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说兵事3:稀稀拉拉城市兵

文摘   2024-12-21 22:39   北京  
裴宜广
部队小社会,士兵们联络感情,拉近距离各有高招。按家乡远近划定“老乡”,按入伍年限划为老兵新兵,按城乡不同分为城市兵和农村兵,城市兵又分为下乡知青和应届高初中生等。
我说的是城市兵也算部队的一道风景。
因其较之农村兵的不同经历不同素养,城市兵在部队表现出一定的另类,因此大家对城市兵见仁见智公说婆说,褒贬不一。
一、手榴弹投掷
手榴弹投掷,是步兵的五大技术之一(步兵五大技术‌包括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和爆破,是步兵在战斗中必备的技能),必须勤学苦练,认真掌握。
记得当时有个投掷标准,分为及格、良好、优秀。
及格和良好的标准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优秀的标准可能是四十五米。
有的连队为了鼓励大家,还规定达到五十米以上的,给记连嘉奖。
这时候,城市兵上场了。
第一个,我的校友、球友、乡友,168团的黄永生。
此人高大英俊,身手不凡。
他刚一分到连队,正碰上战士们练习手榴弹投掷。
他怯生生地问几个班长:这怎么投啊?
班长一看是个新兵,马上热情地讲解和示范了动作要领,如跑动,引弹,转体,投掷等等。
黄又弱弱地问:这得投多远啊?
班长们把标准告诉了他。
黄又羞羞地说,我可以投一颗试试吗?我不会跑着投,站着投可以吗?
班长们鼓励说,可以可以,都有个过程,以后慢慢学。
黄抓起一枚教练弹,轻舒猿臂,嗖地一声,手榴弹飞了出去。
几个班长还没有看清黄的动作,只见一个黑点钻进了云彩眼儿。
手榴弹去哪里了?
正在班长们面面相觑时,远处传来报告声:报告,六十X米。
六十X米?!
这个新兵?!
几个班长不相信:再报一次。
远处:六十X米。
几个班长恍然大悟,新兵蛋子,耍我们!
扭头再找黄永生,只见他摇头晃脑已经走了。
几个班长又好气又好笑:这个新兵,稀稀拉拉的!
第二个,167团的于开军。
此人瘦小精干,亦是身手不凡。
他刚一分到连队,也碰上战士们练习手榴弹投掷。
他怯生生地问几个班长:这怎么投啊?
班长一看是个新兵,马上热情地讲解和示范了动作要领,如跑动,引弹,转体,投掷等等。
于又弱弱地问:这得投多远啊?
班长们把标准告诉了他。
于又羞羞地说,我可以投一颗试试吗?我看你们都用右手投,我可以用左手投一颗吗(其实他是左撇子)?
班长们鼓励说,可以可以,都有个过程,以后慢慢学。
于抓起一枚教练弹,轻舒猿臂,嗖的一声,手榴弹飞了出去。
几个班长还没有看清于的动作,只见一个黑点钻进了云彩眼儿。
手榴弹去哪里了?
正在班长们面面相觑时,远处传来报告声:报告,五十X米。
五十X米?!
这个新兵?!左手?!
几个班长不相信:再报一次。
远处:五十X米。
几个班长恍然大悟,新兵蛋子,耍我们!
扭头再找于开军,只见他摇头晃脑已经走了。
几个班长又好气又好笑:这个新兵,稀稀拉拉的!
我的手榴弹投掷的最好成绩是52米,集训队嘉奖一次。
二、队列训练
我们新兵排的排长叫蔡晓衡。其父是开国将军,老红军,铁道兵副政委。蔡是妥妥的红二代。
他从心眼里看不惯我们几个知青兵动不动就吹乎我们是高中生,城里人,当过知青什么什么的。
跟他比起来,我们确实不能比,也没法比。
在队列训练时,蔡排长想有意考察考察我们,对我们几个城市兵要求非常严格。
一次刚下过雨,操场上有的地方有积水泥泞。
蔡排长故意把我们几个带到有积水泥泞的地方训练,还让我们做卧倒动作。
他卧倒的口令一下,我们几个人眼都没有眨一下,齐刷刷趴到了积水泥泞里。
后来聊天时蔡排长说,就是通过那次卧倒训练,他重新认识了我们。
再后来的队列训练,蔡排长经常让我们几个给大家做示范,让大家向我们几个学习。
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城市兵和农村兵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的。
我们上初、高中的时候,正赶上那个荒唐的时代,流行"读书无用论"。
我们这些男生,不好好学习,天天挂在单杠上撑在双杠上趴在地面上(俯卧撑)泡在球场上。头脑简不简单不好说,但是四肢绝对发达。
那时候的体育课不叫体育课,叫军体课。投掷手榴弹就是在那时候学的。我们还学过不太规范的刺杀动作(拿个木头棍)。而队列训练更是乏味,让我们练得够够的。
下乡当知青时,我们的体育锻练也没有停。我们跑到县化肥厂,用废钢材做了一副举重用的杠铃。屋里面房梁上绑着单杠。屋后边的大树树叉上吊着吊环……
黄永生的手榴弹投掷上学时在开封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就取得过名次,甚是了得。
上面关于黄永生和于开军的故事,不是我亲眼所见,但是基本情况属实,我只是进行了一点字面上的艺术加工。
黄永生和于开军最后都穿上了四个兜。黄是靠枪杆子过硬。于是靠笔杆子了得。两人都不是浪得虚名。
三、实弹射击
我虽然是在机炮连,但是每年也要进行一次实弹射击。炮兵的实弹射击只打卧姿一种姿势,不像步兵连,要打卧跪立夜四个练习。
我第一次参加实弹射击,是在一九七八年上半年。
当时我刚从师宣传队回来。
那天我回到连队刚走上山坡,就看见战友们趴在地上进行瞄准练习。
我跟连首长说我也要练习,要参加实弹射击。
连首长说:来不及了,明天就要实弹射击,你就练这半天肯定不行,大家都练了一个星期了,你就不用参加了。
现在想想,连首长是怕我打不好拉连队成绩的后腿。
我当时没有想那么多,执意参加。连首长只得同意。
我们机炮连的实弹射击,用的是冲锋枪。因为机炮连没有步枪,只有每个班长配了一枝折叠式冲锋枪。
实弹射击规则是(大概是,也记不清了):四次单发,两次点射(一次三发)共十发子弹。
我打了……
我打了……
我打了九十三环!
