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旅老兵 程震 文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作者曾经长时间驻守在中印边境西段的苍茫的雪山之上,这篇文章主要是个人所见所闻及所感,没有做科学研究,很多叙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界定,更多是内心的照映,个人色彩浓厚,还请见谅。
冬日京城,餐厅吃饭时,电视里寒潮预警的播报吸引了我。抬头看去,雪山,瞬间映入眼中。
雪山顾名思义即积雪覆盖的高山,受纬度及海拔因素影响,不是所有有山的地方都有雪山。但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雪山却无处不在,像祁连山、昆仑山、天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都有雪山的存在。
雪山的出现受雪线高度的影响,雪线高度指终年积雪存在的最低高度,只有在雪线高度以上,才会有终年积雪的雪山。受纬度和降水量的影响,纬度低则雪线高,在青藏高原,雪线高度大概是海拔5000米至6000米,反之纬度高则雪线低,北极雪线大约是海拔0米。
我把西部的雪山分为3类。一类是四季存在,终年不化的,也就是雪线高度以上的,一般以前文所列各山脉的主峰居多。如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另一类,是因达不到雪线高度,但在降雪后能保持整个冬天及春天一段时间积雪的覆盖,常在山脉主峰向周边延伸的区域,如祁连山脉主峰之外的一些山峰。还有一类,是只有下雪时才会偶尔覆雪的山峰,如许多曾走过的无名山。我那时常说,山上有雪了。
在中国西部工作的几十年,其实就是围着青藏高原转了一个大半圈,尔后又在其这座高原的东西、南北胡乱穿行了几次。雪山常常与我相随,凭窗远眺有它,野外训练有它,日常生活也有它。时间久了,也忽视了它的存在,只是直觉中随着全球变暖,雪山的覆盖如同时尚女孩的裙子,越来越短,也越来越薄了,白色的质感也不如从前淳厚了。
初识雪山是从雪水开始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冬天,第一次在祁连山脚下的嘉峪关市洗漱时,手刚接触到水,那沁入骨头的冷瞬间传遍全身,手也如触电一样迅速抽离,怎么这么冷!周边的小伙子们都和我一样的动作。一个老同志在旁边漠然用水洗漱,看着缩手缩脚的我们,意识到了什么,淡淡地说到,就这样,夏天就好了。到了夏天,蚀骨的冷变为刺骨的冷,不过由于夏季温度高,感觉确实好多了。时间久了,也慢慢习惯了水的寒冷,看到不适应的人也会淡淡地告诉他,夏天就好了。
后来才知道,在河西走廊,水源大都来自祁连山的雪水,河流湖泊的水源靠雪山,农业灌溉用水靠雪山,城市生活用水也靠雪山。天气越旱,雪水越多,在城市周边一般都建有贮水设施,贮存雪水,净化后供给居民。所以那里的水一年四季冰冷刺骨,但水质很好,这种认识也让我形成了一种误解,雪水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因为这个也吃了点小小的苦头。
在青海和西藏工作时,有几次在野外,因为看着一些湖水很美很清澈,加之当时携带的饮用水不够,就认为这是雪山流下来的,是雪水,直接就喝,谁知偏苦涩和咸,肚子不舒服。后来才明白,青藏高原的湖水虽然是雪山上流下来的,但矿物质和杂质多,不能轻易饮用,和蘑菇一样,越漂亮越不能轻易尝试。
高原上自然流淌的雪水和粉雪,我们也喝过、吃过,口味不及祁连山的雪清甜,冰冷程度也似不及祁连山的那么刺骨。记忆中祁连山雪水的水质比现在售卖的水还要好,比回关中老家县城的水好。 自然,当时感受并不能代表当下实际,如同现在综艺节目中的港台怀旧风,请一些老歌手演绎当年的成名曲,或者请年轻歌手翻唱,添加新的元素,激起中老年人的共情,勾起许多人的回忆。但这样的演唱和当时的意境与味道还是有差距的,注入不了歌手正当那个年纪的情感,少了味道。与我对雪水的回忆一样,只是主观感受,屁股决定了脑袋,但不见得客观。
熟悉雪山是被它的风景吸引的。一年中春末、夏天及秋初的时节,大概5月至11月份,天气总体偏暖,雪山脚下绿草多、野生动物多、溪流多,白云、雪山、草地的精美构图利于各种拍摄。但这个季节雪山的厚度及覆盖的程度其实不够,山体裸露多,加之天气多变,雪山腰部以上容易被云雾遮挡,下雨、下雪比较频繁,对旅行、摄影都会有不利影响。而到了严寒的12月至4月份,气温低,积雪覆盖的厚度、面积大,像前文所说的后面两类雪山在这个季节也来报到,雪山整体上分布广、区域大,白色纯度高、观感好。但是,受温度影响,雪山区域常常却是雾蒙蒙的时候多,远观很完美,想近距离拍出清晰的好画面也并不太容易。总体上,各个季节都有欣赏雪山的好时段,但都得靠等和碰。
