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长驱你是第几代士兵?

文摘   2025-01-05 22:03   北京  

——读者评论《歌手李娜录制黑不溜秋的你

刘增新:读张林这篇“歌手李娜录制《黑不溜秋的你》”,有三点阅读感受。

第一、有如读汉高祖“大风歌”之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里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至于这种感受因何而生,又有点说不清楚。也许与《黑不溜秋的你》、《英雄使命》这两首歌的诞生地大西北有关,觉得那里是故乡,是自古以来大风起兮的地方。又许与“猛士”二字有关。你看那歌词:一条好汉是黑不溜秋的你,上昆仑走阿里靠黑不溜秋的你,鹰飞不过的地方你爬了上去,树长不活的地方你活在那里……边塞遥远的身影,恰似青铜古钟。雪野沉沉的马嘶,驮起英雄使命。多少人为了尊严,生命成永恒。多少代华夏儿女舍家去远行,脚前脚后都是先人的足迹,风雪长驱你是第几代士兵?第几代士兵?这些被歌者,这些士兵,哪个不是猛士?还有词作者张林,以及曲作者朱嘉禾,以及西北边防行的一众成员:柳军、杜献洲、刘树培、周长明等等,自然也称得上猛士——所谓英雄相惜,你指望成天生活在轻歌漫舞之中的名家高手写这类歌编这种曲,指望得上吗?

第二、感觉是在阅读一个时代。文中讲述请李娜录制过程时,提到一个核心的词:钱。老朱说,我写容易,可是录音和演唱是要花钱的。张林说,当然当然,咱们有钱。五万元在他看来是花不完的钱。但是到了北京一打听,李娜是国内出场费最贵的歌手,出场费是8万,录一首歌6千。张林那时的工资一个月不到两千,觉得五万是个大数,这下才知道,这根本不算钱呀。只好求老朱说:老兄,求你给李娜讲一下,就说有几个当兵的兄弟,拼死拼活在昆仑山走了一遭,节衣缩食地编了电视片,写了首歌想请她唱,但是没有那么多钱。老朱叹了一口气说,试试运气吧。没想到第二天便打电话来,兴奋地说,嘿,李娜看了咱这首歌,同意录了,只收三千。

接下来的描述,堪称经典:说话间,李娜来了,穿一件红色的毛衣,没有化妆,一付诚实质朴的样子。随行的还有一位男子,据说是某乐团的首席乐手,一位相貌斯文的音乐家。我这人不会说应酬话,一到这种场合就木讷,只是嘿嘿地傻笑了两声。老朱赶快伏到我耳边说,你们是老乡,赶快谢谢人家。我就傻乎乎地学着说,嘿嘿,谢谢你呀老乡,你太给我们面子了。李娜说,这歌不错。我说收费,那是挡人的。现在谁写个烂歌都来找我唱,谁受得了,也不愿唱。你们这歌,我愿意唱,以后凡是这样的歌,你就来找我……

好像为了证明那句“这歌不错”不是客气话,李娜给我留下了她的电话和呼机号码:“以后写了好歌就找我。”我赶紧把号码抄到电话本上,保存了好多年。李娜与我们寒暄完就到一边去熟悉歌,十分钟后,她说可以录了。

那个录音棚地方大极了,足有100多平米,里面除了两个麦克风、几张破椅子什么也没有。李娜走进去,戴上耳机,站在麦克风前。一抹淡淡的灯光照亮了她苍白的脸。她的表情沉着而宁静,有王者之风,无娇骄二气。我后来才知道她那时正忍受着感情的困扰,内心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但是,我感到,这位一袭红衣的女子站在那里,如同站在四野空旷的莽原。拔剑四顾,心下茫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就是李娜。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歌坛女皇李娜。虽然这首“黑不溜秋的你”不像“青藏高原”那样誉满天下,但是读者却可以通过这首歌的录制过程,认识李娜,并感知到那个时代金钱之外一些温暖的东西。

第三、平台,这应该算是句题外话。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眼下是明星当道,流量为王。流量离不开平台,“五色之翼”作为一个平台,流量好像没法与那些大v相比。但是这些年,它的确发了不少具有军队和军人特色,且思想性艺术性均较强的作品。这与张林的努力分不开,也与广大退役的、在役的新老兵读者的关爱分不开。咱当兵的人,办个平台不容易。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季,真心祝愿“五色之翼”越办越好!

