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潮再看腿长短:我所结识的离退休军旅作家之七
屈全绳 撰文
李志勇
【按】 李志勇在其《迁坟》一文末尾写道:“半年之后,抛却埋在父母脚下的梦想,我和老婆在西安白鹿塬上为自己购买了墓地。”
余是白鹿塬西车村人,李志勇所说的墓地,就在余故里鲸鱼沟南面的塬头下。2018年,余曾在这块墓地祭奠一位病亡战友。岁次小余不止一轮的李志勇却在这里为其夫妇买了墓地,这让余情何以堪!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李志勇是个磊落人,他后来告诉余,其重病缠身,不能不对后事早作安排。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李志勇当然不是庸人,他骨子里有父亲做生意的基因,早定阴宅宅基,可能另有“暗算”。余希望这样的“暗算” 30年不能得逞。
一
1957年2月6日,陕西眉县横渠崖下村李家长房幸得长孙,取名志勇。之后履历如下:
1964年——1970年在横渠小学读书。
1970——1975年在横渠中学(张载书院)读初中高中。
1975年7月一一1976年12月,回村务农,任村团支部书记。
1977年元月——1982年任陆军62师184团战士、副班长、排长、副连干事。
1983年一1984年12月,任陆军62师宣传科任正连、副营干事。
1985年元月——1987年12月,任兰州军区宣传部新闻处副营干事。
1987年元月——1998年11月,任兰州军区宣传部教育处正营、副团干事、处长。
1998年11月——2004年3月,任甘肃省酒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2004年4月一一2012年4月,任甘肃省嘉峪关军分区政委;中共嘉峪关市委常委;嘉峪关市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退休后主要从事摄影、写作、书法等文化活动,其多篇散文被五色之翼等公众号发表,好评如潮,人气爆棚,成为时下的网红。
人们不禁感到奇怪,即使像横渠中学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十年动乱也难以让学生接受正规完整的教育,李志勇如此多才多艺的文化细胞来自何处?余仔细研究其学养结构发现,原动力只有两条:一是天赋异禀;二是生活需要,两者缺一不可。于是,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1983年在宁夏一家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河西庄里两个“怪”》,挣了120元稿费,而一个正连军官当时的月工资只有65元。首篇作品正式发表,李志勇像打了鸡血,文学创作的劲头一发不可收拾。
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绿色的爱河——中国军人爱情婚姻生活探幽》,收入李志勇撰写的10篇文章:《黄土地上沉重的歌——军官农村家庭透视》《女兵和“爱神”》《爱河浮沉——刑事卷宗中留下的思索》《爱神之忧——来自现代军人家庭的报告》《冰雪昆仑爱如火》《浓浓的情 深深的爱》《大漠尽头有轮太阳》《第二次婚礼》《魂归唐古拉》。
《绿色的爱河》是李志勇研究军人婚恋的第一部著作,为军人婚恋面临的疑难困惑、价值取向和态度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填补了军人“三观”教育的一项教材空白。最近,还有读者在李志勇文后留言,对该书不吝溢美。
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钢铁八连的党代表——模范指导员张继东记事》则是一部催人勇毅前行、砥砺奋进的报告文学。张继东关于政治工作一半靠说一半靠做、一半靠读书一半靠实践的体会,实际上是李志勇自己的感悟。
在兰州军区宣传部教育处长岗位上。李志勇与王启厚副部长合作,编著的教材有:《写好当兵史 走好人生路》《追溯红军足迹 永葆我军本色》《牢记特殊使命 建设精锐之师》《牢固树立保秘观念,确保国家和军队秘密的绝对安全》
这些教材引导官兵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完成了卫国戍边的光荣使使命。
李志勇在团政治处当干事时年富力强,本职工作之余,夜间常常加班写作赚外快,既增強了观察社会生活的敏锐能力,又提高了文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为家庭提供了补贴。
80年代,李志勇曾以笔名担任《新月》《家庭生活指南》等杂志撰稿人,并荣获《家庭生活指南》杂志特等奖。奖金达6000元之多,为烟酒瘾大的李志勇解了燃眉之急。
2004年出版的《李志勇书法摄影作品集》稿酬,让李志勇为女儿挣回了学费。
