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业务研究|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的档案学动力机制分析

文摘   2025-01-15 22:56   河南  

摘  要



      档案学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本文以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的创作为切入点,对其档案学动力机制进行分析。首先,阐释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含义,以及依据档案背景辅助创作、档案人物展开创作、档案事件改编创作的特征;其次,从文化动力、旅游动力、宣教动力三个方面,分析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档案学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最后,探讨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实施路径,即档案“实”化、档案“优”化、档案“活”化。


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

创作中的档案学动力机制分析


 1 引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旅游业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强调旅游的经济属性,也要强调文化内涵;不仅需要有效的市场供给,也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旅游赋能思想,让文化扩容市场,以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融合,文化与旅游这两个产业的界限逐渐被冲破。旅游业已经变成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手段,而文化则为旅游业的进步注入了生命力和创新的动力。[1]

      当前,档案界已有不少针对文旅融合进行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档案文化IP[2]、文旅融合视角下档案资源的开发[3]、文旅融合背景下档案文创产品的开发[4]以及档案馆如何参与文旅融合。[6]随着广电视听内容赋能文旅的模式不断成功,[6]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笔者认为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中的档案学动力机制亟待研究。

      有学者认为档案学动力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促进档案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继而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9]笔者认为档案学动力机制离不开内在因素的驱动和外界因素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作为外界环境因素,将档案学推向一个新的领域中,继而激发档案学的内在因素,以此催化档案学的创新发展。本文通过阐释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分析档案学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探讨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实施路径,以期档案学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得到创新发展。


 2 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



      2.1 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含义。档案学动力机制‌是指推动档案学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学术研究内在因素和社会需求外界因素。学术研究动力,促使档案学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社会需求动力‌推动档案学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文旅深度融合是社会需求动力‌,档案影视作品创作则是学术研究动力。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尘封于档案馆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公众面前,融入影视作品创作,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唤醒历史记忆,从而愿意去亲身了解档案事件的原发生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地域文化等基因的熏陶。[10]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多以真实历史、地方特色和社会事件为创作出发点,既继承了“文旅融合”的价值主题与叙事核心,又巧妙融合了商业电影的叙事技巧与方法,成功实现了从意义传达向情感共鸣的转变。丰富的档案资料不仅为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构建历史场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银幕创作和主题深化开辟了广阔空间,使得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在艺术表现与思想内涵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档案是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资源和素材,影视作品可以为这些素材的记忆过程提供平台,让档案充分激发公众情感的升华和释放,带动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地点成为打卡点,并形成一系列的休闲活动、文化产品、娱乐项目等附加形式,从而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发展。

      2.2 档案学动力机制的特征。(1)依据档案背景辅助创作。依据档案的真实背景进行辅助创作正是制片方参与影视作品创作的体现,制片方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找合适的拍摄地点和场景还原。对于拍摄地点和场景还原,需要有真实反映影视作品中事件发生背景的相关资料,档案的引入为此提供了依据。各个年代的影视剧背景的塑造都可以依靠档案资料中关于背景方面的记录进行参考,包括找到贴合年代的地点、建筑风格的塑造以及灯光氛围的营造等。近现代的影视剧背景的还原,主要依靠各地方档案馆关于不同年代的档案资料,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参考素材和辅助创作。如2020年开始,上海音像资料馆为电视剧《繁花》剧组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用累计1800多分钟的历史影像档案,帮助制片方完成了对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捕捉和还原,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人员工作的镜头、第一批股民买股票等素材也被加入剧中。上海音像资料馆是全国首个专注于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集中管理的专门机构,这也体现出上海影视行业的城市文化保护意识以及历史记忆传承体系。电视剧《繁花》真实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景象,受其影响,2023年12月27日至2024年1月5日,和平饭店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415%,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73%,“南京路步行街”周边酒店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9%,播出后一周旅游热度环比上涨12%。只有根据不同年代的背景进行还原,才能使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的可信度得到保障,对公众理解影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具有辅助性作用,这也深刻展现出档案对不同年代社会事件及背景的原始记录。

