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怀亮:西北军旅新闻官转战新的媒体

文摘   2024-11-19 09:24   北京  

屈全绳  撰文

我结识的离退休军旅作家列传之三

郭怀亮:西北军旅新闻官转战新的媒体(下篇)

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宣传处前线的报道传遍长城内外,平时的报道晓喻大江南北。可是,在年终立功受奖时却遇到阻力。

政治部接到宣传部的报奖报告后,责成主管部门拿出意见,提交党委讨论。主管部门答复:新闻报道是宣传处的职责,是新闻干事的业务,建议不予立功。结果宣传部的报奖方案胎死腹中。后来才知道,“职责”一说,系军区分管组织工作某位领导的态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解事情真相后,余亦没有退缩,第二年继续为宣传处和郭怀亮、张林请功。

相关领导忌惮众怒难犯,最终批准郭怀亮荣立三等功,张林被继续晾在一边。令余奇怪的是第二年宣传李润虎,上面指定由组织部牵头,理由是这个典型是组织部发现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郭怀亮应该对这种异常做法有所感觉,但未道破个中玄机。反而把这次宣传视为一次强化两个部门“结合部”的工作,全处戮力配合,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公心。宣传处与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记者站联手发力,打了一套漂亮的新闻报道“组合拳”,使一个普通的志愿兵成为举国仰慕的活雷锋。

学雷锋模范李润虎(右)做完事迹报告后,在学校食堂和大学生一起吃饭。

作为西北军旅的新闻官,余以为郭怀亮的还有一个贡献是重视军区部队新闻队伍建设和新闻人才培养。他所在的宣传处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骨干人才组成梯次。选调张林时,有人提出他虽有才华,但脾气火爆,性格倔强,不好管。郭怀亮表态: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的官。对有才华的人管不了,只能说明管理者德才不足。后来,张林以及先后选调的张应银、樊增民都成了继任处长。成就了“四个处长一台戏”的佳话。

与此同时,宣传部主持连续举办部队新闻骨干培训班,直接从战士报道骨干中提拔干部,郭怀亮具体操办选拔培养事项。据统计,经他手培养举荐的新闻人才累计170余人,其中数人已成名成家。后来,余又同干部部商议报请政治部批准,在西安陆军学院设置新闻班,使得军区新闻队伍的培养走上规范化渠道。

1990年11月14日,军区政治部以文件的形式印发郭怀亮主持起草的《关于加强军区新闻队伍建设的意见》,全区部队新闻队伍建设实现了制度化转变。

郭怀亮任西北军旅新闻官期间,中央新闻单位驻兰州军区四家记者站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凝聚共识,又保持个性,这在全军各大单位宣传处也是不多见的。

2021年夏,郭怀亮和原兰州军区新闻教导队的部分学员在西安聚会,共话当年傲今昔。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郭怀亮获全国全军性好新闻奖10多次。可谓成绩斐然,蔚蔚大观。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1985年底召开的军区新闻工作会议,让余看到郭怀亮被优势掩盖的不足,记得事后及时提醒他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以适应新职务新任务的要求。那时他任处长还不到一年,回过头看,余之提醒颇有吹毛求疵之嫌。

时至今日,余依然认为郭怀亮独善其身,自律自重,是个在新闻报道中长袖善舞的人,但命运却让他不能主导自我。

岁月的齿轮不声不响地转着。一转眼,郭怀亮的西北军旅新闻官任期进入第七个年头,兰州军区党委打算提拔他,一时找不到合适位置,也没有接替宣传处长的合适人选,郭怀亮被“旱地拔葱”,成为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副主任,职级为副师,但没有离开宣传处长的椅子。

编研室是研究撰写军事史志的部门,同新闻报道南辕北辙。郭怀亮没有去编研室上任,继续在处长位置上等着人接班。一年之后文教处撤编,张林由文教处长改任宣传处长。

西北军旅新闻官的生涯画上句号,郭怀亮开始了新的角色。1992年9月,郭怀亮主动要求去人民军队报社担任副社长,以更多的新闻维度反映西北军旅波澜壮阔的风貌。郭怀亮深知,过去的辉煌与未来的灿烂没有必然联系,一切取决于当下的舞台配置和角色表演。郭怀亮卯足劲头,想在分管的人民军队报军事后勤版面上释放潜在的能量。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一段时间后他的奢望变成了失望。郭怀亮不懂投石问路,更不会投机钻营,他仍想秉持中庸,独善其身,但事非所愿,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郭怀亮暗遭羁绊,又不能像祥林嫂那样倾吐苦衷,索性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部队采写新闻,抓住时间博览群书。

郭父识文断字,稔熟中草药千奇百怪的名字,许多生辟字知识含量丰富,这使郭怀亮的知识存储得天独厚。后来参加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深造,又拿到了没有水分的大学文凭。

学养与实践的化学反应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笔端反映出来。因为孜孜不倦地学习,郭怀亮的思想深度和文字表达有了明显提升。先被人民军队报刊登后收入“西北军旅”的十几篇重头稿件,都是在这期间采访撰写的。其中,《兰州军区部队援建亚欧光缆工程》系列报道、《新疆军区某师训练改革访思录》系列报道、《驻陇某红军师发扬红军传统》的系列报导,都展现了军队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扬传统、锐意进取的崭新风貌。

