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乐园9:该不该给一位职工换肾
文摘
2024-10-25 10:08
北京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年体检时,校对科长宁佩臣被查出患了肾病。宁佩臣把两个男孩全都送出了国。给女儿找了个上门女婿。说起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宁佩臣说到底也就是个校对职工,老婆一直在院子里当清洁工。他们能把两个孩子送出国,很多人都觉得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只能靠自己挣钱。宁佩臣得肾病,没别的原因,纯粹就是累出来的。他是校对科科长,校对本社稿件是他的本职工作。除此之外
,其他业余时间,他全部用来接外面的活,没日没夜地干,估计平均每天校对不下十五万字。他还计划要办一个校对培训学校。但是这个计划刚实施了一半就黄了——因为校对软件出现了。宁佩臣知道,在校对行业,他可以说是打遍京城无敌手。但是他明白自己不是科技的对手。尽管校对软件刚刚出现还不完善,软件校对过的稿子仍然需要人工校对再过一遍。但是宁佩臣明白,总有一天,他自己和校对同行们都会失去工作。女儿说:爸,你这真是杞人忧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将来不只校对行业会被软件取代,其它很多工作也会由机器人接手。你个人操这个心不是白操心吗?但是女儿哪里知道,他爸这辈子唯一值得骄傲、唯一能做的、并且做得得心应手的事情就是校对,眼看这份工作要丢,他能不操心吗?累加上操心,在一次全社员工体检时,宁佩臣被查出患了肾癌。住院透析了两个月后,医生提出唯一的办法就是换肾。但是肾源得等机会。不过你们单位同意不同意换肾,得提前做出决定并告知我们。给一个职工换肾。柴进步知道这事他一个人做不了主,得上社办公会。办公会上,多数人不同意。理由有三个,第一,给一个职工换肾,出版社、整个出版系统、甚至全国厂矿企业都没有先例;第二,不在医疗报销的范围之内。宁佩臣住院透析两个月,社里已经花了三四十万。可以说已经仁至义尽了。如果换肾,没有上百万恐怕拿不下来。眼下社里集资建房,正在用钱之际。再让社里出钱,不合适。第三,他既然能把两个孩子都送出国,就说明他家有钱,这钱应该他们自己出。而且,他得肾病也不能算是工伤。他是接外边的活太多,把自己累出病了。他想起了很多事情。想起当年调宁佩臣进京的经过;想起宁佩臣那间糊满报纸的小屋,想起他校对新华字典后得的那张获奖证书;想起他与高洁那场争论;想起他主持校对测试那场闹剧;想起宁佩臣刚五十出头就灰白的头发和驼了的背;想起宁佩臣老婆清理垃圾的背影……柴进步说:“大家提出的几条反对意见都有道理,也很实际。我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我只想说说宁佩臣这个人。大家知道,宁佩臣调我们出版社前,是一名渔村小学民办教师。一不是海归,二没有高学历,三也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和关系。他调入我社最关键的理由,就是他在校对方面的突出才能,就是他曾经私下校对过新华字典,并从中发现了七处错漏。如果没有这件事,没有这方面的突出才能,他当初恐怕很难进我们社。至于他调进我社后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应该说他是有贡献的。当然,大家刚才说的没错,他接外边的活的确不少,他的病的确是累出来的。但是大家反过来想想,一个男人,一辈子没别的本事,就只会干校对这一个行当。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没日没夜拼命校对,拼命挣钱,就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供孩子上学读书。他老婆也一样,为了每月从分捡垃圾中多挣几百块钱,宁可不去食堂干轻松‘体面’一点的工作……一点没错,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工,整个出版系统还没有为一个职工换肾的先例。现在医院那边提出,换肾肾源并不好找,需要等机会。但是要求我们必须做出决定:换还是不换?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何选择?我们难道能告诉医院,说我们社办公会做出的决定是不换?医院那边何时能遇到合适肾源机会,我们不知道;换肾手术成功的机率有多大、换肾后能活多长时间,我们也不清楚。但是我们给他保留一个活下去的机会,难道不应该吗?”办公会最后决定:换。