      (2)依据档案人物展开创作。对档案真实人物经历进行展开创作离不开导演、编剧和演员的作用,导演对剧本内容和演员演绎树立一个整体性创作标准,编剧根据档案中某一位真实人物经历为主要创作点进行创作剧本,演员依靠剧本并尽量对要演绎的角色进行研究以加深对原型人物的了解。编剧和演员在创作有原型人物的角色时,原型人物会存在已故或在世两种状况。若原型人物已故,演员可以根据档案了解或参观原型人物生活过的地点进行了解;若原型人物还在世,则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拜访原型人物进行了解。在影视作品中,与档案人物相互联系的往往是整个剧情的主要人物,绝大多数历史影视作品会选用极具个人特色的正面档案人物来担当戏内的主角,尤其是在近些年来的革命题材、抗日战争题材和社会事件题材的影视作品之中。[11]如电影《陈毅在茅山》,根据陈毅率领新四军在苏南地区进行抗战的革命经历为出发点展开创作,拍摄地点选取了陈毅同志战斗过的茅山山村和江南新四军指挥部所在地——溧阳水西村,[12]这也因此形成了茅山文化旅游线路,包括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碑、茅山风景区铁军营党性教育基地、新四军抗战遗址等。

      (3)依据档案事件改编创作。依据档案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进行改编创作,主要针对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这种特征不仅包含多位档案中的原型人物和档案中描述的地点场景以外,还需要对档案事件赋予具有吸引力的改编部分,以此来使影视剧获得观众的了解和喜爱。由于这一类档案融入影视作品创作,给予编剧一个故事的大概框架和主题指引,方便编剧能够戏剧化的构建细节故事,故此类影视作品在当前影视市场上占据大多数。《长津湖》系列电影档案事件,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东线战场在长津湖地区遂行的一次作战,堪称入朝参战以来最为精彩的一战。上海市档案馆[13]、云南省档案馆[14]、辽宁省档案馆[15]、黑龙江省档案馆[16]、湖南省档案馆[17]及湖北省档案馆[18]等省市级档案馆都对抗美援朝档案进行过采集研究工作,并留存于馆内。通过影视化的形式,成功将档案馆的历史史料与影视作品创作相连接,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了文化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并珍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在这一特征中,档案馆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游客流量,从而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盈利水平。[19]




3 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档案学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



      3.1 文化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档案是代代相传的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献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财富。档案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化动力是档案学动力机制的主要构成要素。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需要在顺应文化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满足社会转型的整体要求。文化发展源自社会,其成果也需回馈社会。[20]当前,文化动力的发展受社会环境、技术发展、信息传播范式、公众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文化动力机制的主体、内容、效果等要素发生变革。首先,文化动力的发展需要依靠大众传播模式,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促进各类文化传承。如档案部门与广播电视媒体合作,推出很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档案类广播电视节目,《国宝档案》《档案》《解密档案》等节目因贴近群众喜好,受到长期、广泛关注,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传播了不同年代的优秀文化。[22]其次,不同职业、城市、文化、宗教的人群可能会存在时间、语言交流、喜爱度不同等诸多壁垒,可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模式,让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断推送档案影视作品,公众可以用闲暇时间自行选择观看感兴趣的、可接受的影视作品,以便随时随地了解文化内容,打破诸多客观因素累积而形成的文化传承壁垒,搭建了以视频为载体的文化对话桥梁。[23]比如国家档案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联合中国档案报社摄制了15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镇馆之宝》系列微视频,以纪录片形式讲述各地档案瑰宝背后动人的历史故事,在微信公众号上不断推送,为公众提供了诸多选择,让公众感受档案里闪耀着的中华文化。

