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怀亮:西北军旅新闻官的高光时刻
文摘
2024-11-18 10:53
北京
记得余曾面嘱郭怀亮,新闻报道勿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治上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军事上没有重点就没有战术。郭怀亮是否记得余嘱不得而知,但实践证明他有驾驭重点新闻题材的能力。概括郭怀亮军事新闻生涯两大最出彩的特点:第一,“抓两头带中间”。所谓两头,一头是野战部队,一头是边防部队;所谓中间,即省军区所属单位。第二,“抓典型带一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典型带动一般,是工作方法的要诀。郭怀亮血压高,医生告诫其勿上高原逞强。郭怀亮不得已而屈之,高原边防部队的报道任务主要由同处干事“拼命三郎”张林代劳。但他并未安于现状,通讯《斯姆哈纳的太阳——访西陲第一哨》即是一例。斯姆哈纳边防连是祖国版图最西端的边防哨所,海拔近3000米,“西陲第一哨”是当年余任南疆军区政委时对该哨所的溢美之词。郭怀亮登上3000多米的前哨班时血压有多高,余不得而知。但读罢他“西陲第一哨”的通讯,余为其笔下的人和事所感动。人非草木,谁能无情。郭怀亮关于《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为民送医40年,誉满青海》《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科研成果写满青海大地》的通讯,都是在青藏高原完成的,读来感同身受,难以释怀。此刻,余又想起海明威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却不能被打倒。”余以为郭怀亮深谙海翁话中三昧。1988年,郭怀亮(右)和解放军报记者顾伯良(中)、央广记者温国华(左)一起参加兰州军区“西部88”大型军事演习报道。郭怀亮任处长期间,有关野战部队和边防部队的报道,每年都占刊稿率的三分之二以上。他参与完成的“西部88演习”的报道,是我军大型战役演习的第一次公开报道,填补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空白,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省军区是军队与地方的结合部,是军队联系地方的桥梁。这些单位的重要新闻也鲜有遗漏。其中关于宁夏军区的双拥活动、宁夏守备师艰苦奋斗的典型报道,还受到军委领导的肯定,总政治部宣传部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中央新闻媒体推介,在全国范围展开宣传。郭怀亮和宣传处最高光的日子,是对兰州军区南线作战部队的报道。其时,郭怀亮同张林是在穿越硝烟中完成采访写作任务的。郭怀亮(中)、张林(右)、柳军(左)在老山前线采访期间合影 。战争,是淬炼军人意志的熔炉,也是检验战地记者精神纯度的CT。“一失足成千古恨”。在纵横交错的雷区穿行,在炮声呼啸中采访,每条发自战斗前哨的报道都染着记者的血迹。可是,滞后于“明驼志”出版的“西北军旅”一书没有收入一篇关于穿越硝烟的报道。余问郭怀亮何故?答曰:“牺牲的官兵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战火熄灭了,不能让当年的新闻报道再撕开他们父母妻儿心头的伤疤。”请问,如此内敛的新闻操守,对一个记者夫复何求?至于发现典型、报道典型的精彩片段,郭怀亮在他近年撰写的《我的新闻缘》一文中作过详尽介绍,其中在全军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战斗英雄赵怡忠、“党外布尔什维克”王国卿和李润虎即是代表。南线轮战之前,军医王国卿曾经宣称自己不入党,但会以党外“布尔什维克”身份和党员比着干,看谁干得好。经历了老山战场血与火的考验,他从有正义感的青年成长为火线入党的优秀党员。余在北京修改王国卿的大会思想汇报稿时,并不知道“党外布尔什维克”这个提法来自于张林的母亲。张林母亲20岁出头就申请入党,直到年届花甲才成为党员,故以“党外布尔什维克”自嘲。两者内涵虽然不同,但“党外布尔什维克”这个提法既有厚重的历史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王国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转变,是战火洗礼的结果。王国卿的事迹能够引起举国反响,郭怀亮、张林功不可没。《战火中的凤凰——记战斗英雄赵怡忠烈士》称得上报告文学中的精品。这篇文章的题记是这样写的:“凤凰出于东方君子国度,翺翔于四海之外,性高洁,湼磐之时,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愈发鲜美异常。作者从《山海经》等古文献中撷取诗一样的文字作为题记,如同画龙点睛,赞美了赵怡忠烈士的高洁品性,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作者把赵怡忠比喻为湼磐重生的凤凰是因为1983年11月,赵怡忠等四名接兵干部用新兵连结余的600多元伙食费每人买了一只皮箱、四条香烟和其他物品。