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档案文化软实力和档案文化生产力研究逐渐成为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质性分析,梳理了现有研究的重点与不足,重点探讨了提升档案馆文化能力、完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激活档案文化价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本文基于研究数据分析和实践调查分析,提出了未来档案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前瞻方向,包括强化档案文化软实力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机制、完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激活档案文化价值、推动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等,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档案文化建设的动力支持。
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档案文化软实力和档案文化生产力研究的质性分析与前瞻探讨
1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档案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凝聚作用。档案文化软实力与档案文化生产力研究的递进关系日益成为学术关注的焦点,通过探索二者的互动关系,可以推动档案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贡献。
目前,档案文化软实力和档案文化生产力的研究领域已有不少成果,相关综述显示,学者们已围绕档案资源的开发、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等展开了大量研究。然而,关于二者的内在逻辑、递进关系以及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协同发展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其进展与不足,旨在探讨档案文化软实力和生产力的协同提升机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质性分析方法,全面分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档案文化的动力机制和文化影响力递增的过程。通过对学术成果和实际应用的质性梳理,探讨档案文化如何通过创新提升文化生产力,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梳理档案文化软实力与档案文化生产力的递进关系,分析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其未来发展的前景与方向。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创新档案文化动力机制、提升档案文化的软实力和生产力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档案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中的实践应用提供前瞻性的建议和指导。
2 研究设计
运用质性分析工具识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档案文化驱动力研究的主题规律,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和实际案例调查,发现档案文化软实力研究和文化生产力研究的演进规律和研究方向。
2.1 研究文本的分类编码。本文以“档案文化软实力”“档案文化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档案”为检索词,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篇名检索和全文检索,按研究文献的相关性进行筛选,得到相关文献139篇。通过使用质性分析工具对样本中关于“档案文化软实力”“档案文化生产力”相关文本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出目前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同时,按编码的维度和方向分组协同交叉编码,保证编码方向的一致性和编码的信度,如表1和图1所示。
2.2 数据分析。通过研究文本的分类编码发现,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在提升档案馆文化能力(2.01%)、完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5.49%)、激活档案价值(3.63%)、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3%)等四个方面。
2.2.1 提升档案馆文化能力。档案馆文化能力建设包括文化氛围、硬件设施和主体建设等方面。通过提升这些能力,档案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治理,增强档案文化的生产力和软实力。“档案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档案作为最权威、最直接的原始历史记录,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延续和演进的‘活化石’,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不可替代”[1]。
结合档案文化与现代科技,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及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手段,可以打造智能化的档案文化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档案文化资源的生产力和传播能力。“通过具体应用方式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生产力,由此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此外,通过增强档案馆的文化氛围并吸引多方主体参与档案文化建设,可以在社会层面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档案工作积淀、重演和连接的三种文化生产方式,推动高校文化生产力发展”[3]。
2.2.2 完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完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应涵盖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尤其在信息化建设中,通过推动档案数据治理与安全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文化的生产力与软实力。“档案数据融合面临技术、人才、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保护的问题”[4]。建立完善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档案文化的服务能力,还能促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构建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档案学内生动力和协同动力系统机制”[5]。同时,建立有效的档案文化宣传与传播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自信,进而推进“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双重视域下的档案文化软实力建设”[6]。
2.2.3 激活档案价值。档案不仅具有存储历史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也展现出重要的生产力潜力。“档案文化资源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档案信息内容的文化属性和档案载体的文化属性”[7]。通过深挖档案的文化传承、教育和社会记忆等多重价值,可以进一步提升档案文化的软实力。这是由于“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特殊的文化资源属性”[8]。此外,激活档案的资政决策价值和数据要素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和科研领域提供原始资料和生产支撑。数据要素是推动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档案数据融合助力实现数据要素生产力动力”[9]。
2.2.4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要参与者,档案馆可以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档案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影视创作等文化产业的繁荣。“档案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够通过文化产业开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文化产品价值”[10]。这种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为文化生产力注入新的动力[11]。