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李志勇虽然岀生在北宋大儒张载故里,自幼受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的“关学”滋养,且天资聪颖,但他从来没有“躺平”。把工作以外的时间都用在给自己“充电”上,这也是他人生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
李志勇能够脱颖而出,从他后来撰写的《我的青春我的团》中可以找到更多的答案。
李志勇军旅生涯35年,纵马西北,挥戈南疆,虽未能登上显官髙位,却也踏入正师级军官行列。
回首往事,李志勇最怀念的在腾格里沙漠边缘184团战斗的那5年。用他的话说,“那是一个农村朦懵青年向合格军人转变的5年,是一个战士向军官过渡、由吃农业粮变成吃商品粮的5年。那还是一个只管干好工作不须顾虑前途的5年,是一个没有虚假伪作却凝结了无数爱和友情的5年。更何况我在那里成家,在那里孕育了女儿,搭起了幸福家庭的雏形。”
李志勇35年后回望,最初5年的那种火热,那种纯真,那种无忧无虑,竟然是可遇不可求的。说它是熔炉也好,大学校也罢,它就是让铁变成了钢,让沙砾地长出了青苗。
李志勇万般感慨地说:“如果说此生还有些许成功的话,我在184团这5年,无疑奠基了我人生的起点,是我军旅生涯最关键、最有神采的5年。”
然而,李志勇初到部队时并不是一好兵。电影组、后勤处先后来连队挑人,考察了李志勇,最后都无声无息。当兵不到一年,李志勇对自己失望了,感到当兵进错了门。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他打定主意再干一年,复员回家参加高考。
幸运的是连里对李志勇这个后进兵不嫌弃不放嫌。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李志勇罗列了一组人名及他们对他的帮助:老排长李维国经常拉他谈心,推荐他做了团支部组织委员,连队篮球队队员、裁判员;八班长吴林经常找他交流思想,帮他解开思想包袱;准备转业的张连长也经常到班里给他做思想工作,鼓励他在部队好好干;山东籍班长王军峰有空就拉他到操场谈心,教他如何星期天做好事,如何发挥自己优长争取进步,还亲自协调让他承包了排里黑板报;副班长刘汉华业余时间陪他拉单杠,在门前树上绑了一根钢管,寻序渐进的陪着他练习,终于让他过了单双杠这一关。后来的班长季敦全更是有心人,经常给他安排容易出成绩的险重任务,同时不放过他的每一点进步,做点好事就表扬,让他当个好兵的信心逐步树立起来。李志勇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成长进步,第二年,连里研究提升骨干,他被任命为副班长。就在这时候,一个重要的契机出现了。
李志勇向余介绍:“后来成为陕西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副主任的李元慱,当时是团里的新闻干事,他到连里采访,看到我出黑板报,过来问了一下情况,就记住了。1978年3、4月间,团里举办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他想到了我,打电话点名让我参加。连里研究后大力支持,我到团里参加了大约一周左右的培训。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新闻,一边从五个w开始学习新闻理论,一边试着把连里新鮮事写成新闻稿,交给宣传股长李清高和新闻干事李元慱修改。李股长当兵前就是语文老师,文字功夫深厚,写的新闻曾得到中央军委首长的批示。他结合我们写的稿件,从语法、标点符号到如何谋篇、如何使用语言,教了不少实用写作技巧。培训很快就完了,我具体交了几篇稿子现在也记不清楚,回去一如既往参加连队工作。大约一个多月后,有人发现军区《人民军队报》两篇火柴盒大小的新闻稿有我的名字,指导员把我叫过去确认,我也不敢确定,怕是同名同姓的人。直到半年总结李元慱干事打电话让连里给我记三等功,这事才真正确定下来。”李志勇不无幽默地说:“拼死拼活的训练,半夜起来扫厕所、帮厨都没立功,莫名其妙写的几篇小稿让我立了一个功,真是世事无常,不知哪块云彩有雨啊!这事对我启发震动不小,好象阴云密布的天空射出一道耀眼的霞光,让我看到了在部队进步发展的希望。”
时间不长,李志勇被借调到团新闻报道组。报道组一个专职新闻干事,四五个战士业余报道员,不停的轮换淘汰。李志勇由于目标明确,下苦功夫苦学苦钻,在“二李”老师直接指导下,不到一年时间里,不仅在军区报纸上了十多篇稿子,在《解放军报》《半月谈》杂志也上了六七篇稿子,并且又立了一个三等功。
当年的报道组成员:前排左为29医院政委,作家王宏奎。前排右为原62师新闻干事,后陕西省军区转业办主任窦耀国。后排中为原184团新闻干事,后西安陆军学院干部办主任刘先锋。后排左一为新华社兰州军区记者站站长蔡晖。后排右一李志勇。
