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探源

文摘   2025-01-12 09:46   北京  

高建国撰文

甘肃会宁一个民营的安万秦腔剧团爆火,不仅在大西北掀起一股惊涛骇浪,也引起了网络普遍关注。不仅引发对专业秦腔院团运营的质疑,也引发陕甘两省戏迷对秦腔身世和归属的争议。

秦地 · 秦人 · 秦风

诸多文史资料证实,秦腔地域性渊源,是古代“秦地”,产生时间是周秦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

初始的古秦地在离天水90公里的礼县。那里有秦始皇的祖墓和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2500年前,西周朝廷命令,由山东迁来一个世代尚武的族群,他们是颛顼、伯益后人,落脚礼县的时候,已经传到秦非子这一代。当时,陇山(六盘山)是大周王朝与西戎族群部落纷争拉锯地带,就是当今甘肃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和宁夏固原一带。汉朝之后称作“陇右”,礼县在南端。

秦非子这一代,继承了祖上尚武传统和军事经验,面对西戎游牧族群“马上优势”的侵扰,特别重视养马,一面用来发展农业生产,一面扩充骑兵武装,应对西戎侵扰。他们还占据有利地形修筑城堡,作为攻防战术灵活运用的依托,取得了总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巨大成功。引起大周朝廷重视,把天水到陇西一带作为朝廷封奖的“秦地”给了秦非子,由此,“秦”在中华史页崭露头角。

秦非子的崛起,给“秦地”赢来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引来《诗经》中的“秦风”诗歌兴起,孕育出了经典代表作《蒹葭》。台湾作家琼瑶引用这首诗的意境做了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经当代化解读和通俗化演绎,成为世人熟知,广泛流传的经典曲目。

《蒹葭》取材于江岸,礼县有长江二级支流过境,是确凿无疑的《蒹葭》原乡。陕西古长安虽有“八水帝王都”之称,但没有江,陕南有江,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秦地”。

戏剧音乐是地域性民歌繁衍嬗变而成的艺术形式。“秦风”自然是秦腔祖母级的存在。

秦邑·老腔·西府秦腔

大周朝廷厚奖秦非子,是为了让他的族群部众在边地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当时的骑兵是对抗西戎游牧民族的王牌部队,所以让秦非子建设大型马场,在自身壮大骑兵队伍同时,为国家骑兵整体发展提供优质战马支持。可是,礼县那个地方山大沟深,草场有限。只得北上张家川、上邽(清水)一带的草原,在那里建马场,设“秦庭”,也就是军营总指挥部。历经几代,既当边陲守将,又是军马基地司令。不仅守住了边陲重地,也充实了大周后方国防实力。朝廷大喜过望,在秦嬴当执掌马场时,由“伯”的待遇,提升到朝廷附庸国待遇,允许在上邽(清水)设立“都邑”。秦嬴把名字做了拆解,“秦”做了国名,“嬴”做了族姓。

张家川草原

“秦风”民歌随着随着秦氏族群迁徙而发展演变。“秦风”的《蒹葭》是一种温婉雅致、凄美清绝、缠绵悱恻的情调,表达的是秦氏家族及部众在相对和平状态下的闲情逸致。随着“秦地”扩展,卫边战斗次数增多,规模加大,多了生生死死的残酷血腥,多了悲欢离合的情感体验,加上与西戎游牧民族接触更加频繁,无形中的交融渗透,使“秦风”民歌融入了大量西戎游牧民族气质和音乐元素,促成了“秦风民歌”向“秦地老腔”的嬗变。

这种嬗变,不只是题材的延展,更重要的是风格的变身。“老腔”突出了粗犷剽悍、威武雄壮、激越豪迈、高亢明快、杀气腾腾、慨当以慷、勇武决绝、荡气回肠为主旋律的情调。谭维维改造的华阴老腔,被誉为“世界音乐教科书”级别的音乐;安万秦腔剧社的“原汁原味”,尤其“苏显赶驾”被刀郎团队引用改造出“天下神曲”——“秦腔随想曲”。皆出于对原生态“老腔”音乐当代化改造。

所以,“秦地老腔”是秦腔之母的存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闹出“狼来了”天大笑话之后,诸侯国不再听大周朝廷号令了。结果,朝中宦官、奸臣作乱,勾结西戎,里通外合突破(古秦州)防线,占领了宝鸡、咸阳,逼近首都镐京。朝廷向各诸侯国求援,谁都不来。只有秦国责无旁贷地集结兵力,奉诏进京,首先平息了朝廷内乱。朝廷给出条件:只要能够把西戎部队赶回老家,收复已经沦陷的宝鸡和咸阳部分地区,就把地盘赐予秦国。结果,真的收复了全部失地,朝廷兑现承诺,给了秦国诸侯国待遇,允许在宝鸡(大雍)设立都城。大周朝廷京都东迁洛阳。由此,秦国与其他72个诸侯国并立。