3 问题分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要求各个领域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要求通过文化的提升,增强国家软实力。在这一背景下,档案文化软实力和档案文化生产力研究需要更紧密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然而,结合编码图表中的研究重点与方向以及实际案例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研究和实践层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3.1 档案馆文化能力的不足。研究编码显示,档案馆文化能力建设仅占比2.01%,其中档案馆文化氛围建设(1.07%)和硬件建设(0.16%)的投入偏低,反映出在档案文化能力建设上存在明显短板。现有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弘扬档案馆文化精神(0.17%)”和“塑造良好的档案馆印象形象(0.21%)”,这表明档案馆更多注重表层的形象塑造,然而在增强档案馆文化自觉(0.34%)与提升文化影响力(0.35%)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数字档案馆生态的建设虽有一些进展(0.53%),但仍缺乏深度的数字化转型与档案馆文化内涵的融合。
实际案例分析:以某省档案馆为例,虽然其硬件设施齐全,并通过线上平台提供部分档案查询服务,但在馆内文化氛围、精神塑造和文化自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发展。此外,数字化转型较为表层,未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文化传承和生产价值。
不足分析: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忽视了档案文化精神的深入传播与公众参与度的提升;档案馆内部文化自觉性与文化影响力的不足,限制了档案馆对外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能力。
3.2 档案文化治理的制度和技术欠缺。档案文化治理的制度建设(0.31%)和信息化建设(0.75%)在表中虽占据一定比例,但实际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规范制度设计(0.31%)方面虽有研究投入,但制度的灵活性和执行力仍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的法律、规范标准等方面。数智技术的发展虽然已开始关注(0.24%),但在新兴技术的运用上,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档案行业整体仍处于初步阶段,未能完全发挥技术赋能的潜力。
实际案例分析:某市档案馆在推动信息化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但由于缺乏高效的制度设计和协同机制,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中跨部门协作不畅,档案数据共享困难。此外,部分档案系统引入的技术较为基础,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来提升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不足分析:制度建设未能与现代信息化发展同步,特别是在数字档案管理的法律保障、标准制定和部门协同上,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虽有一定程度的引入,但其实际应用局限在低端的信息管理,未能有效提升档案数据的质量和关联性。
3.3 档案文化价值开发不充分。档案文化资源的全面收集(0.16%)和档案编研(0.58%)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反映出在档案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深度挖掘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文化存储与传承价值(0.89%)与社会记忆价值(0.23%)方面,当前研究对档案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功能关注较少,档案的潜在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掘。特别是在档案的资政决策价值(0.2%)和生产价值(0.9%)的研究上,虽然有所涉及,但实践中尚未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导致档案资源未能在国家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实际案例分析:某档案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尝试开发了一些档案文化产品,如档案展览和文创产品。但这些产品的文化深度和创新性不足,未能充分激活档案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档案资源的历史传承和社会记忆功能未能在产品开发中得到充分体现,文化产品更多为表层展示,缺乏实际的文化教育和传承作用。
不足分析:档案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不足,特别是在其资政决策和社会记忆构建中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较为初级,未能充分实现档案资源的经济和文化转化价值,文化产业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3.4 档案文化软实力和生产力提升路径不明确。研究情况统计显示,档案文化的服务能力建设(1.01%)和数据能力建设(0.79%)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新媒体平台使用(0.15%)和公共媒体依托(0.28%)方面,虽然有一定进展,但整体来说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和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在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档案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有限,尚未能有效对接文化产业需求。
实际案例分析:某档案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了一些档案文化推广活动,但推广内容较为单一,传播覆盖面有限,未能有效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此外,在档案数据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虽然建立了部分数据管理平台,但数据质量和管理效率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未能充分发挥生产力价值。
不足分析:档案文化的传播路径单一,新媒体和公共媒体的利用不足,未能有效扩大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档案数据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较低,未能有效提升档案文化生产力,服务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有限。
总之,现有的档案文化软实力和生产力研究在多个层面存在不足。制度建设和技术发展尚未充分匹配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不够深入,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路径单一。未来,应通过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制度设计,深度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和生产力,服务于国家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
4 前瞻分析
结合前述数据分析、问题分析及发展的需求,未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档案文化软实力和档案文化生产力的研究应朝向以下方向和策略展开,旨在弥补现有的不足,适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建设需求,推进档案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4.1 理论研究方向。档案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机制研究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档案文化需要在更广阔的经济和文化语境中找到其核心作用。未来理论研究应聚焦于档案文化软实力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互动机制,深入探讨档案文化如何通过历史传承、信息管理、文化生产等功能推动国家整体生产力的提升。同时,应关注档案文化在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方面的路径与方法,理论上建立档案文化、文化生产力和国家生产力协同发展的框架。