阅读和欣赏:大西北向来是文学艺术之源泉。除了其自身苍凉、辽阔、悲壮之外,更有一批又一批为它浓墨重彩的艺术大师。从描绘《山海经》里的神山异兽,唐宋诗词中的边塞风景,明清征藩时期的大漠烽火,及至后来的解放大军一路凯歌将胜利的红旗插满天山南北……那真是风骚汹涌,才俊迭出。原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处长张林算是其中之一。因为,把皑皑雪山写出情韵,把莽莽戈壁写得富有诗意,把戍边战士写得生动传神,有爱有恨,张林的功劳是排在全军甚至全国文学、新闻领域前面的,通过后来他当凤凰卫视等经历就足以证明,他这种敢于和善于挖掘富矿的头脑不是一般常人所具备的,这也是他能把一次普通的采访经历变成一本书、一首歌、一堆奖的原因所在。歌曲《黑不溜秋的你》属于那个时代早已尘埃落定,她的故事也揭开了神秘面纱,让人回味的是那代人的拼搏历程和精神追求,如果放在当下,可能不会有这样事情的发生,毕竟那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时期,真令人神往!

李太忠:张林是个怪才,干啥啥能成。搞新闻的又写起了小说,写小说还嫌不过瘾,又鼓捣起了音乐,靠一首《黑不溜秋的你》感动了李娜,拿了无数个大奖,拿奖拿到手发软。在部队干的好好的,既使有点怀才不遇,那都是有本事的人必须经历的一道坎,忍一忍就过去了,说不定下一个领导人就是伯乐再世了。张林不忍,挥一挥手辞别大西北,到刘长乐的凤凰去另辟战场,与窦文涛、胡一虎、吳小莉、任鲁豫等一帮明星大腕们称兄道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功成名就之后退休北京,又玩起了公众号《五色之翼》,时不时推出一批重量级的文章,颇受网友们追捧和好评。今天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黑不溜秋的你》创作过程,看后有感:俗到极致是大雅,

黑不溜秋把奖拿, 

拿到张林手发软, 

外行摘了内行瓜。

詹忠富:张林好!对于《黑不溜秋的你》这首歌,我是特别喜欢,不仅喜欢,而且还会唱,以至于快30年了,它的歌词和旋律都难以忘怀。因为我觉得它的歌词和谱曲都太有边疆、高原、雪山的气势和生活,太有烟火人味了,再加之大名鼎鼎的李娜演唱,把这首歌的大气磅礴之感,唱到了极致。对此,我常常在想,你是怎么做到的呢?现在,看了你的这篇文章,才得到了答案。我不得不佩服你的执着艰辛和文学功底。再次祝贺你!谢谢分享!

樊增民:严格意义上说,张林老处长不是怪才,是写作全才,长时间处于屈才。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贡献给了新闻事业,新闻磨砺了他的坚强意志,开拓了他的视野世界,但同时也束缚了他奔放的写作手脚,在许多时候都处于难以施展的境地,否则,他应该早就成为著名军旅作家了。19965月,在他由宣传处长提为师职干部后,有了一些自己可以支配的空间,便组成“边防采访行”,历经3个半月跑遍西北边防,一出手,就是一件件轰动西北军营乃至全军的创作大事: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天界》;一部《西北边塞》系列专题片;一首真正有西北味、边防味、战土味《黑不溜秋的你》的战歌;一大批歌颂边防军人的见报新闻稿子。我对音乐不懂,但听着这首歌就感觉边防军人就是这样的人。为此,我后来分管兰州军区文化工作时,曾多次以这首歌为范例,与文工团和创作室有关人员交流,使大家形成张林老处长反复强调的共识:“用脚写新闻,用脚搞创作”。并让藏族歌手尼玛拉毛模仿李娜声音练唱,成为文工团在军区机关和下部队慰问演出期间不能缺少的歌曲,不少官兵都能记住和学会了这首歌。

张慧革:清晨阅读张林老师的《歌手李娜录制——黑不溜秋的你》才知晓录制此歌时可谓是“焦头烂额”又不失“风轻云淡”啊!张林老师为了创作他的心头好作品——《黑不溜秋的你》这首歌,简直是“上天下海”无所不能。作词时,他绞尽脑汁,在文字的海洋里捞珍珠;筹资金呢,他又变成了“跑男”,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不过,张林老师可是个乐观派,对于他说:“头大心苦路难行,五味杂陈也是情。”这份轻松幽默,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好在张林老师的人品和才华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朱嘉禾和李娜这两位大咖。于是,这首集作词、作曲、演唱之大成的昆仑士兵之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横空出世,照亮了乐坛!特别是李娜走进录音棚的那一刻,张林大哥的幽默调侃就像开胃菜,让人忍俊不禁;而歌曲的高潮部分,则像是情感的火山爆发,让人热血沸腾,泪腺决堤!           