宝鸡本就毗邻“秦地”,成为秦国首都之后,“秦地老腔”与当地乱弹民歌音乐融合,成为主流代表性音乐。系统化整理后脱颖而出,形成初始的,与“赳赳老秦”精神契合的秦腔音乐体系——西府秦腔。因为宝鸡地处“关中”西端,有西府之称。贾平凹写的《秦腔》,有详尽的形象化的描述。

吼·哭·百戏之祖

秦国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经过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经济和军事强大起来,国都由宝鸡(大雍)迁到咸阳。秦国和西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大量接受西戎,尤其是河西走廊勇士加入秦军,强化了剽悍勇猛、凌厉果敢的战斗作风,加上中原军事文化增持,“赳赳老秦”杀身成仁的尚武传统,锻造出能征善战的“虎狼之师”,终于成就“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大业。

周秦时期的陕甘同为多元文化圣土。甘肃是以黄河水系的两大支流洮河、渭河为界,形成了游牧民族的马文化和农耕民族的龙文化同生并存的格局。秦长城就是从洮河岸边的临洮修起,沿渭河、经陇西、平凉西端静宁、去宁夏、内蒙的。马文化的核心区位是河西走廊,龙文化的核心区位是天水三阳川。

渭河

陕西是周秦八百多年的首善之地,周先祖是从子午岭下、董志塬上发迹,经宝鸡,进镐京(长安)的。作为覆盖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融汇了更加广阔的文化元素,包括音乐文化元素,形成了更大的格局。

秦腔,随着秦国的壮大而发展,在陕西广阔的地域空间与当地民歌融合,形成东西南北中“五路秦腔”,所以,宝鸡的“西府秦腔”也叫“西路秦腔”。后来,以中路秦腔为基准,吸纳其它优长,集中统一成了西安秦腔体系。

很多陕西戏迷说秦腔采用陕西关中口音,所以是陕西的。其实,大部分甘肃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这种说法不对。

我们可以依据史料梳理出“秦”的发展轨迹:礼县秦氏族姓——清水附庸国名——宝鸡诸侯国名——大秦王朝名号——陕西代称。秦腔的演变轨迹:秦风民歌——秦人老腔————西府秦腔——西安秦腔。

由此可见,秦腔发源于甘肃“老秦地”,成型于陕西宝鸡,定型于陕西西安。是陕甘两省先人共创的戏剧艺术结晶。

“吼的艺术”是人们对秦腔的普遍认知和感受,贾平凹也是这种说法。其实,这种评价并不准确。如果说“老腔”是吼的艺术没问题,但“吼”只是秦腔风格特色之一,在“黑头”角色唱腔上表现尤为突出罢了。从秦腔整体结构看,它是刚柔并济的,既有壮怀激烈的张扬豪放,又有柔肠百结的凄绝婉约,是足以把各种角色情感心理演绎到淋漓尽致的艺术。有不少被戏迷称作“哭戏”的剧目,能把悲痛欲绝、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心境演绎抒发到极致。安万剧团演出的《星汉图》,台上演员、台下观众同哭就是例证。专业院团演出的《秦香莲》、《三滴血》等剧目也有如此效果。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是官方资料的说法。前面两句没错,后面四句值得商榷,因为那是全国戏剧普及发展的写照。戏剧作为“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总称”,应该形成于汉唐。

秦国“虎狼之师”中,西戎游牧民族兵员成分较大,他们的特点是能歌善舞,身怀高难度动作技艺,必定会与秦腔音乐杂糅呈现,构成戏剧化表演的雏形。只是战事频繁,秦王朝只有11年寿命,未能完成固定的舞台化表演方式。汉唐就不一样了,朝廷设有专业乐府艺坊。尤其是汉武帝大破匈奴,在游牧文化核心区设立河西四郡之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大融合,戏剧各要素完全具备,秦腔舞台化戏剧化成为必然。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足够的代际时差,在黄河流域广泛扩散传播,衍生出各地梆子戏。进而影响到南方戏剧的生成发展,才会留下“秦腔为百戏之祖”的千秋美誉。

深爱秦腔的陕甘两省,最应该关注的是秦腔在中华戏剧家谱上的地位。共和国把只有二百年的京剧列为国剧、作为中国戏剧文化名片是不妥当的。积极申报,大力争取,让悠悠两千年的“百戏之祖秦腔”获得本该属于它的地位,才是最有意义的话题,才是我辈的使命和担当,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秦腔,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 高建国   河北涿州人,现为兰州市军队退休干部。

五色之翼
一个人眼中的历史与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