构建出相符合的人物形象,便于之后的阅读。
3 档案叙事内容的故事化
3.1 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档案类电视节目的开创就是为了引起大众的兴趣,让大众对档案产生新鲜感,致力于把原本苦闷的文字变得有趣,变得更加生活化,使之易于人们理解。北京卫视《档案》作为一档具有解密性质的档案类节目,其包含的角度有历史事件解密、人物事迹解密和奇闻要案解密等。关键在于使观众能够融入进来,充分理解故事内容,引发观众的求知欲。这档节目利用放映机放映和主持人讲述双重结合,让观众觉得事件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在放映的过程中,主持人会随时按暂停,及时讲解一些专有名词并举例证明,这样有利于增强观众对档案内容难点的理解。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与《国宝档案》也不仅仅是像博物馆展览一样,简单添上一段文字说明。《国宝档案》在展示的基础上加上了专家讲解和点评,借助于此让大众更易于理解档案的历史。而《国家宝藏》在展示一些古代典籍时,又增加了国宝守护人来演绎典籍的前世今生,依赖于演员的专业演技并以舞台剧的全新形式把沉闷的文字演绎出来,让观众把握核心观点,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3]。
3.2 多视角描述内容
(1)主客观视角。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就有着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最明显的表现,演员按照真实历史扮演古人,主持人撒贝宁作为一名“穿越者”穿越到古代与古人产生对话,演员所扮演的古人作为主观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撒贝宁则代替我们的疑问作为客观角度进行交谈。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之上还有一定的外延创新,比如告知于古人现在的生活以及带着古人欣赏如今的科技与文化,在想象之中弥补了古人的遗憾。这样的创新和突破改变了人们对于古籍的枯燥乏味的想法,用多元化的形式来叙述故事、透析故事,帮助大众弄清楚隐晦的难点,使历史档案故事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在展现一些现代人物传记档案时,主观和客观则体现在采访的片段。在最新一季的北京卫视《档案》中就新增了很多现代人物相关特辑,比如屠呦呦特辑、郎平特辑以及中国冬奥特辑等。其中就加入了他们的被采访片段,主观就代表着本人的真实想法,客观就是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和评价。主观与客观的视角相结合,可以使大众更加理解档案人物的真实事迹和内心感受。
(2)专家视角。专家的解读对于档案重要内容的解释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档档案类节目,不可缺少的就是专家的解读,专家作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文化类档案节目中,专家的功能在于解读一些古人特有的习俗或是古代工具的用处等这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揭密类档案节目,专家的定位在于向大众解释疑点;情感表达类档案节目中的专家解读在于和观众产生互动,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专家在现场会和观众产生出不一样的见解,这种讨论是有利的,会使原本沉重的氛围感得到削弱,促进观众的思考,使大众对事件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能力。
4 档案叙事思想的记忆化
4.1 社会思想记忆化
笔者认为社会思想代表着人们在经历了特定社会事件之后所产生的评价与真实感受。针对于社会思想记忆化,最明显的档案类节目就是腾讯视频的《见字如面》。这档节目属于情感表达类,起于一段书面文字,以讲述故事来展现书信真实情感,讲述书信内容的多为专业演员,他们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通常会将自己代入,以第一人称视角来朗读信件。在《见字如面》中所涉及的故事类型很广泛但都是真实存在的。内容从古至今、跨越各个层次的人群。譬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节目就推出了疫情特辑,许多医务工作者、社区民警和志愿者等都以信件的模式记录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在真实经历过新冠疫情之后,再次体会这些书信的内容会让人们增强画面感,能够产生共鸣,更可以体会到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和社区服务人员的艰辛。这档节目以朴实却又字字灼心的文字内容为载体,将情绪寄托于其中,让大众可以为之动容。以档案节目的方式传递社会思想优势在于大众不要去揣测档案内容表达的真实情感,可以根据表演者所表达的情感而产生相同的情感,在脑海中自然回忆起事件相关的片段,个人的档案记忆丰富了社会集体的档案形式和内容[4]。
4.2 情感思想记忆化
情感思想的表达对于档案而言传递的是价值观,人们通过档案中的例子反思自己进行感悟和重新审视自己,帮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5]。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同属于情感表达类档案节目,它加深社会思想的方式与《见字如面》大致相同,都是通过朗读文字来加深人们对于社会事件的印象。与之有区别的是《朗读者》会先邀请嘉宾来讲述自身的故事,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去阅读一篇文章。其中,嘉宾自身讲述亲身经历就是将个人情感输出的过程,大众通过对嘉宾的采访片段能够先了解档案故事的总体情感与价值取向,通过主持人的介绍了解创作背景。之后通过嘉宾的深情朗读,使大众置身于故事中,准确把握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如研究员魏世杰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到老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缺陷,但他依旧认真生活,表达了不仅热爱幸福生活,也接受苦难生活的豁达乐观的情感、音乐人罗大佑讲述自己在学医和音乐的选择表达了勇敢走自己选择的路,不畏艰难的情感、演员李亚鹏通过朗读《背影》表达了对女儿疼爱的情感……对于单一文字档案内容并没有相似人物真实经历的铺垫,很难达到理想的共情能力,以至于无法传递最真实的情感思想。
4.3 文化思想记忆化
文化是维系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档案作为文化思想传递的重要载体,弘扬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基于传统文化思想的传达,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典籍里的中国》和《国家宝藏》这样的历史文化类档案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出现的文化典籍包括《尚书》《天工开物》《史记》《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6]。古今对话、舞台演绎等创意能够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更加懂得典籍背后的传承与荣耀。所挑选的典籍的文化思想都是彼此有联系的,先贤的文化思想从不同的典籍里流入出来从而汇聚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典籍的总体文化思想都是追求天下苍生的平安,而不在乎个人得失这样的格局。在浙江卫视《万里走单骑》第二季的节目中,嘉宾成员在河南安阳探访甲骨文最早发现的殷墟遗址,通过一个游戏来让嘉宾更深刻的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从中理解到普通文字无法传达的信息。
档案类电视节目对于文化思想的记忆化在于加强中国人民之间的共有的归属感,看到电视节目中的演绎相比于文字更容易唤起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崇敬之情。
5 结语
档案类电视节目更新了原有的叙事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和手段重现叙事历史中的遗址和人物,多维度的解读使大众更易于理解叙事的具体内容并发扬了档案所要传播的具体思想。利用档案类节目进行档案叙事打破了固化的阅读模式,给予了大众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使档案故事再现化[7]。在未来,仍然需要保持档案的严肃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兼容电视节目的娱乐性和灵活性来进行档案叙事,打造出高质量的档案类电视节目,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同主流相符合的价值观。
作者/陈 勇,刘 越,粟盛民
《档案管理》
2024年5期
《档案管理》杂志社编辑部
《档案管理》杂志社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