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曼哈顿 17:姜太公在纽约的“钓鱼”行动
文摘
2024-10-21 21:28
北京
金伯宏 撰文
作为摄影人,在学校打扫卫生,就像是朱元璋当和尚时要饭,杨志卖刀误杀泼皮,只是一时之权宜之计。有梦想的艺术家,百分之五十都希望满世界都是自己的粉丝,满世界的人都纷纷倾家荡产,争先恐后购买自己的作品。剩余百分之五十,即使不自信有梵高的天才,但也不希望自己有梵高的命运。一生穷困潦倒,37岁自杀身亡。死后作品才咸鱼翻身,一幅【加谢医生的肖像】破天价世界纪录,卖出8250万美元。如果梵高地下有知这迟到的新闻,或许会奋然复活,或者会再二次自毙。连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说,收藏艺术品,才知道什么叫贵。于是我把自己的照片挑选出二三十张,根据美国人专业级收藏照片要求,我买来无酸白版纸和45度角刻刀,根据照片尺寸,自己动手苦练刀工,精确按照片尺寸,刻出内斜角边框。经过多次失败,终于达到美国藏家们的苛刻要求。人在异国他乡,思想行为与在家门口完全不一样,在北京我打死也不可能拿自己的作品去摆地摊。但是在纽约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下午,我带着20张自己的完美作品,到曼哈顿下城Soho 画廊区。找个不影响交通的墙边坐下,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自己的美好愿望,摆在脚前。然后心里祈祷阿弥陀佛上帝保佑,不声不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黄金有价艺术无价,一开始我想的是薄利多销,作为自己首次试水,准备开价一百美元一张。结果南来北往游客不少,但全是傻冒,没有一个人停步多看一眼。一个小时后我改变想法,决定今天求个彩头,特别优惠,五十美元一张……三个小时过去了,依然没有开张。此时我想只要有人慧眼识珠询问翻看,不管出多少钱,我都忍痛割爱,而且可以买一送一。最后我的照片纹丝没动,不得不撤退回家,心里骂街,美国人都没文化,都是有眼无珠的傻瓜。姜太公在纽约的钓鱼行动,最终以全线败退而狼狈收场。头破血流之际,我突然接到华盛顿打来的电话,自我介绍说他是国家地理的编辑迪米克,目前正负责一本以世界沙漠为主题,名为《神奇大地》画册的编辑工作。他听曾去过中国的记者说,我拍了不少有关照片,因此想请我带着作品去一趟华盛顿他的办公室,以补充他手头资料的不足,旅途一切费用由他们负责。我回想起一年前,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y)曾派摄影师到中国拍摄沙漠。记者到北京后,找去过沙漠的中国同行交流。1978年与1979年,我正好为采访丝绸之路在甘肃、新疆等地整整跑了两年。经朋友的介绍,于是我和他在北京饭店见了一面。赴美之后忙于上学谋生,此事便远远置于脑后。现在这个华盛顿电话,好像意味着那次偶然见面,让我朝思暮想的美国牛肉汉堡包,要砸在了自己的脑袋上。我最初接触《国家地理》杂志是上世纪50年代,在上海我的曹福康舅舅家,他在美国留学获医学博士后回上海行医。也喜欢摄影,舅妈是美国出生的华侨,至少一直到50年代,他家里仍订阅有此杂志。六七岁的我在他家玩时看到这里面的照片,舅舅说这些摄影是世界的最高水平。虽然可能有水分,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国家地理》杂志创办于1888年,拥有43种文字版本,覆盖了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月发行量最高时达650万册。就发行量而言,中国可以与其媲美的唯有【大众电影】杂志,1982年,发行量曾高达 950多万册,也是国内发行量最高的艺术类刊物。我如约赴华盛顿,住进了国家地理为我预订的五星级酒店。躺在巨大的席梦思床上,我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父母上海地下时期的老战友陈昌谦来家访,当时他是新华社摄影部主任。他问仍在上初中的我,将来想干什么。我对摄影记者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心理,壮胆张口就说想当记者,陈微笑着说,没问题。而我自己心里其实完全没底,认为这是高不可攀的梦想。经过这些年的跌宕起伏,我终于走上了专业摄影记者之路。如今入住这家豪华酒店,感觉好像是一夜之间,我从什么也不懂的学生,突然在梦中穿越成了摄影最高殿堂的座上嘉宾。第二天一早,我穿上西装,满怀自信心走进了国家地理现代风格的办公大楼。作品就像是摄影家的孩子,我把自己从两年工作中选择出的成果,向约我来的迪米克编辑一一展示。围着我的反转片,我们一同工作了一上午。他十分满意地挑选了近30张片子留下,说可能用一半左右,等定了稿再把片子退还给我。