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退休的文化馆长,凭啥成了德阳最有名的人
文摘
2024-12-05 14:54
北京
那天,几个人在石刻公园茶馆,为谁是当下德阳最有名的人争论不休。起初各执一词,最终达成共识:非“一代明君”刘代明莫属。明君指开明的君主,德阳虽是古蜀国地,唐朝就置德阳县,但自古以来没有出现一个君王,历史上德阳人最大的官,只是南宋宰相张浚。德阳不大,也有5911平方公里面积,比8个新加坡国还大;全市346万人,比欧洲12个中小国家人口总和还多;官场上有头有脸,市场上有钱有势,行业上有名有望的人不在少数。就算十万里挑一,也有好几十个候选。一个退休的文化馆长,凭啥“最有名”还被称“一代明君”?于是,我走近了刘代明。1959年1月1日,川西德阳县城西行10公里扬嘉场刘发富的小屋里,传来一阵婴儿啼哭,刘代明降生人世。刘家祖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明洪武初年迁徒入川。几经辗转,刘代明的曾祖父到德阳定居,膝下三子,次子刘秀兴最有出息:憨厚善良,精明能干,人称刘老头,早年在乡下以帮人杀猪和榨油为生,省吃俭用攒下钱后,看准了扬嘉场这块丰水宝地,办起了屠宰场和榨油坊。刘老头为人和善人缘好, 屠宰榨油手艺精,生意越做越大,生活却很节俭,攒下不菲积蓄,先后置下30亩良田、4套四合院。四合院除了家人居住和自家店铺外,其他的出租。1951年6月,扬嘉乡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刘老头虽然没有孽债民愤,但根据占有的生产资料与财产情况,阶级成分划为“商人兼地主”,30亩田地和4套四合院收归政府所有。刘老头识时务明事理,顺从服从。后来,政府又落实政策,给刘家退还了部分住房和店铺。从此,刘老头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新公民。但是,“商兼地”阶级成分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刘家头上。土改后,刘老头谨小慎微,小心翼翼,过了十几年安生日子。没想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一念之差,招来横祸。“文革”初的某个星期天,他一大早就到街上一家肉铺打杂帮忙。他开屠宰场时,对店主多有关照,他屠宰手艺好,活干得漂亮,店主也知道他想买点好肉的心思,于是悄悄给他留了一刀厚膘肥肉。刘老头没想到,他在肉铺的一举一动早被人监视,等他满心欢喜回家刚把肉放进厨房,几个“红袖套”便闯进家门,厉声喝道:“地主还想吃好肉?把刚才剥削贫下中农的那块肉交出来!”刘老头赶紧从厨房拿出肉,恭恭敬敬捧到“红袖套”们面前。他们却不依不饶,拿根绳子栓上肉,挂在刘老头脖子上,又推又揉押到街上游行示众。一生精明要强的刘老头,不堪忍受如此侮辱,当晚结束了自己56岁的生命。第二天,公社“革委会”主任在办公室听到刘老头上吊自杀的报告,斜坐在椅子上,闭目哼出12个字:“畏罪自杀,罪有应得,死有余辜!”刘老头有4个儿女,最器重长子刘发富,把他送到成都读了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刘发富学成毕业,不留成都回到扬嘉场,建设家乡,孝敬父母,被安排到乡供销社做“三店”(饮食店、副食店、服务店)会计工作。刘发富聪明能干,精通经济,工作认真,县联社领导几次想调他到县上工作和担任其他乡供销社负责人,都因为家庭成分“商兼地”,是“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子女,被公社“革委会”断然拒绝。他却因此遭殃,“革委会”领导为了防止他“复辟”算“变天账”,加强对他监视,经常开会批斗,逼他头上戴着高帽子,脖子上挂着“牛鬼蛇神”牌子,嘴里含着用尿水浸泡过的稻草,押着游街示众,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就这样,刘代明身上没有母亲留下的胎记,却带着爷爷父亲的阶级烙印,来到人世间。因为是“黑五类”的后代,他从出生那天起,就从来没有享受过童年的快乐。被歧视、被侮辱、被欺凌,是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他时常被惊慌和迷惘所征服,幼小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只能默默忍受屈辱,选择孤独与寂寞,专心读书求学。