连首长非常高兴:你个裴宜广,稀稀拉拉的,只练了半天,打得不错!
其实部队练兵有句口号叫"苦练加巧练"。
我那半天只能巧练,即抓住最关键的几个点反复认真地练:一,据枪要紧。二,三点一线要直。三,呼吸和击发要稳。
后来我的射击水平日益提高,达到了在实弹射击前负责校枪的水平。
那叫牛!稀稀拉拉的牛!
四、打了一个光头
说完了过五关斩六将,该说走麦城了。
我当了五年八二迫击炮兵,当班长指挥教练弹射击(不是实弹)只进行过一次,还打了个光头。
那是一九七九年复秋季节的事。
那一天我信心满满,优秀不敢打保票,良好肯定没有问题。
八二迫击炮射击考核标准是:1,时限七分钟,超过七分钟为不及格。2,射弹五发。3,优秀标准:首发命中或者是命中三发。2,命中2发为良好,命中1发为及格,一发未中,不及格(光头)。
射击考核那天天气晴好,团里的王副团长(很有水平,参与编写过56师军史)也来了。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该我们班了。
我首先向指挥员受领了射击目标,然后迅速目测距离,设置瞄准目标的导引杆(八二迫击炮是曲射炮,不能直瞄目标)。
与此同时,下达射击指挥口令。
全班听到我的口令后迅速进入发射阵地,用炮(架炮)、瞄准、装填炮弹。
听到他们一切准备就绪的报告后,我下达了发射指令:一发放。
嗵的一声,炮弹飞出了炮膛。
打中没有?
肯定没有呀,要不怎么说是光头呢。
因为我犯了一个严重的低级错误。
即,做为一个指挥员,我没有认真观察战士们的架炮情况。
教练弹射击虽然没有实弹爆炸的火光硝烟,但是通过弹体落到地面时溅起的尘土,落点仍然清晰可见。然后,指挥员根据落点与目标点的距离差来修正射击诸元(距离角与方向角)。
可怪异的是,我们这发炮弹看不到落点,飞了!
这肯定是打远了,打得太远了,打到山坡背面去了。
这时,我犯了第二个严重错误。我没有察看炮身的情况,而是简单地下达了修正射击角度的命令。
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发炮弹仍然无影无踪。
观战的人群一片哗然。
我这时才想起去检查炮的情况。
不看则已,一看哭笑不得。
本该支在炮管上半部的支架,支在了炮管下半部,角度错了近20度!
我一看这情况马上命令重新架炮,重新瞄准。然后又检查了炮弹装药情况(装药多少也影响射击距离)。
连领导也急了,提醒我注意时间。
我一想,七分钟快到了,一发一发的打,就是打中了也是超时,也是不及格。
我一不做二不休,下达了三发放的口令。
三个黑点在空中鱼贯向目标飞去。
落点离目标都不远,但都没有命中(八二迫击炮的命中距离是以目标为中心半经15米)。
众人一片叹息声。
射击完毕,我们几个班长跟着王连长一起对面山坡上收集打出去的教练弹。
我没羞没臊地和大家一起有说有笑。
晚上,连点名。
王连长在总结到上午的射击情况时,竟然对我提出了表扬。说我胜不骄 败不馁,坦然面对失败,没有垂头丧气,而是谈笑自若,有大气,希望大家向我学习,吃一堑长一智把训练搞好。
我当时不说受宠若惊,也真是意想不到并非常感动,心里热乎乎的。
我同时悟到了一个道理:人都有犯错误受挫折的时候,但是要有大气,这大气就是勇于担当,善于总结,绝不放弃!
又到后来几十年后,我才知道,王连长是当年对我提干问题的“主提派”。
知遇之恩!王连长,敬礼。
这就是光头的故事。看来我命里只有裴书记,从来没有裴干事。

五色之翼
一个人眼中的历史与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