档案文化治理体系与国家文化安全保障的理论构建 完善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的关键。理论研究应重点探讨档案文化治理与国家文化安全保障的关系,建立档案文化软实力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作用分析模型。通过健全的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强化档案文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保障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共享性及利用率,实现档案文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支撑。
档案文化价值激活与文化创新融合的理论探索 档案文化的内在价值是其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础。未来研究应从档案文化的存储、传承、教育和生产价值入手,构建档案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探索档案资源如何通过创新激活成为文化创意、文旅融合、影视创作等领域的关键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档案文化对文化产业价值链提升的作用机理,助力档案文化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4.2 实践策略。多主体协同推进档案文化能力建设 档案文化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多方协作。未来应加强档案馆与高校、研究机构、文化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发数字档案馆、档案实验室等智能化设施,推进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建设智能档案管理平台。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构建智能化、开放化的档案文化生态,提高档案馆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推动档案馆文化能力与国家文化治理需求的有效对接。
强化档案文化治理体系的制度和技术保障 档案文化治理体系的完善是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应通过优化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提高档案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档案数据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在档案数据能力建设中,需通过构建统一的档案数据管理平台,提升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档案数据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深度结合。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向发力 档案馆不仅要积极参与文化事业的建设,还应通过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增强其经济性。未来应注重推动档案文化资源在文旅融合、文化创意、影视创作中的创新应用,开发有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的档案文化产品,打造档案文化品牌,促进档案文化生产力向经济价值转化。通过推动档案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发展,实现档案文化生产力对国家文化生产力的服务与支撑。
4.3 案例启示与策略。案例1: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文化影响力提升 某省档案馆成功实施数字化转型,构建了智能档案数据管理系统和虚拟档案馆,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档案资源的展示与互动。该案例表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还显著扩大了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未来其他档案馆可以借鉴该经验,进一步推动档案文化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通过技术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
案例2:档案文化资源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某市档案馆与地方文化旅游部门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出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如历史场景复原展、档案主题教育基地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与公众参与。这一案例展示了档案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未来实践中,档案文化产业化的探索应更加深入,通过与各类文化产业合作,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经济潜力。
案例3:档案文化在资政决策中的作用 某地政府通过档案馆提供的历史档案资料,成功制定了符合地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城镇规划政策。这表明,档案文化不仅是文化存储与传承的载体,更是资政决策的重要工具。其他档案馆在实践中应注重激活档案文化的资政价值,推动档案在国家与地方决策中的应用。
4.4 发展展望。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需求,未来档案文化软实力和档案文化生产力的研究与实践应更注重创新、协同与融合发展。通过强化理论研究、提升实践能力、推广成功案例,可以实现档案文化与国家新质生产力的深度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国档案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5 结论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软实力与档案文化生产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档案文化软实力与生产力是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不仅是文化存储、传承和创新的关键载体,更是信息、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源泉。研究档案文化的软实力和生产力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档案馆在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多重作用。
其次,当前档案文化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通过质性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研究虽在档案馆文化能力、档案文化治理体系、档案价值激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践中的硬件建设、信息化管理、档案人才培养以及档案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加强档案文化研究的理论创新、制度完善以及技术应用是未来的关键方向。
再次,多主体协同创新是未来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与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档案馆需要借助政府、企业、学术机构等多方力量,推进档案文化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产业化,尤其是在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资源活化、档案数据平台发展等领域,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和大数据资源,进一步增强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最后,档案文化的制度建设与社会应用需双向发力。一方面,完善档案文化治理体系,包括制度设计、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档案文化与文化产业、文旅融合、教育和资政决策等领域的深度结合,推动档案文化资源的社会化应用和经济转化,提升档案文化生产力,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持续动力。
总之,未来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上,档案文化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与协作,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实现档案文化软实力和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价值最大化。
作者/祁蒙,肖明娟,朱富成,苏芳荔
《档案管理》2025年1期!
《档案管理》
杂志社编辑部
《档案管理》
杂志社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