本着救人第一的原则,费用先从建房款里出。但是后来事情起了变化。已经调离出版社的高洁得知了这件事情,她自己带头捐赠十万块钱后,把消息发到网上。几天工夫,全国出版系统,和不少在拾乐园文学出版社出过书的作家纷纷捐款。很快就募集资金二百多万。肾源随后也找到了。尽管换肾后宁佩臣只活了一年多时间,但是他终于等到一个重要的时刻:分房。集资建房的想法,是三年前,也就是柴进步当了七年社长时产生的。后来很多人说,这是柴进步在任期间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柴进步坚决否认这种说法。他说:千万不敢把这份功德记到我个人头上。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上级的政策,我个人就是三头六臂,也肯定做不成这件事情——别说做不成,连这个想法也不会有。当时最先出现的是商品房,随后才有了单位可以集资建房的政策。出版系统虽然还没有先例,但是一些厂矿企业已经开始动了。柴进步有了集资建房的想法后,没有急着开办公会,而是先和管理处长段明珠商量。段明珠说社长,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啊!柴进步说你先别忙着歌功颂德,你先说说这事可行性如何?段明珠就摸了下后脑勺,说那我还真得好好调查研究一番。柴进步就给了他十天时间。十天后,段明珠找柴进步汇报时,柴进步问:怎么样?可行还是不可行?段明珠说:“集资建房,第一要紧的其实不是集资,而是地皮。”段明珠说:“我实地测量了一下,咱们出版社这个院子,总面积约九千平方米。现有建筑办公楼、招待所、书库、老干部活动室、传达室共占地4500平方米。剩余空地4500平方米。按相关规定,绿化面积不得少于总面积30%。就是2700平米。4500平米空地减去2700平米,就剩下1800平米,盖集资楼显然不够。唯一的办法,就是拆除一些现有建筑。办公楼、招待所自然不能拆除。但是书库、老干部活动室可以考虑拆除。。”柴进步说:“书库可以拆除。老干部活动室就六七十平米,就没必要拆除了吧?”段明珠说:“您别忘了,老干部活动室门前还有一块门球场,占地400多平米。加起来500平米,加上书库的1500平米,就是2000平米,再加上减去绿化面积后剩余的1800平米,总计3800平米,盖一座十六层的板楼,应该够用。”段明珠说:“只能这样。我想要不就把菜园子砍掉一半盖书库?这样能省很多事。”柴进步说:“不行!菜园子不能动。菜园子是集体福利。这就跟工资一样,只能往上涨不能往下跌。你把菜园子砍掉一半,原来每月两只鸡成了一只,十斤蛋成了五斤,大家还不得跟你急?”段明珠就笑了,说:“大家保证不会跟我急,而是会跟你社长急!其实这点我也考虑过。那就另外再找地。这事不难。”柴进步也笑了,说:“考虑过你还动这心思?想给我挖坑是不是?好啦,看来你没少花功夫!要不这样,下周开办公会专题研究这件事。你在会上把这些给大家讲讲,集思广益,再听听大家的意见。”闲言休叙长话短说。一年后,拾乐园文学出版社集资建造的十六层板楼拔地而起。所有手续全部合法合规,连老干部门球场上的两棵大树,都是按绿化部门的要求,移栽到指定位置的。户型面积上,柴进步强行搞了次“相对平均主义”:板楼共分两种户型:甲户型,面积90平米,三室一厅双卫;乙户型,面积80平米。三室一厅一卫。甲户型是干部户型,顾名思义,就是分配给出版社各级干部的;乙户型是职工户型,同样顾名思义,就是分配给职工的。甲户型比乙户型多出的十平米,实际上就是多了个卫生间,可以放一个大浴缸。主要是考虑干部,特别是退休的老领导年龄大了,有个浴缸好泡泡澡。其实最初研究设计方案时,有人提出至少应该设计四种户型:100平、90平、80平、60平。100平分配对象是社领导;90平中层领导;80平一般干部;60平职工。但是柴进步坚决反对。他一开始是主张搞绝对平均主义:就搞一种户型:90平。干部职工一视同仁。但是这个主张在办公会上几乎激起“众怒”。因为参加办公会的全都是干部。柴进步显得十分孤立。回去后他把办公会上的情形说给老婆左亚爱听,左亚爱说:你知道你这处境叫什么吗?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大家不孤立你孤立谁?我告诉你,你别以为你这样做是大公无私,没准有人会认为你是在沽名钓誉呢!后来一位老领导也打电话批评他说: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搞绝对平均主义都是行不通的,也不符合党的政策。不说别的,就说工资待遇,你能把你的工资待遇和职工拉平,一视同仁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柴进步只好作罢,把设计方案改为甲乙两种户型。把绝对平均主义改成相对平均主义。他本来以为,对这个方案最满意的应该是职工。