1984年5月,团党委作出决定,分别给包括赵怡忠在内的几名接兵干部以党纪处分。赵怡忠像川剧中的变脸人物,一夜之间红脸变成黑脸,这位先期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三等功荣立者,成为被人戳脊梁骨的对象。一位战士入党时,甚至断然拒绝赵怡忠当自己的入党介绍人,理由是“我需要清白的手为我投票!”战士的话反映了党员在他心中的形象,处分却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赵怡忠心上。赵怡忠悔恨自己被百元钱把灵魂收买了。他在追悔中开悟:“群众心里有一架天平,一头压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一头压着他们神圣的希望和信念,共产党员的分量不够了,希望和信念就会沉下去。”这些发自灵魂深处的反思,即使过去了30多年,读来依然让人振聋发聩!这是反腐永远在路上的历史启示,更是反腐没有休止符的现实诠释。从此,赵怡忠默默地、竭尽全力地洗刷耻辱,恢复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形象。他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尽职履责上。父亲身患癌症,母亲卧病在床,妹妹写信让他回家看看。赵怡忠把亲情藏在心底,带着结余的85元来到邮局,拿出35元寄给患病的父母,剩余的50元接济了战士陈明家里。知耻者后勇。当了五年排长的赵怡忠在等待机会,等待脱胎换骨的机会。机会终于来了。赵怡忠所在部队要上前线作战,他立即剃了个光头,连续两次上书请战,把刚刚来队10天的妻子郭世英打发回家,义无反顾地奔向前线。完成多次战斗任务后,赵怡忠在一次拔点作战中争取到突击队长的角色。这一仗赵怡忠没有让自己失望,他完成了灵魂的洗礼和升华。郭怀亮、张林采写战斗英雄赵怡忠时媒体已经有过报道,他们的“马后炮”却取得巨大成功。兰州战区地广人稀,宣传处的采写往往会迟来一步,打“马后炮”是常态。紧扣时代热点深入细致采访,写出独到见解是打响“马后炮”的关键。张志荣(右)撰文称赞处长郭怀亮(左)为《善打“马后炮”的新闻官》(载1992年第四期《新闻与成才》杂志)。赵怡忠牺牲前,在阵地上收到妻子的信:“怡忠:我们的儿子出生三个多月了,前天他满100天,我把儿子的百日照片寄给你,你好好看看你没有见过面的儿子吧!家里生活负担比较重,我把电视机卖了300元,够花一阵子了,我不能到你身边尽到妻子的责任,你千万多保重自己啊……”赵怡忠牺牲后,大家在清理遗物时,看到他留给未见面的儿子一封信:“我可爱的孩子:当你能看懂这封信的时候,你的爸爸可能已经离开你很久了,你不要怨恨爸爸的无情,在这次出征前夕,我拿着你的百日照片看了又看,吻了又吻。孩子,我是多么爱你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因为爸爸是为祖国牺牲的。你长大了,别忘了你是革命烈士儿子,千万不要做有损于党和人民的事情……爸爸赵怡忠。”1987年5月,中央军委主席签署命令,授予赵怡忠烈士“战斗英雄”称号。人民军队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报道赵怡忠父子英雄。后来接替郭怀亮的第四个宣传处长樊增民在《四个处长一台戏》中写道:“说来也巧,就在郭怀亮和张林两位老处长当年组织宣传的赵怡忠牺牲25年后的2011年至2012年,他的儿子赵宁追寻父亲足迹,走上了赵怡忠生前所担任的红九连副连长岗位。这时,在军区《人民军队》报担任社长的我,又接过两位老处长宣传的接力棒,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题,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两次在头版头条和《新闻视角》专版对这对未见过面的父子作了延伸报道。”这样的接力宣传,不只是一种延伸报道,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是对烈士报国情怀的深切缅怀。1996年5月28日,正在边防采访的张林(右二),和正在阿里采访高原模范干部丁德福,时任宣传处长的张应银(左二)、新闻干事樊增民(左一)(后接替张应银任宣传处长)在西藏阿里日土兵站巧遇并合影。右一为柳军。1944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1962年6月参加工作,1962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国防大学基本系毕业。曾任兰州军区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疆军区政委,总政宣传部长,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中共十五大代表,八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