李志勇回忆:“1979年6月,连里研究发展党员,虽然我不在连队,连队还是研究把我作为发展对象。贾指导员让同班战友陈朝勤拿着党表到团报道组找我签写,我当然不敢签,赶忙把这事报告给李股长和管新闻的刘干事(李元慱干事已调师宣传科),他们一听就不干了,重炮连想干啥?政治处就是管入党提干的,他们还到这儿挖人。股长让我立既到连里把伙食津贴关系转到团里中灶,政治处支部很快开会,由李股长、刘干事做介绍人,批准我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在大队当会计的表哥来信告诉我,他们已经收到团政治处预提干部调查函并回复,让我好好表现早日穿上四个兜。”
对越自卫反击战后,184团由乙种团扩编为甲种团,干部缺额很大,李志勇看到了提干的机会。
但在这节骨眼上他却出了一桩糗事。团里去年营建时需要大量红砖,后勤处请人搞了一个无窑烧砖的实验。李志勇提前写了一篇新闻稿——某团用无窑烧烧砖法解决营建用砖。后来试验失败,烧出来的半生砖不能用,可这篇稿子却上了《解放军报》,来团里参观学习的军内外人员络绎不绝。后勤处长见了李志勇,骂娘的粗话都出来了。在李志勇羞愧难当的时候,政治处魏善芳主任替他解了围,好赖把这事对付过去了。团党委讨论提干会上,有人又把这事抖落出来。
关键时刻,又是魏主任仗义执言,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团里既然组织了文化考核,就要把它作为提干的重要依据,这牵涉到党委威信。二是新闻稿件需要提前量,实验基本事实在,有些偏差是山高路远的关系,和写稿人的人品没关系。
宋存宝副政委是政治处老主任,住在报道组隔壁,对战士报道员关怀备至,当即表示同意魏主任的观点。政委杜光启是新四军时期从杭州入伍的学生兵,对文化人情有独钟,何况李志勇经常帮他手抄各类文稿,他当即拍板:就这样了,提干命令照下,政治处结合提干谈话提醒当事人注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一件关乎李志勇人生走向的糟心事,被领导们爱的大手轻轻一拨云开雾散。
李志勇的教训在于蝎子蜇了不知道疼。这种事情半年后又重演了一次。那次到北京送稿,半天不见报,他压力挺大,就想搞个短平快。听报社编辑讲部队揭露问题的稿件少,便略加思索,以《一个团政治机关干部的呼吁》为题,反映上级机关用电话、会议、材料代替深入实际,造成基层忙乱的问题。并且自作主张加上了政治处魏主任的名字。这个稿子很快被印成军报内参,上报中央军委主席,下发兰州军区司令员、政委。新闻报导说好事皆大喜欢,揭露问题是捅马蜂窝呀!军区有领导批示:这是否定军区政治工作成绩。谁让写的?查!军师机关一次次打电话问团里要情况,要处理结果。
回到团里,战友们替李志勇捏了一把汗,说他惹了事,把政治处领导也牵连进去了,等着好果子吃吧。李志勇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可魏主任来了报道组多次,连这事提都没提。只是叮咛李志勇多下连队,多抓好新闻。半年总结时政治处还给李志勇立了三等功。
李志勇(右一)对老主任魏善芳(右二)深怀感恩,保持着终生的情谊
这事儿过去了很长时间,股长才告诉李志勇,你那次惹的事不小,魏主任替你把责任担了,并且坚持说你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上边只好不了了之。还提醒李志勇今后写批评报道一定要慎重,最好让大家替你把把关。这种对年轻人极度负责、真切爱护的精神,让李志勇终生受益。以至他当了领导后处理此类事情,马上想起年轻时的自己。年轻人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就像刚破土的幼苗,遇到风雨极昜连根拔起。负责任的领导应该像一把伞,必要时为他们遮风挡雨,护佑他们成长。
1979年11月,李志勇被任命为新扩编团直高机连三排长,行政23级。但不去连里任职,在政治处宣传股担任新闻干事。
李志勇是战士直接提干的最后一批。1980年以后总政规定,所有干部必须经过正规军事院校生成。李志勇真真切切搭了个提干末班车。几年以后,他看柳青小说时有句话印象深刻:“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李志勇提干后干得不错。一来是感激部队给了他铁饭碗,工作加倍努力,两个月后就在《解放军报》上了个头版头条,这在一个团级单位多年不遇。二来是报道组有几个得力干将,大家聚在一起搞新闻,红花绿叶尽情绽放,又有懂行领导大力支持,自然成绩不俗。当年,他和报道组多人立功,184团被军区评为新闻报导先进单位。
184团报道组合影。蔡晖(左1)后任新华社军分社负责人。杨俊发(左2)后任新疆吐鲁番日报记者。王宏奎(左3)后任第29医院政委,是甘肃省著名作家。李志勇(右1)。
环境对于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马克思说的很直白:“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如果没有184团那样的成才环境,没有政治处魏善芳主任那样的相马伯乐,李志勇还能成为后来的李志勇吗?
把马克思的话反过来说,李志勇如果不改变自己,总想改变环境,那他一定还是原来那个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