一日之中,个人认为雪山最美的是夕阳西下之时。早晨的阳光是金色中偏黄色,夕阳则是金色中带红色,多少次夕阳下,看到金色铺满在白色的雪山上,光彩熠熠,日照金山,感到极为庄严、神圣。早晨也有日照金山,但受温度影响云雾天气多,极好的画面不容易见到。2017年,在西藏那曲和阿里不知名的小雪山下,多次在夕阳中看到了建在山脊的寺庙,似乎理解了为什么要把寺庙建在雪山脚下,苍穹之下,峡谷、荒原之中,蓝天、雪山、寺庙、金顶同在世人仰视的画面中,任何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心生崇敬,不可能不感叹自然之大人之渺小,那一方闪耀着金光的建筑便很容易成为依靠,在那瞬间,灵魂得到了寄托和净化,信仰的种子便扎了下去。现在流行的说法“西藏旅行有毒,会让人上瘾”,我理解这应该是个原因。不过,不仅仅是西藏,我理解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应该都是这样,因为有雪山的存在。
融入雪山是自然而然的。有雪山的地方,大都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寒冷缺氧,这么多年有过在雪山周边游走观景的惬意,也有在雪山腹地征途跋涉的艰难,对雪山是既有爱又有点恨,不过,对雪山也有更深的了解。
雪山是不易触摸的。人都有猎奇和征服心理,总希望对事物做到“三到”,即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亲耳听到,我也不免俗,也希望如此,但对雪山,很难成功。高原雪山区域地形借用一位前辈总结,大部分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山高坡不陡,河多水不深”,总体是平坦可以克服的,但是,许多次向雪山的靠近,却都在实践“望山跑死马”的古训,即便在越野车的辅助下,好不容易感觉触手可及了,却没有路了。离开车,我们这些普通人在高海拔区域,只能是步履蹒跚走上一小段,感觉走得很高了,背靠雪山照张相,回去一看照片,人还在雪山脚下,连雪山脚脖子都没爬到。只有一次,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穿行,虽然气喘如牛,面色青紫,但看着身边高高的雪墙,内心同时挺骄傲,终于触摸到雪山了。3个月后,当再经过这里时,才些许失落地发现当初冒着生命危险跋涉的只不过是个山包,此时雪已经很少了,雪山还在可望而不可及的更高处。不过,也算是真实融入了比较高的有雪的山,小小的自我安慰一下。
还有摄影,我认为也是对雪山的触摸。拍大场面吧,得远距离用广角,我不是专业的,拍出来的都是景深小、焦点多,没有气势和主角。拍近景吧,又容易雪山大,主题单,展示不出雪山的恢宏。这种对拍摄的掌控,有点像学习,博学则难专,业精则面窄。不过,随着摄影器材性能越来越好,加上无人机的应用,以后拍雪山后会越来越简单。
意欲征服的尝试多了,也终于明白了,雪山最适合的应当是欣赏,近点可以,远点也行,多一点等待的时间,等来最美的风景。山是什么,山的那边是什么?不重要,还是留点念想吧。
雪山是沉默无言的。因无人类的生存和进入,反倒成了动物的天堂和乐园,虽肃杀荒凉,却不缺生机。绿草、鲜花郁郁丛丛,野驴、羚羊成群结队,棕熊、孤狼时隐时现,游人、车辆星星点点。还有小溪流水四季不断,不知名的小动物东奔西跑,我把在其中生存的动植物都尊称为“高原精灵”,在人都不易生存的地方,能自由开心活着的,应该受到尊敬和爱护。
雪山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世界,一年又一年,看着万物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又来来回回,逐渐消失。看着弱肉强食、生来死去,不去帮助,不去评说,也不去改变。
有时候,一个人坐在无人区的小土包上,看着不远处的雪山和时有时无的动物,听着耳边的风声,感受扑面的寒意,在某个瞬间,心突然就放下了,极其平和轻松。雪山的沉默无言,是专注和庄严,它不受季节影响、天气变化,只专注自己职责,为万物提供生存的补给。它不论生灵大与小,强或弱,都尊重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不去干涉。它不计较有无回报,给了万物最体面的来去,悄无声息,互不打扰。
雪山是值得仰望的。仰望雪山是人承认有自己去不了的地方,有上不去的山,是尊重客观实际;是承认万事万物自由来随意走,皆有定律;是承认无穷无尽生生息息,保持平和。仰望雪山也是方法论,经常仰望,可以消除因伏案工作带来的颈椎病和近视眼,强健身体,也可防止只顾埋头工作生活,没有抬头远眺看路,跑偏走错,错失风景。仰望雪山也是精神追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虽短而平凡,总要有点希望,定个高点的目标,这样走起来会充实,快乐,就不那么累了。
人生于世,必有使命,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才是自己真的人生,于他人可以多生羡慕向往,少些嫉妒仇恨,命似乎有定数,别去强求,运多在于拼搏,应该尝试,合在一起,才是命运。
写到这里,2024年就要过去了。日子过去了就过去了,如同往常一样过去了。
2025年来了,我们的人生可能会有各种际遇和变化,但是雪山仍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