1994年后,已经是主任记者的郭怀亮,不满足于采写军事新闻,他的笔触逐渐伸向其他题材。三篇访问记应运而生:《殷情怯怯说后生——名家谈青年书法》(载1994年4月14日光明日报)《【再说长征】即将问世——总撰稿李茂林谈创作思路》(载1996年5月3日《解放军报》)《世纪之谜:敦煌遗书知道少》(载1997年3月5日光明日报,4月30日人民日报)。这些报道,都展现了郭怀亮新闻视野的拓展。

常识告诉郭怀亮,再好的戏也有落幕的时候。1997年,郭怀亮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报人了,人民军队报社向军区举荐郭怀亮到省军区系统任职。被人缚住翅膀的郭怀亮,跳出是非漩涡,谢绝领导好意,开始寻找适合于自己胃口的“食物链”。

迄今为止,余无意对郭怀亮作道德评判,但凭他说“冯荣是个好人”这句话,余以为郭怀亮是有是非界限的,是个同谁都可以相处的人。郭怀亮不愿去省军区系统,不是同谁较劲,而是他执着的新闻情结使然。

1997年9月,郭怀亮利用出差的机会,去西安华商报考察。华商报的一把手是其战友和同道,深知郭怀亮的才华和操守,盛邀郭怀亮加盟华商报,承诺其出任华商报副总编职务。盛情之下却之不恭,郭怀亮遂于1998年初主动请辞人民军队报社副社长,到华商报报到,被委任为总编辑助理,参与华商报发展战略研究和业务管理等工作。郭怀亮在总编辑助理位置上对华商报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张风行三秦、扬名全国的报纸,每期报眼显示的报业目标和办报宗旨——“每天第一眼”“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是他执笔作了清晰明了的阐释,廓清了办报理念。但“助理”(级)的乌纱帽九年多一直戴在头上,直到2007年元月主动离职。

2006年3月,郭怀亮在华商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发言。

余知道,郭怀亮对于华商报的深厚感情始终都在。18年过去了,他对余提及这一段往事时还说:我庆幸,对于华商报,我来过,我经历过,我和她一起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都市报的兴盛,经历了办报“为政府解忧,为百姓解难”而引来的上下叫好、万众欢庆的时光。这还不够吗?

郭怀亮还说:离开华商18年了,至今记得,两位跳出省报勇敢迈进新兴报业市场,联手创造了中国报业辉煌一页的军旅战友;一位电影公司职员到华商报后成为名扬国内报刊界的经营大家,独自创业,延续传奇发展成一家上市公司;一个志愿兵到华商报后,依靠军营历练的军人情操和作风成为黄马甲(发行公司)带头人,如今成功换道升级黄马甲业务,在维护大众食品安全的创业路上再创辉煌;一群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传销群体、地下黑工厂黑作坊乃至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采访的年轻记者;从华商报开始,几十年一以贯之关注下层疾苦的老摄影记者……这些丰富见闻和传奇经历,都是难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啊!

在纸质媒体日渐衰落的形势下,曾经随同华商报业成长壮大的黄马甲(发行公司)审时度势,成功换道升级,再创辉煌,赓续“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老华商精神。郭怀亮心系老华商特意摄制了一条短视频,记录了黄马甲生产“超蛋”,树立食品安全标杆的决心与行动。

郭怀亮勤于学习与新闻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华商报》是都市报成功的典范,在这里他欣喜于新闻视野的开拓,欣喜于能够参与和军事新闻迥异的地方社会新闻的实践。他曾到全国多家报社、国内著名网站考察学习;到北京大学培训;钻研网络新知识新技术;研读荷兰哲学家所著《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了解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为人类历史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关注短视频现象并学习摄制短视频等,这为他后来介入新媒体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离开华商报后的2007年5月,郭怀亮应邀担任在全军有影响力的《老战士》杂志特邀编委,主持创办“老战士”网站。为了组织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完成“与老战士同行”活动的采访,他借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主持人胡润提供的“以读者为出发点的集团整合采稿”模式,成功组织陕西省内三千多名大学生顺利完成“同行”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初创的“老战士”网名声大振。

《老战士》杂志特刊《永远的军魂——大学生笔下的红色老兵》,这是郭怀亮策划组织的“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与老战士同行”活动的优秀征文选集。

2008年初,郭怀亮旅居海南期间,又受邀担任海南《商旅报》执行副总编,为庆祝海南省成立20周年,策划、组织了以“海南第一见证”为题的系列征文活动,报社编发的诸如“海口第一个红绿灯”“第一批赶海人”“第一家股份制银行”“第一批回乡创业华侨”“航天基地首席科学家”等,在海南媒体独树一帜,一时间《商旅报》成为海南最引人瞩目的媒体。

后来,郭怀亮受邀担任“陕西网”顾问,为提升网站的运行质量出谋划策做出贡献;受邀参与策划、创办了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延安红云互联网云平台”(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主管)。郭怀亮被公认为融媒体的多面手。

作为一名老新闻人,郭怀亮从事新闻工作半个世纪以来,有成果也有曲折坎坷。支撑他一直迈步向前的是无可替代的新闻情结新闻理念。以此为基础,他在其撰写的《我的新闻缘》系列文章中曾说:“那些过往的美好,一直都在”。

泰戈尔诗曰:“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助你的光走出了黑暗……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郭怀亮说:我相信,那过往的美好,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应该是“一束光”!

2024年11月10日于解甲楼

本文作者屈全绳

1944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1962年6月参加工作,1962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国防大学基本系毕业。

曾任兰州军区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疆军区政委,总政宣传部长,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中共十五大代表,八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五色之翼
一个人眼中的历史与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