他甚至想象到了出版社广大职工得知这一特大喜讯后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情形。但是他错了,这种普天同庆的美好画面并没有出现。他反而听到有些职工对这个方案也有意见,说:不是很多事都搞一刀切吗?为什么分房就不一刀切,还要搞两刀切?实际上职工比干部更需要大点的房子。因为干部年龄大了,子女都已经成人,嫁出去的嫁出去了,在外边有房子的有房子了。而职工都年轻,上有老下有小,很多都是老少三代挤在一块。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也许人的本性之一就是得寸进尺。没房子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只要能分到一套房子,不管东西走向楼层高低,能分到手就上帝保佑!但是能分到手的事定下了,那就得考虑楼层高低和东西走向的事了。这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事情,不管你说得寸进尺也好得尺进丈也好,该争的一定要争,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去!那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啊!水浒的十八般武艺三国的三十六计孙猴子的七十二变化,全都用上了。那栋十六层集资楼成了一块唐僧肉,谁都想上去咬一口,而且都想咬一口最香的。谁也没想到,职工宁佩臣偏偏在这要命的关口住院了。病因是两年前换的肾脏出现排异反应。住院第三天医院就发来了病危通知,说人走就是这一两天的事。柴进步赶紧去了医院。宁佩臣躺在重症监护室,戴着呼吸面罩,浑身插满管子。人已经不能说话了,就那样睁着眼睛,看着柴进步。柴进步明白他在想什么。他靠近宁佩臣的耳边,说:“佩臣,你别担心。集资房肯定有你的。你在社里年限不算最长,但是你的贡献分高,一定能分到好的楼层……”宁佩臣应该是听到了,但他没点头也没摇头,仍然那样看着柴进步。柴进步心里觉得有点发毛,他周身打了个激灵,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此刻宁佩臣走了,或者他熬不过今天晚上离开人世,那他的分房资格也就无效了。想到这里,柴进步忽然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心情。他给医生和宁佩臣老婆叮嘱了几句,便匆匆离开病房上车回社里。在车上,他就分别给分房委员会的成员打电话,通知他们立即到会议室开紧急会议。会议的议题就一项:确定给职工宁佩臣分几门几层几号房。随后,他便拿着那份已经盖了公章的分房登记表,又匆匆赶到医院。重症监护室,宁佩臣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眼睛睁着,就是不咽最后一口气。他在等柴进步,等他一生最重要的贵人。柴进步终于赶到了。他举起那张分房登记表,给宁佩臣看。宁佩臣已经模糊的双眼,这时突然射出一道非常明亮的光。柴进步知道,那是他人生的最后一道光芒。宁佩臣看得非常认真,好像是在校对上边有没有错别字。突然,他的手动了一下,似乎在寻找什么。柴进步马上就明白他是在找笔。他掏出自己的钢笔,拧下笔帽,对宁佩臣说:佩臣,我来代你签字吧。但是宁佩臣用眼神表示他要自己签。柴进步便郑重其事地把钢笔交到宁佩臣手里,一手扶着他的胳膊,一手垫着分房登记表需要签字的部分,让宁佩臣在他的手心里签下自己的名字。签完字以后,柴进步看见宁佩臣眼睛里那道光芒渐渐消失,随即便安详地闭上了。在闭上眼睛的同时,柴进步看见有两滴泪珠从他眼角滚落下来。同时看见宁佩臣的嘴角动了一下,似乎是说了一声:“谢谢。”柴进步知道,宁佩臣这声谢谢并不是感谢他一个人,他是在感谢拾乐园文学出版社,感谢所有帮助过他的人,感谢这个世界。(节选自长篇小说《拾乐园》,待续)(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刘增新,陕西韩城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69年入伍,历任排长、干事、副教导员、解放军文艺编辑、副主编、图书编辑部主任等职。曾责编莫言中篇小说处女作《黑沙滩》等优秀作品。责编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建国五十年十部优秀长篇小说奖”等多种奖项。在三十年编辑生涯的闲暇业余,个人著有长篇小说《美丽人生》、《父老乡亲》、《佛缘》、《京城人家》(改编为电视剧“家事如天”,编剧:刘增新、马英)、《善良的困惑》(改编为电视剧“老爸的筒子楼”,编剧:刘增新、刘斯斯)等。曾获全国优秀编辑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