可是,刘老头“死有余辜”的魔咒,让刘代明的求学之路,也异常艰难,坎坷崎岖。上小学二年级时,他被学校“造反司令部”赶出离家很近的扬嘉小学,被迫到偏远的青春大队小学,与全乡的“黑五类”子女集中“受教育”,艰难度过了童年求学岁月。当他以优异成绩小学毕业,拿着校长的推荐信和档案,到有初中班的扬嘉小学报名时,学校“革委会”主任怒斥:“狗崽子”还想回扬嘉读书?没门!你就死了这条心!刘代明哭着回到大队小学,爱才的校长实在不忍这个好学生失学,便以全校老师的名义写了联名推荐书,让全校老师一一签名,摁上各自鲜红的指印,然后带着刘代明到公社找领导说情求情,几经周折,刘代明才读上了初中。三年后,他各门功课全优毕业,以全校第一名被推荐到德阳中学上高中。主管政审的德阳中学“工人阶级宣传队”,又以成分为由,把他拒之校门外。开学一周后,他抱着强烈的求学渴望,不顾一切到学校找领导恳求读书时,遇到了惜才爱才的张活川校长。刘代明并不知道,三年前也有一个与他一样因家庭成分没被录取、与他一样不顾一切到学校求学的学兄,被张校长顶着压力招收入学,后来成为从德阳中学走出的第一个医学博士后,一所世界顶级医学院的学者肖建国。不过,他这次遇到的“工宣队”很强势,张校长不能直接把他招收入学,便亲自找红卫中学校长先录取,一周以后再转入德阳中学,用“曲线上学”办法,让他成为德阳中学“高七七.一班”学生。报到时,张校长把他拉到班主任胡伟民面前交代:“这是我从红卫中学‘挖’过来的优等生,你一定要好好教他!”转身又叮嘱刘代明:“一班是这一届最好的班,班主任是学校最好的老师,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刘代明怀着感恩的心,发愤学习。1977年9月1日他以优异成绩从德阳中学毕业,并被德阳中学校留校工作。一个月后,10月3日他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以高分被四川大学古汉语专业录取。但是,他又一次因“阶级成分”,被挡在大学之外,魂断校园,梦碎求学路。也许上天有灵,爷爷和父亲把刘代明带进童年人生黑洞,又给他留下一丝光亮。刘老头是生意人,除了买地买房,还喜欢收藏艺术品,常年积累下来,竟收藏了3000余幅(册)字画、诗词歌赋和剧本。刘发富受其影响,又受过良好教育,更喜好书画,是扬嘉场及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一支笔”。从爷爷的收藏品中,刘代明认识了诗词国画;受父亲的影响,他对书画产生了兴趣。爷爷和父亲给他的这一丝光亮,犹如安徒生笔下卖火柴姑娘手中火柴的光芒,虽然微弱,但在童年人生黑洞中,让他感受到艺术的美好与温暖,在他幼小心灵播下书画艺术的种子。1966年8月中旬以后,红卫兵破除“四旧”运动,逐渐发展成抄家、打人、毁物破坏行动,无数文物被毁。刘家祖辈收藏的书画、诗词歌赋和剧本,也被“红卫兵”们抄家后毁之一炬。刘家被抄家后不久,1967年7月的一天上午,刘代明在扬嘉场十字街口的茶馆前,看见一位头发杂白、蓄着胡子的长者,在一张摆着笔墨纸砚和几幅山水花鸟画的桌子边,手摇纸扇,沙哑的吆喝:“哪个喜欢哪幅画,只要帮我买壶茶或两个烧饼,就拿走!”话音刚落,便有人给长者要了一壶茶,取走一幅山水画,长者连声道谢。随后,又有几人上前以饼或零钱换画。见桌上的画已不够,长者便放下扇子,拿起笔饱蘸墨汁,在铺好的纸上飞舞,三两下,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鸟画一挥而就。刘代明看得目瞪口呆,他不明白,三两下寥寥几笔,咋就变成神奇的画?来换画的人越来越多,他索性搬一张椅子放在离长者最近的地方,忘了回家吃饭,一直跪着看长者作画,直到天黑,长者收拾笔墨,他起身问:“爷爷,你明天还画吗?”“画,这几天我都在这里。”长者回答。随后一连五天,刘代明每天从早到晚,都到茶馆看老者作画。他听大人们说,这位老者叫陈子庄,是成都的落难画家,为躲避“红卫兵”殴打,到绵竹县汉旺镇避难,路过扬嘉。由于身无分文,不得已作画换茶换饼子或换点零钱生活。第七天一大早,刘代明又早早来到茶馆,只见陈先生已收拾好简单的行装,向人们告别。望着陈先生远去的背影,刘代明心想,我以后要能够成为书画家就好了!当时,他并不知道陈子庄就是当今被誉为“东方毕加索”“中国梵高”的画坛传奇大师,其代表作被国务院文物局列入不准出境的保护文物。