同时他会把我的片子复制一套幻灯片寄给我,以便我们将来定稿联系用。除了选片,迪米克先生还围绕这些照片问了一系列问题。萝卜籽太太教我的半年英文今天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连说带比划,基本上让他获得了编写说明所需要的信息。只是我在新疆库车戈壁滩拍的一张西汉烽燧照片,发生沟通障碍。克孜尔尕哈烽燧建于公元前二世纪,俗称烽火台。是为快速传送来犯敌情而建的无数个烽火台之一。是目前丝绸之路上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烽燧遗址。问题是史书记载,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散,高效传送,常以狼粪代替薪草,因而“燧”又别称为“狼烟”。烽燧制度很严格,规定有不同的暗号。与车、马、信鸽等传递互补,一直沿用至清代。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击退波斯军队,传令兵从马拉松长途奔跑42公里多,到雅典城报告胜利,因体力衰竭而死亡。这是欧洲历史中最著名的传递军情故事,为此马拉松跑,也成为现在全世界最普及的体育项目。迪米克先生有这些西方经典历史文化传承,对烽火台的作用不难理解。关键问题出在我叙述的烧狼粪产生狼烟上。如何识别收集狼粪?为什么要点狼粪?为什么狼烟会直上而风吹不散?迪米克先生提出一连串疑问。其实国家地理在这个问题上的质疑可能是正确的,根据当今中国一些吃饱了撑的专家考证,狼粪找不到,所谓狼烟是指匈奴军队为狼兵,与狼粪无关。狼烟直起不易吹散是个跨越两千年的谎言。然而狼烟升起的形象在古人心目中极其重要,是战争与和平的象征。诗词中曾大量应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陆游的“阵云高、狼烟夜举”等。而李时珍,戚继光等历史名士,都曾有明确留言,狼烟是燃狼粪引发。美国国家地理画册采用的金伯宏中国甘肃新疆部分摄影作品我以为狼烟直的故事,可能与孟姜女哭倒长城,花木兰替父从军等等都属于民间传说,用现代科学原理来论证狼粪不冒烟,长城哭不倒,花木兰正史上无记载,是驴唇不对马嘴,会让我们漫长的历史失去精彩表情。而更麻烦的是“狼粪”这个词我不知道英文确切怎么说,只能含沙射影加比划来讲述这件不太干净的东西。一直到分手时,我也没确认,国家地理的专业编辑大人,是否接受了我似是而非的关于“狼烟”的说明。午饭后,迪米克先生陪我来到国家地理大厦底层大厅,这里向公众展出和销售他们出版的杂志和各种画册。他让我随意挑5本, 作为礼物送给我。这种特别礼遇对我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在国内也从无先例。确认书的零售价不会从我未来的稿费中扣除后,我喜出望外。于是客随主便,尽可能挑大部头的画册往购物篮里塞。没想到的是10年后,我回到中国。这些反映世界历史与人文景观的画册,成为我参与建设北京世界公园的重要参考依据。华盛顿集中有美国艺术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等十余座国家级博物馆,据说藏品超过1.5亿件。在华盛顿短短的一两天里,我只能走马观花游览其中最感兴趣的自然、艺术、历史和科技几部分。让我惊喜的是,在国家美术馆中,我惊喜发现纽约教会中心策划的我的中国摄影展,正好巡回到此,我立刻为自己拍照留影。回到纽约我依然沉浸在幸福之中,华盛顿之行是我战略性反转的胜利号角。画册最后定稿用了我十几张照片,其中冒狼烟的烽火台是亚洲部分开篇第一张,并且跨页。我的稿费是每个版面300美元,一缕狼烟便让我收入600美元。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在美国可以一路顺风大展宏图。后来一家旅游杂志用了我5张风景照片,一家农业杂志选用我一张棉花照片做了封面。再以后这些年中,类似【国家地理】这样豪横的电话,再没有响起。在纽约生活过一段的人都会发现,仅《纽约时报》的周末版,就有半尺厚十几斤重。当年正是纸质媒体的黄金时期,美国每天出版物刊用的照片何止千千万万,摄影的市场需求可谓大矣。但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美国国内的社会新闻,一个疯子站在楼顶要往下跳的恐怖场景,可能会占据几百家报纸的版面。音乐、电影、体育等明星的照片更为泛滥。国际内容照片不到百分之五,而有关中国的则更是寥寥无几。你日夜辛苦拍的祖国大好河山,可能没一家愿意出钱购买。看来要想在美国站住脚,吃老本根本不行。不管你是笨蛋还是天才摄影家,不管自己对这些商业化无聊照片曾经恨的咬牙切齿。但是现在要想生存,搞革命改变美国没有可能,只有自己入乡随俗随波逐流,拍摄符合当地社会需求的照片。然而说的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