      3.2 旅游动力。档案在经济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忠实记录经济发展历程,又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档案学科成为发展旅游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各市各级档案馆所承载的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创作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著名陕西籍作家叶广岑,以陕西省地方档案史料为灵感创作了小说《青木川》,该作品后被改编成电视剧《一代枭雄》,在地方卫视及腾讯视频平台播出后受到热烈反响。随着剧情的深入,剧中提到的风雷镇原址——青木川古镇也一下子成了旅游胜地。档案可借助影视作品为用户提供未曾所见、区别于日常的游客凝视,构建档案主题旅游形式,以此增强全社会关注和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进而反哺社会经济发展。[24]如《跟着档案去旅行》电视节目,许多富有档案文化底蕴的乡镇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或打造特色旅游小镇、民宿、景点等,有力提升了当地特色档案的影响力。在《松阳:探访江南秘境中的一抹茶香》这一期电视节目中,松阳县共出版了《松阳茶韵》《银猴飘香》等20余部书籍,形成了“松阳银猴”和“松阳香茶”两大区域茶品牌,共打造了精品茶主题旅游路线8条,培育了茶主题民宿60余家。[25]旅游热潮促使档案被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各类旅游业中,这不仅为文旅融合类影视作品带来了创作的素材,还为档案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各地依据独有档案进行创作,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个人档案、家庭档案、单位档案等多种类型,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档案在国家、社会、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档案事件发生地,激发全社会探索档案、了解档案、运用档案的热情,[26]打造旅游品牌效应,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3.3 宣教动力。档案以其历史性、直观性、原始性和内容丰富的特点,成为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因此,档案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宣传教育作用,宣传教育动力是档案学动力机制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宣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教育手段,其特点在于非功利性,强调通过自由和创造力的情感培养实现教育价值,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宣传教育动力的实现,需要基于好的档案内容,加上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7]影视作品正是这样的宣传形式,既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能满足情感的需要,坚持视觉与技术共融以及线性向非线性转变,提供多角度、多维度的历史解读,使观众全面、立体地理解当地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潜移默化地培养公众的情感思维,在娱乐的同时传授知识和传递价值,于无形中实现了档案的教育作用。如电视剧《觉醒年代》通过影视艺术的手法表现出革命物件、地点、人物的细节和脉络及主流价值观,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思政教育也在润物细无声地进行[28];再如江苏省档案馆分别在2015年、2016年、2018年参与拍摄的名人档案电影《韩国钧》《顾景舟》《赵亚夫》,在讲述江苏故事的同时,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主题内容的时代性、策划创意的独特性和编导设计的艺术性集于一体,成为具有档案特色的主题教育好教材。[29]影视作品以动态化、数字化的宣传方式帮助观众沉浸式进入预设的特定环境中,更为深入、全面、客观地了解作品内涵和原档案内容,作为隐形教育的有效手段,影响着公众的思想深度和主流价值观。许多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从物理和心理范畴构建情境场景,通过档案的相关原始性自然场景和社会文化场景,借助多元展示媒介表达作品创作者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思考。如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聚焦广西百坭村,以时代楷模的人物精神为核心,与现实生活中的脱贫攻坚成果交相辉映,实现对受众群体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培育。[30]将宣传教育动力作为档案学在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中的构成要素,可以提升国家档案学科的整体实力,打造档案学科多层级教育主体,也可以让文旅融合接地气、有人气。



 4 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档案学动力机制的实施路径



     4.1 档案“实”化,保证剧本内容创作的相对真实。档案“实”化,是指要以档案原始记录确保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剧本内容创作真实性。如果随意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地点、人物、起因等加以夸张化、娱乐化等主观意识的处理,会让观众对旅游地点产生偏见,造成旅游景点的不良口碑,不利于文旅融合发展。

      《青槟榔之味》《欢迎你到阿尔村》《我们的嗓嘎》等少数民族电影的成功创作,体现在影片创作者规避对少数民族文化不完整或错误的表达,避免主观镜头和导演个人意识的融入,力求客观、相对真实的表现视角,让影像内容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31]宋新婵等认为档案的真实体现在其形成过程的相关主体资格真实、合法,又依据相关程序归档。[32]档案的参与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强心剂”的作用,使观众引起反思与共鸣,而不是单纯以娱乐化的视角进行观看,这样才能形成高口碑,激发观众的观影欲望。周林兴等认为对档案资源的叙事表达需要保证其客观性,反击历史虚无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也都明确要求档案部门务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以提高我国的文化自信心,反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33]这些都表明档案真实历史事件中的关键地点、关键时间点、主要观点等核心因素不能加以改动,但对于人物特质、居住环境、天气状况、交流神态、饮食等细节可以进行正向的艺术升华,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作模式,以保证剧本内容创作的相对真实性,让创作出的影视作品更贴近现实。如《焦裕禄》《任长霞》《钱学森》《信仰者》等以名人档案内容为主要素材而创作的电影,对人性、人情、亲情,以及美景、美食等细节之处进行了加工创作,这需要在不违背真实内容和观点的基础上,为剧本细节内容附加人类共有的“世俗”特质,进而提高影视作品的相对真实性和观赏性。