但连续六天亲眼目睹陈子庄作画,却是刘代明书画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如果说爷爷的收藏,父亲的书法,是给他在童年人生的一丝光亮,陈子庄就是给他照亮书画人生的一束火炬,不仅激发了他想成为书画家的憧憬,陈子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艺术风格,也对刘代明的书画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陈子庄走后,刘代明立志书画更加坚定,练字学画更加刻苦,大有长进。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刘家父子明目张胆练习书画。为了能让儿子写好字学成画,刘发富悄悄找到好友黎铁匠,请他用钢筋打制了三支长短粗细不一的铁笔,又请会木工活的岳父做了个一米见方、10厘米高的木沙盘。他告诉刘代明,用铁笔在沙子上习字练画,写完画后一抹,不会留下痕迹,既能练习书画基本功,又能节省笔墨纸张开支,更不会让别人抓住”把柄”。三支铁笔,最轻的也有一公斤重,才8岁的刘代明起初连笔都握不住。但是,父亲要求非常严格,在沙盘中只铺两厘米厚的细沙,下笔时笔尖不能触到沙底,每天至少练习一小时。练后,刘代明只觉得腰酸臂痛,手腕僵硬,四肢无力,作业时握不住铅笔,吃饭时拿不稳筷子。为了心中憧憬的未来,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默默坚持。父亲哽咽一声:“乖娃子,有志气”,算是褒奖。当儿子能轻松运笔时,他又加大练习难度,在笔头上加螺丝帽,在手腕上加秤砣。一直坚持到中学,铁笔少年终于练得一手好字。得知刘代明因家庭成分未被四川大学录取,德阳中学校长张活川、副校长朱文惠、教导主任袁乃宾等校领导,胡伟民、涂庄、陈跃先、李德封和李明镜等老师,都为他遗憾和气愤,但于事无补,只有开导、安慰、鼓励他明年再参加高考。从小历经心灵创伤,求学路上坎坷不平,使这个铁笔少年思想早熟。经过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痛苦思考,刘代明决定调整人生方向,从攻读大学转向钻研书画,做陈子庄老先生那样的书画家。“当上帝关上一扇门,一定为你打开一扇窗”,书画艺术大门已悄然为他打开。原来,1977年年初在刘代明高中毕业前,德阳中学就在物色书画人才做学校的宣传工作。刘代明“铁笔少年”在校内外小有名气,是内定的“头号”人选。刘代明刚毕业,学校立即决定把他留校做宣传工作,主刻试卷、学习资料,并担任学校美术书法第二课堂的教学任务。虽然在招工过程中,又遭遇了扬嘉公社“革委会”主任以“黑五类”子女拒绝盖章“同意”,但是,学校领导顶住政治压力,直接找县“革委会”领导,并保证刘代明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终于让他成为刚跨出校门就回到学校上班的幸运儿。这是刘代明的人生重要转折,也是他书画人生的真正启航。学校宣传工作使他有了施展书画才华的舞台,校园文化环境,更为他研习书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德阳中学是一所底蕴深重,师资雄厚的学校,始创于1939年抗战时期的国立六中二分校。首任校长苏郁文(1888一1943),早年投身反清活动,避难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参与光复漳州,任临时议长,后出任《群报》主笔。1914年后,回厦门出任多份报纸的编辑、总编辑和评论记者,一生诗文甚多。抗战胜利后,其友搜集得诗170余首,编辑整理为《眇公遗诗》在新加坡出版。苏郁文以其声望人脉,广纳人才,聚集群贤,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0年,与其他三所中学合并为德阳县初级中学。1952年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德阳中学校”。德阳中学名师和知名校友众多。刘代明入校时,当年国立六中的一些老师还健在教学,教师大多数是“文革”前师范学院毕业,从省内外优选的人才。