《黑不溜秋的你》——是一首触动心灵的昆仑士兵之歌。在遥远的边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士们以坚韧和勇气守护着国家的安宁,这首歌就是对他们深情而真挚的致敬。独特的旋律,搭配深情的歌词,带你走进昆仑士兵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坚韧与柔情。聆听《黑不溜秋等你》,让心灵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体会那份不为人知的坚守与奉献。阅读此文让人泪目,更坚信不疑的认为,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廖云:凌晨三点醒来,浏览五色之翼,立刻被张林兄这篇美文深深吸引,连读两遍,随即转发朋友圈。文章语言很幽默,因此阅读时很轻松,甚至禁不住笑。但是,读后却感觉沉重,甚至想为作者哭:既要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写出打动人的词,又要四处奔走筹措资金,还要想方设法省钱。求了多少人,欠下多少情,头有多大,心有多苦,路有多难?能把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写出轻松幽默,心又得有多大?幸运的是张林兄的人品,感化了朱嘉禾,张林兄的才华,感动了李娜,终于让这首集最优秀的作词、最优秀的作曲、最优秀的演唱为一体的昆仑士兵之歌横空出世。特别欣赏叙述李娜走进录音棚之后的文字。此前,是幽默的调侃,犹如正歌的叙事与铺垫;之后,是激扬的抒情,恰如副歌的精华与高潮,让人血脉喷张,令人感动泪目。

德音如江:我读到“李娜开始唱了,随着她声音,往事历历闪现:雪线、高原、战马、士兵……我看见,清王朝派出的陕西营的士兵正在与甘肃营的士兵换防;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我看见,所有守山的士兵都是平民的弟子,农牧民的子孙。他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荡又随风飘逝。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看见,白发的娘亲站在望眼欲穿的路口,眺望着你的来路。当硝烟散尽,杀声消逝,妈妈说,还我的儿子。”“李林哭了!” 我泪目了!作者在录音棚里看到李娜正在唱录此歌,想到了他自己在边防哨所上百天采访亲历亲闻的一切,想到了中华儿女千年岁月守卫边疆的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悲壮绝伦,惊天地而泣鬼神。所以作者哭了,读者也哭了!👍🏻👍🏻🌹🌹

彭山:军旅岁月,有过潇洒,有过青春的豪搏。昆仑山的索命,帕米尔的雪窝,我以军人的身份走过!大山打动了我,我用经历感动了国!背影依稀,群峰阵列。一声浩叹,我依然是我!!!

汪发楷:生动感人,富有张力,尽显功底!

完颜:“脚前脚后都是先人的足迹,风雪长驱你是第几代士兵?”只这一句就让人泪流满面了。

段金泉:没有亲历喀喇昆仑的苦写不出这样的歌!没有对边防军人的真情大爱写不出这样的歌!“一条好汉是黑不溜秋的你”“上昆仑走阿里靠黑不溜秋的你”,一唱三叹,如同激昂的战歌,塑造出坚毅无畏的英雄形象。“黑不溜秋”看似通俗,实则亲昵质朴,凸显边关军人饱经风霜的外貌特征;“鹰飞不过”“树长不活”的绝境描述,与主人公“爬了上去”“活在那里”的行动形成鲜明反差,将边关军人的顽强意志、对恶劣环境的征服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吃不饱氧气就张大嘴喘气,看不见人影就大声呼唤自己”,用极具画面感的细节,刻画出高原戍边官兵孤独又坚毅的日常,引发读者对戍边群体深深的敬意,字里行间都是对英雄主义的歌颂。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坚持了自己的创作初心,如果按某些领导的意见改了"黑不溜秋",那就不是现在这个意境了!

雷生云:老战友张林,用心用情用泪,论古说今,心在守卫昆仑雪域的士兵。一首歌,一段情,想士兵,念李娜,对祖国对人民对军人的深情在笔端流淌。感动!

英子:李娜的歌真正唱的好。撼动天地!黑不溜秋的你,歌名定位准确,上口,好记,不改的坚持是对的。当年这歌还很火呢!

