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公益一刘代明书画人生(下)
廖云 撰文
(四)
2005年10月,德阳辖区什邡市白血病女孩沈爱力与重庆小伙黄春生死相恋,在沈爱力被确诊白血病需要50万元治疗费时,两位恋人选择不离不弃,决定举办婚礼。
看到报道后,刘代明立即与旌城书画院书画家们商议,主动参与婚礼策划和医疗费用筹措。2006年1月10日,两位新人在“天韵大酒店”举行与死神抗争的婚礼。旌城书画院的20多位书画家在协助完成婚礼仪式后,立即赶到文庙广场募捐活动现场,率先捐款1万多元现金,然后义卖书画作品,不到两小时,又筹得捐款1.5万多元。
27岁女孩李智表示要为沈爱力捐献骨髓
来自遂宁的27岁女孩李智,被艺术家们的爱心感动,献上“只要我与沈爱力血型配对,无偿捐献骨髓”的厚礼。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等20多家媒体报道了这场特殊婚礼,使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挽救沈爱力生命的募捐活动。
刘代明的书画人生追求,没有止步于画坛成名获奖夺金,也没有满足于仕途有为政界扬名。他从未迷失的方向,是用书画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把自己的书画人生融入慈善公益事业。他说:“为社会服务,是我最快乐最幸福的人生!”
他很早就开始组织慈善书画创作义卖、助残助学、帮贫扶困、义务辅导书画爱好者等社会公益活动。
1993年10月,他倡导的“旌城书画院”成立,并当选为院长。一年后,他就组织书画院的书画家们,发起了“旌城书画院托起希望公益行动”,现场创作书画义卖,为两名患白血病的失学儿童筹得1万多元善款。此后,又多次带着善款和慰问品登门看望,带动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
2003年9月,刘代明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全国著名书画家10人古丝绸之路采风团”活动,在革命老区甘肃高台县与职业中学师生代表交流,听说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他立即认领了一名贫困应届高中生,每月给他汇寄200元生活费和必要的学习资料费助学,直到2006年该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2004年春节前,刘代明带领书法家下乡义务为村民写春联,听说扬嘉小学有位三年级学生小雨因贫困即将辍学。当晚,在旌城书画院的联欢晚会上,他就发起善慈募捐。大年三十大早,他就和几位书画家,把年货和衣物送到小雨家,提供小雨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全部学费及学习用品资料费。小雨父女在万分感动中,过了一个最温暖舒心的春节。
半年后,刘代明又带领30多位书画家到扬嘉组织了“旌城书画院托起希望公益行动暨助学奖励基金建立仪式”书画义卖活动,不到两小时,现场创作的40多幅作品,被认购一空,筹得4万多元善款,以此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了扬嘉镇“助学奖励基金”,建立了助学长效机制。此次善举活动,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村镇举行书画作品义拍卖活动”尚属首次。
2004年腊月的一天,旌阳区残联人员陪同一位残疾姑娘走进刘代明的办公室。这位叫夏兰的姑娘7年前因一次意外工伤事故,失去大部分手指和全部脚趾,造成终身残疾。夏兰从小爱好美术,听说刘代明经常组织助残献爱心活动,便请残联帮忙,希望拜他为师学习书画。听了夏兰泣诉往事,看到她那惨不忍睹的残疾四肢,刘代明含泪答应。第二天,在“旌城书画院”数十名书画家和市、区残联领导见证下,刘代明为夏兰举行了隆重的收徒仪式。经过不断鼓励和精心指导,夏兰走出生活阴影,成为德阳市书画家协会会员。
在德阳,只要打听到有残疾人和身患严重疾病的人需要帮助,刘代明就组织旌城书画院的书画家们开展现场创作书画作品慈善义卖活动。2006年5月,德阳市慈善会成立,刘代明当选为常务理事。其后,刘代明和旌城书画院书画家们,组织了多次义卖公益活动,筹款助残济困帮助残疾人和重病患者,资助了近百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完成学业。
2019年,刘代明退休。他推辞了纷沓而来的众多高薪聘请,只接受了市老年大学聘书,担任老年大学书法美术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和书画创研班教师,提供公益教学服务。
同时,他向母校德阳中学捐赠了市场估值360万元的书画作品,建立"刘代明美术馆",组建"德韵丹青""丹青学子",义务培养学校师生书画艺术人才。向德阳现代教育集团捐赠了100幅价值不菲的书画作品。在德阳九中建立了"刘代明书画艺术工作室",公益培训学校教师,组建了"丹青九歌"。继续担任他在职时创建的三个省级书画品牌"德阳兰亭书院","丹青拾韵","童心画派"的指导老师,仍然每周组织一次公益培训和学术研究活动。还坚持为旌阳区教育局新教师岗前培训、四川省警官学院、德阳市委党校以及机关、社区开展书画艺术教学讲座。
他的书画人生,因理想和坚持而成功,因思想境界而精彩。立志“当书画家”的理想,既为他指明人生奋斗的方向,也是他在复杂境遇中的精神支柱。坚韧不拔的坚持,使他在困境中突围,在逆境中成长,是逐梦中实现理想的宝贵品质。思想境界,更影响和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温度和人生成就的高度,并因此人生涅槃而精彩。