他们学养深厚,知识渊博,都有一定的书画艺术造诣,对历代书面大家的作品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刘代明虚心求教,老师们真情的传授,热情的鼓励,认真的指导,使他的书画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在这些懂艺术的前辈面前,他也感受了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看到了自己的知识贫乏与书画人生的巨大差距。此前,在乡镇街上,他一直因“铁笔少年”的名气,被人夸奖,他也为此沾沾自喜。进入知识浓厚的校园,接触懂艺术的良师益友之后,不到20岁的刘代明,贵有自知之明而成熟,因有艺术自觉而奋斗。他的绘画人生,也从兴趣爱好转为艺术追求,踏上专业研修的逐梦之路。此时,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文革”中被禁锢的一些图书出版发行,中国历代书画名家作品及论著和西方美学书籍,陆续出现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在这一时期,刘代明接触到吴昌硕、吴道子、郑板桥、齐白石、徐悲鸿、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历代书画名家的作品和艺画艺术论著。几年里,他从微薄工资中省吃俭用买了《中国绘画史》《西方绘画史》《中国画审美学》《西方绘画研究》《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源流》《中国绘画技法研究》《中国画创作探微》《黑格尔美学》等中西方书画专业论著及美学、哲学、文学书籍千余册,刻苦钻研,夯实自己的书画艺术理论基础。在诸多名家中,他最欣赏吴昌硕的绘画理念,潜心学习研究吴昌硕的画作和论著。他一边大量临帖摹画,学习历代书画名家技法,一边把学到书画理论运用于自己的书画实践,研究把历代书画大家的技艺融合为当代笔墨精神的方法,探索书画艺术创作之路。1984年早春二月一天清晨,刘代明在办公室做好课前准备后,顺手拿起一本《四川青年》杂志翻阅。杂志征集封面刊头题字的启事吸引了他,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决定参与这次征稿。经过对往期刊头字比较,揣摩编辑思想意图,琢磨如何体现青年特点的几天冥思苦想,他创作出魏碑与行书融合一体的作品,写了2000多字的创作构思与体会,装入信封送到邮局。两周后,他收到杂志社回信:“刘代明同志,感谢你对我们此次征稿活动的大力支持。你所征的《四川青年》刊头字已被选中,将于今年《四川青年》第5期封面刊用。”看似平常的这次上稿,却是刘代明走上书画人生成功之路的里程标志。他成为德阳建市以来在省级以上杂志作为封面题字第一人,在德阳及省内外出了名。他的人生贵人张活川校长,以此为由,为他争取到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的指标,圆了他到中国书画艺术最高学府深造的梦想,指导老师是他仰慕己久的靳尚谊(时任央美副院长)和王镛(时任央美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两位大师。他如饥似渴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到图书馆苦读,课余到荣宝斋、古玩市场增长见识,抓紧机会与同学交流书画技艺,临摹大师们的作品。在老师指导下,他系统学习了中国画、书法和金石(篆刻)等中国传统书画理论技法,以及素描、色彩等西方绘画技法和美学理论。历经十余年铁笔画沙的苦练、几年校园认真钻研的渐修,又有了这次进修深造和大师指导下的顿悟,刘代明的书画人生渐入佳境。1986年,刘代明参加“全国首届百鹅书画大赛”,荣获金奖,应邀赴浙江绍兴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出席的颁奖典礼。给刘代明颁奖的,是当代中国在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杰出艺术家、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时任上海画院副院长韩天衡。颁奖时,韩天衡自荐为师,成就一段“大师慧眼识英才,颁奖台上收高徒”的佳话。