      4.2 档案“优”化,监督演绎和剪辑创作的全过程。档案“优”化,指的是将档案工作基本原则转移到影视作品演绎创作的全过程,以明确档案的监督责任,让拍摄和剪辑创作的全过程得到优化完善。强化档案主体的行动自觉,充分实现文化发展的螺旋式上升。[34]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明确提出需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不仅要反映事件的真实过程与本来面貌,还要确保档案不受损坏,机密档案不丢失、不泄密。

      对于拍摄和剪辑创作的全过程监督,主要包括拍摄过程和剪辑过程两方面。在拍摄方面,需要对塑造角色的过程进行监督纠正,因为此阶段会为了追求商业性和娱乐性而发生演绎情绪偏移、演绎动作夸大、历史人物被诋毁等问题。如电影《决战太原》,山西省档案馆除了提供相应的档案资料外,在拍摄期间,档案工作人员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监督协助摄制组完成拍摄任务。拍摄结束后,摄制组对山西省档案馆给予了感谢,充分肯定了档案工作的管理性和服务性。[35]在剪辑方面,需要对提供的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因为公共档案中可能包含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例如社会档案中会存在一些受害者的个人资料,如果这些资料和信息被泄露,将直接侵犯个人的隐私权;[36]再如一些机密类档案不允许超范围扩散,故需要对这些机密类档案影视作品进行剪辑剔除。除此之外,档案信息在传输、接纳和使用等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安全威胁。一次安全事故就可能导致数据丢失、记录不准确或者无法使用等问题,[37]应对档案数据的开放利用过程进行安全治理和监督管理。关于使用剪辑参考的纸质档案应尽量避免使用档案原件,应以使用复制件为主,这样可以避免原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影视作品中如需要引入音像档案,档案部门与影视部门应注意保护音视频的版权。档案工作应在文旅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发挥监督作用,确保影视作品质量和观影体验‌。在业态关联、产品分工基础上建立成熟的产业链生态,为文化旅游开辟更广阔的潜在市场与需求群体,[38]以此繁荣旅游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4.3 档案“活”化,助力影视作品创作繁荣发展。档案“活”化,是指充分利用档案,发挥档案价值。档案价值在各类影视档案利用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在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呈现文化价值,又从文化价值中增生为情感记忆构建的形态。档案记录的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集体记忆,它们成为联结个体与群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和建立提供了客观基础。[39]

      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以直观的形式实现了观众的文化、历史、艺术等视觉体验,但其缺乏真实的事物支撑,这会让观众只能停留在体验层,无法达到情感记忆层。档案作为保存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始物证,具有历史的情感价值,为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提供了事实性支撑,使观众对民族归属、国家忠诚等情感价值更加稳定深入,助力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的繁荣发展。如《四十九日·祭》《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等影视作品的创作题材的选择都来源于“南京大屠杀”事件,通过对复杂人性的刻画挖掘出这一事件中普通民众内心深藏的良知和深深的爱国情,表现了南京人民在巨大危机到来之际良知的迸发以及爱国精神,[40]不断充实升华影视作品的价值内核,使南京大屠杀的社会记忆得以重构,以此推动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吸引更多的人去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通过档案“活”化,助力影视作品创作,引发情感共鸣,创造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加深个人对档案内容的情感价值,让每一位观众在观看后产生走进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等相关记忆场所的冲动。由档案利用方式牵引影视记忆建构,由影视作品创作关联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档案利用工作,助力影视作品创作繁荣发展。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档案在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构文旅深度融合类影视作品创作中的档案学动力机制,提升档案学科的核心推动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影视作品创作繁荣发展,是档案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关注我们



作者/陈勇,刘越

《档案管理》2025年1期

杂志社公众号

杂志社官方公众号

欢迎订阅

档案管理杂志社编辑部
《档案管理》创刊于1986年,档案专业刊物,连续数届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档案管理》主管主办河南省档案局,定位是以业务指导为主,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旨在传播档案学知识,交流工作经验,推动理论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