范:老部队五十六师为您骄傲!

海伦:写歌的人用了心,唱歌的人动了情!读“歌手李娜录制(黑不溜秋的你)有感!我很好奇当你在写这首歌词时,是否想到了之后的效果,如果是在你意料之中,那你还真是个音乐天才。因为作曲者要把词作者一字不差地用曲谱写出来,并要做到完美,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歌做到了,我真的要为你点个大大的赞

春之声:看得听得我眼泪直流,好歌的诞生,是所有人拼尽全力的努力。如果李娜没有出家,拍成MTV广泛宣传,这首歌一定会成为经典作品!好词好曲好演唱,倾情为我们的边防战士们演唱,这难道不是我们应坚持的文艺路线吗?

柳树林:在医院陪护92岁的老娘,股骨颈骨折了,夜里迷糊不清,很折腾人,清晨看到张林老师的这篇文章,不管三七二十一转了再说,现在趁着老娘挂吊针,坐下来好好拜读,看着看着眼泪就下来了……这歌我学唱的时候,开始觉得好难唱,尤其是那个啊啊啊,越学越上瘾越唱越感动,朴实无华的文字直指内心!没有对边防战士的深入了解写不出这看似直白实则饱含深情的词!

杨海生:气壮山河!也只有李娜的辽阔气韵 , 能飞越万古荒原,击穿千年冰封,为那片没有生命的土地,唤醒沉寂,为你们的词曲升华厚重!礼赞生命!

南远景:读了张林处长这篇文章,感动处有三点:歌词是真心真情,应酬是真的不会,李娜是真人神仙。

布点儿:李娜确实是一名很优秀的歌手 除了《青藏高原》全国人民都熟悉 我对她的《嫂子颂》也有印象 应该是一部电视的主题曲吧 小的时候听过 记得以前看过有人对这首歌的解读 说歌里的嫂子其实深层意义指的是国家。 “黑不溜秋”这个词很口语化,用在歌词里用现在的话说就感觉特别接地气,一看歌名眼前就呈现出一个皮肤黝黑、可爱憨厚、不善言谈的边防军人的形象,越是这样就越衬托出他们守边防的辛苦和伟大。这是我看过歌词再听过歌的感受。 我把这首歌也加入我的听歌歌单啦。

一身郑气:张林是河南老乡,宣传部的处长,那时在兰政也是一支笔。李娜也是我大河南的骄傲!我离开部队后安家郑州,是李娜真正的老乡。

歌唱家苏萍:这首歌还真是第一次听到……

梧桐y听歌,被荡气回肠的歌曲震撼,感动!读文,被作者一波三折创作过程感动!歌词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心声,每句词都饱含对守昆仑将士的深情。歌者以喷涌而出石破天惊声音,诠释了词曲,喷发了激情。真好! 遗憾歌未获一等奖;遗憾李娜离开歌坛入空门。人间少了李娜直指心灵的声音,惋惜! 收藏《黑不溜秋的你》,留着慢慢欣赏,反复听。

王淘沙:我一般对文宣事物不置喙,但这首歌的故事有点儿感动到俺咯!

高冰:当年很火的这首歌作者是你啊
看了一遍,没看够
还想再细细看,先转发了。

詹志鹏:李娜的歌声清透高吭,响遏行云,听她的歌总是很受鼓舞。文章描述流畅深动,引人入胜。文中有很多熟悉的名字,很想念,祝各位吉祥安好。

颜理平: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章,写了我最喜欢的歌者和同我一样的李娜出家的遗憾!从《青藏高原》那首歌开始,从不追星的我就非常关注李娜了。唉,再坚强的人,也挡不住感情上的疼痛。好在过往的一切如雁过留声,录下了天籁般的歌声,同时作词作曲者也为人世间留下美好色彩!

张建军:忘不了的过去,回不去的青春,大漠,戈壁,高原,雪域。大西北的军旅生涯,带给我满满的回忆。

郑仲礼:张林老师我一口气看完您的《黑不溜秋的你》大作,一个感觉、四个字,“真不容易。”场面上称老师,按咱们当兵的人,叫兄弟,最亲切。我为我暮年结识你这个兄弟而荣幸;为你的才华横溢而骄傲;为你所取得成绩而自豪。真期待有那么一天见到您的真容。

五色之翼
一个人眼中的历史与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