多年后,韩天衡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认识刘代明,是1986年11月‘全国首届百鹅书画大赛’,刘代明用行书写意的手法,创意性地创作的象形‘鹅’字获得金奖,在颁奖典礼上,正好是我给他颁奖。我见刘代明年纪轻轻的就在全国性的首届书画大赛中获得金奖,很有发展潜力,我便毛遂自荐为师于他,要求他每个月给我邮寄一两幅作品用于点评指导。刘代明没有失信,20余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每当收到他的作品,我都及时点评回信于他,提出我的意见。有时我也将我新创作的作品邮给他,让他在我的作品里取其长处,进而经过创新转化为自己的作品。”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是有天赋兴趣。有天赋无兴趣,天赋会被埋没;有兴趣无天赋,兴趣不会长久。二是勤奋刻苦。天赋固然重要,若无后天勤奋努力,天赋异禀也会荒废平庸。三是有名师指导。艺海茫茫,高人拨云见日能明确方向;艺境迷踪,名师指引可少走弯路。刘代明天资聪颖,酷爱书画,刻苦勤奋,坚忍不拔,只因生不逢时,从小缺少名帖名画鉴赏临摹和名家大师的指引点拨。如今,有了扎实的书画艺术理论基础,又有靳尚谊、王镛和韩天衡等名家大师的指导,刘代明书画技法精进,创作理念更新,进入绚烂多彩、硕果累累的书画人生阶段。书法上,他遍研真草篆隶行及甲骨文,宗二王而法汉魏,借鉴云南出土古碑,独创“爨草”自成一体,高古苍劲,被推崇为巴蜀实力派中年书法家,与何应辉、刘云泉并称“二刘一何”享誉海内外,荣获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百杰书法家”称号。绘画上,他不断“变法”求新,始作写意现代文人画,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涉猎,尤以花鸟为最。他的花鸟画,精致入微,博采众长、笔力深厚、变换多趣、意象交融,其构图经营、笔墨趣味、泼墨用水、文化意境、品质高远都精到而予人以新意。从而摆脱了传统花鸟媚俗圆润甜熟一路,以色彩的雅美和笔墨趣韵上的优点,作品达到了精致和典雅,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成为四川知名鸟花家之一,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评为“巴蜀画派实力代表人物”。三十而立,厚积薄发,他的艺术创作喷涌而出。众多作品入选全国性大赛,获奖作品越来越多,相继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云南等多地出席颁奖典礼,结识了启功、沈鹏、刘炳森、孙其峰、刘文西、吴冠中、薜永年、邵大箴等著名书画大师和书画理论名家,他的绘画人生之路更加宽广,收获累累硕果:80余次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98牡丹杯.兰亭奖”“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中国艺术博览会”“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等全国性书画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数十件作品发表于《美术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并被美、日、加、澳、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刘代明国画作品集》《刘代明书法作品集》《笔墨雨花》《墨海春潮》《半亩方塘》等书画作品集;有关他的辞条及作品入编《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当代书画家传记》《中国书画篆刻家年鉴》《中国美术全集》等68部典集。他终于实现了少年远望陈子庄背影时的梦想,成为享誉画坛,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巴蜀实力派书画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