他有心胸豁达的宽容。尽管他因“阶级成分”受过太多的委屈和磨难,但他从无怨恨。他始终对社会充满热情,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对“生不逢时”有独立思考和理解。他说“人不能选择出生的时代,也无法选择家庭出身,但可以选择怎样做人。坏时代里有好人,好时代里也有坏人,任何时代,坏人都是少数。”所以,他对儿时的记忆,虽有痛苦,但早已淡忘,却牢记给他帮助的恩人恩情。有了成就和能力之后,他怀着感恩的心,用温暖回报社会。他以德报怨,在“伤心之地”扬嘉开展系列公益活动,建立“助学奖励基金”和“扬嘉新农村美术创作基地”。他感恩报恩,为“温暖母校”德中捐赠书画精品,建立美术馆,义务担任书画艺术培训,回馈母校的恩情。
他有内心的高洁与坚守。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他坚守初心不改。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这句名言,曾经激励过整整一代人,但渐渐被遗忘,甚至不少人还自嘲是“曾经的幼稚”。可是,刘代明却始终铭记并以此鞭策。十几年前,他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激情背诵这段名言后动情的说:“作为一名人民的书画艺术家,应当把人民交给自己的书画艺术,无私地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之中去,实现用笔墨创造书画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只有这样,百年之后才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愧于这个美好的社会,才能够理直气壮的面对子孙后代们说,刘代明的一生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虚度年华!”此情此景至今让人感动。
少年铁笔画沙,学有所成;而立之年,成功举办个展;不惑之年,仕途从政卓尔不群;知天命之年,人生成果丰硕;花甲之年,公益爱心暖人。刘代明的人生成功而精彩。
他追求艺术的高雅意境。在书画创作上,他坚持守正创新,创造崇美高雅的作品。艺术的本质,在于个性化,在于创新。他的个性化“师法自然”,追寻人与自然的融汇;他的创新,植根中国文化传统,立足于守正。他不是如某些人完全抛弃传统美学追求另起炉灶,也不是将中国画变异为丧失国味的西洋涂雅,更没有陷于追求超级制作的匠气之列,尤其鄙视憎恶丑书陋画乱象。他的创新,是在传统书画基础上的艺术升华。他的个性,是在追求笔墨精神上,探索笔法、线质、意趣等技法表现上,遍临古今名帖,把前人的艺术语言纳入心底之后,蓄足情感和创造动力。因此,他创作的行书,宛若疾风劲藤,纵横跌宕;他的隶书、甲骨文秀逸丰茂,意境高古奇巧,情趣天真,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他的水墨画,画出的是心境,流淌的是温情,每一幅作品都包含着一段独特的心路历程。
他始终以“明明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自勉,书画艺术上精益求精,仕途职场上恪尽职守,参政议政上不辱使命,公益事业上尽心尽力,无愧于那方“一代明君”印章的雅号。
为官者的名,是其官位。人们只记得台上的,下台即是过客,人走茶就凉。为富者的名,是其财富。人们只记得豪榜上的排名,人去财空便销声匿迹。但是,刘代明的名,不会轻易消失。他的“铁笔少年”之名,在家乡人的记忆里,被口口相传激励后人;他的书画艺术之名,收录于众多美术辞典载入史籍;他的仕途之名,在他建立的众多艺术团体和基地的平台上不断传播;他的从政之名,镌刻在建言献策打造的旌湖两岸景观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名片之中;他的公益爱心之名,留在“桃李满天下”的弟子、因“助学基金”完成学业的贫困学生、因助残募捐受益的残疾与病患者的心中;他的人生成就,是母校的骄傲,被列入知名校友,载入德阳中学校史。由此,他当之无愧是“最有名”的德阳名人候选者之一。
恩师韩天衡对刘代明的书画人生,有过中肯总结与评价,也有殷切期望与鼓励。这位2023年11月当选为西泠印社名誉社长并荣获西泠印社终身成就奖、2024年10月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大师写道:“弟子刘代明没有使我失望,在他已走过的书画人生路是成功的。即使如此,刘代明也仍在不断地思考,并因为思考而痛苦着抑或快乐着。大悲大喜,凤凰涅槃。我的弟子刘代明所追求的新生,正是他艺术人生的春天。但愿代明在今后的书画人生路上不断"变法"求新,用更加辉煌的成就去拥抱他书画艺术的春天!”
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也为了自已的更完美的书画人生,刘代明退休后更加努力。退休至今5年时间里,他已经创作了近6000幅作品。他对60岁之后的书画人生规划是:把曾经走过的名山大川、名刹古寺,曾经见闻的花鸟山水,用书画和诗词形式表现出来,力争早日实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的夙愿。
有如此追求与精神,刘代明先生的书画艺术成就,必将更加辉煌!他的书画艺术春天,一定更加绚丽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